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 祭奠祖先 追思英烈 緬懷親人(組圖)

時間:2011-04-06 08:12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圖一:公祭典禮現場。

新華社記者 劉瀟攝南京大屠殺亡靈祭

西藏阿裏群眾緬懷先烈(見圖三)

  辛卯年(2011年)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5日上午在陜西省黃陵縣黃帝陵前隆重舉行,1萬多名海內外中華兒女共同緬懷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軒轅黃帝。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嚴雋琪、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中共陜西省委書記趙樂際等與海內外華僑華人、港澳臺同胞代表參加了公祭典禮。

  祭祀典禮現場擊鼓34下,代表3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特別行政區崇敬先祖的心聲。

  隨後,全體向軒轅黃帝像行三鞠躬禮。陜西省小天鵝藝術團的孩子們朗誦《振興中華賦》,樂舞告祭後,人們分批有序瞻仰軒轅殿,拜謁黃帝陵。(記者楊彥)

  北川群眾廢墟前訴説希望

  4日清晨,北川老縣城遺址被薄霧籠罩著,略顯陰沉。今年是“5 12”汶川大地震後的第三個清明節,老縣城再度開放。連日來,北川群眾陸續回到老縣城祭奠、告慰遇難親人。

  祭奠的人們三五成群,在廢墟前,點起香燭紙錢,擺上鮮花。

  “孩子他爸,我和兒子都很好,去年搬進了新家,以後日子會更好的,你就放心吧。”遙望著被掩埋的曾經的家,42歲的杜敏麗一邊燒著紙錢,口中一邊念著,聲音慢慢變得哽咽。

  曾經美麗的北川老縣城,留給人們的不僅是悲傷,還有對未來的期望,告慰著那些在天堂的人們:逝者安息,生者堅強。(據新華社成都4月5日電 記者余裏、江毅)

  4月5日,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親屬、大屠殺倖存者、南京各界代表聚集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內的遇難者名單墻前,舉行祭奠活動。記者 韓瑜慶攝

  湖南鄉親緬懷毛主席

  本報北京4月5日電 (記者余榮華)今年是毛澤東主席逝世35週年。4月5日清明節,位於北京天安門廣場的毛主席紀念堂內,全國各地前來瞻仰毛主席遺容、緬懷一代偉人的幹部群眾絡繹不絕,來自毛主席家鄉的99名鄉親也專程來京緬懷領袖。

  這99名鄉親來自湖南各地,最小的8歲,最大的已經82歲高齡,他們特別選在清明這一天,專程從湖南趕到北京,趕到毛主席紀念堂。在瞻仰毛主席遺容並參觀毛主席紀念室和收藏精品陳列室後,來自毛主席母校湖南第一師範學院的學生黃萃激動地説:“我們青年一代,一定要繼承和發揚好毛主席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

  4月5日,西藏阿裏地區各族幹部群眾、中小學生、駐地軍警官兵5000余人來到獅泉河烈士陵園,緬懷進藏英雄李狄三、孔繁森等先烈。圖為群眾向孔繁森烈士墓敬獻哈達。蔣先平攝(新華社發)

  駐朝使館祭掃志願軍烈士陵園

  清明時節,大地復蘇。中國駐朝鮮大使劉洪才率使館部分成員、中資機構和留學生前往朝鮮平安南道的中國人民志願軍鐵道部隊烈士陵園,向長眠在朝鮮土地上的志願軍烈士們敬獻花圈,緬懷他們60多年前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所立下的豐功偉績。

  拾級而上,我們看到了一座嵌有烈士銅像的墓,安葬在這裡的是羅盛教式的國際主義戰士史元厚。他在朝鮮戰爭結束後的1953年12月1日為救一名落水朝鮮兒童而犧牲,時年25歲。從那以後,這座山就改稱為史元厚山。今天在安州,少年兒童都知道這位英雄的故事。

  戰爭期間犧牲的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們大都散葬于朝鮮各地。1983年,朝鮮黨和政府開始對志願軍烈士予以集中安葬。安州市人民經過兩年時間,建成了這座鐵道部隊烈士陵園。陵園佔地兩萬平方米,共有7個合葬墓和兩個單人墓,安葬著史元厚、王景連、趙秀文等1178名烈士。(據新華社平壤4月5日電 記者張利、趙展)

編輯:王曉蕊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