香港城市大學副院長劉煥儀女士演講

時間:2011-04-06 16:07   來源:台灣網
台灣網4月1日山西消息 為期三天的第九屆“海峽兩岸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研討會”暨第四屆“中國介休清明(寒食)文化節”1日在山西介休開幕。來自海峽兩岸和港澳地區的100多名學者嘉賓匯聚一堂,就共同關心的中華傳統節日文化開展研討。

    出席研討會併發言,以下是發言全文:

劉煥儀:各位專家學者,各位領導,今天我有一點緊張,請大家多多包含。我的普通話真的是普普通通,剛才曾主席也講過,我的專業是英文,在前輩面前很不好意思,所以拿了一個投影。

    我想講一講寒食節的起源,剛才很多專家已經提過,其實也有一個説法,寒食節是繼承周代禁火的習俗,提示人們小心火災,也有一個説法,古代鑽木取火,因為不同的季節採用不同的樹木,所以也有“改火”的習俗,如果改火的時候新火還沒到,就有禁火的習俗。當然了,也有比較重要東西放在最後,就是紀念介子推,晉文公為逼他出來,把他活活燒死在綿山。

    寒食節與清明節的關係又怎麼樣呢?唐玄宗在開元二十年的時候詔令天下,“寒食上墓”,變成了寒食也是掃墓的節日,而寒食在清明節前一兩日,所以清明也是上墳、祭祀的節日。寒食和清明時間接近,所以他們兩個節日合併為一,我覺得是合情合理的。從黃庭堅的詩裏頭可以看到,宋代的時候,寒食、清明、介子推三個已經劃上了等號,黃庭堅的詩就是講介子推的。

    從現代的角度,我們怎麼看寒食節與清明節呢?我覺得寒食節一方面可以説是世人為了紀念介子推淡薄名利、犧牲小我的崇高品德,另外一方面,也可以説是晉文公懺悔自己的魯莽行動,把恩人推向死亡的教訓,除了悼念之外,也是警惕自己。從現代的角度來看,一國之君加入他行事魯莽、草率,即使出發點好,卻弄巧成拙,也是現在的領導人應該引以為戒的。

    清明節的意義除了上墳、祭祀之外,也有慎終追遠的意義,在香港有一些比較大的種族都有比較大的儀式,可以維繫感情。所以我想,假如把清明節和寒食節的意義合二為一的話,會更加慎重的。

    清明節和寒食節的習俗為什麼要現代化呢?首先我説説清明節的一些習俗。在香港還有很多人清明節的時候掃墓,帶很多香燭冥鏹,還有很多糕點、食品,有很多煩瑣的祭祀儀式,那些比較煩瑣的祭祀儀式和香燭冥鏹也可以現代化。寒食不生火,那麼你就不帶香燭冥鏹,我覺得那些簡化的習俗一來可以環保,二來可以避免浪費,減少時間。

    不知道我的建議在馮驥才先生的眼中是不是“順向”,可能是反向。可以舉一個例子,在香港,上個世紀50年代開始,因為香燭、冥鏹這些東西的關係,很多時候會引起山火,另外在春節過農曆年的時候,人們都放鞭炮,但是因為放鞭炮引起很多火災,還有傷人的意外,政府就不允許人家在春節放鞭炮,在廟宇裏,以前也允許人們帶香燭進入,但是近三四十年,香可以帶,但是有限制,只可以帶一兩支,蠟燭就不允許帶進廟宇,其實我覺得那些規矩也不影響人家過節的情懷。所以我想,假如清明節同時推行寒食禁火,推行掃墓不燒香,不燒香燭冥鏹,就可以減少空氣的污染,可以減少山火,也可以減少那些紙張的浪費,也可以環保一點,與現代人提倡環保的大課題是與時俱進的。

    我們應該提倡以寒食來追思先人,悼念過去的親人,那個也是親和的舉動。在現代經濟挂帥的社會,我們要像介子推一樣有崇高品德,向他學習,然後為政者利用寒食節背後的歷史來反思,反思三思而後行,這樣子過清明寒食節是更有意義的。

    另外,從現代人的眼光來看清明習俗的現代化,假如清明節我們推行不生火,飲食力求從簡,我們的腸胃可以略微休息,也可以省下不少資源,假如我們13億人口一天不生火的話,我們省下的資源可謂有不少。我覺得當今之際,一般的傳統節日都是鼓勵社會製造浪費的,好像耶誕節、萬聖節、情人節、農曆春節,都是鼓勵的,我們寒食節是減少消費、避免浪費的,可以説,可以對全球化作出一些創舉。

    清明節掃墓的理念是紀念我們過去的先人,在西方來説,他是講求個人主義的,他們家庭的那些關係比較疏離,所以也在向東方學習一些價值。我覺得清明節背後的價值觀,一些理念正好可以彌補西方文化的短處,假如我們推行寒食節,讓全球在節日當天不生火,以紀念先人的話,我姑且叫它“No cooking”,也可以凈化我們的心靈。假如我們國人推廣到全世界,對人類和文化的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

    謝謝!

編輯:劉瑩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