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鼓造船的故事
黃帝手下有很多名臣和能人,他們每人都有發明創造。其中有一個名叫共鼓和一個名叫狄貨的人,教民造屋,製造生産工具,很受黃帝賞識。有一年,禍從天降,山洪突然暴發。洪水像一頭猛獸,橫衝直撞,滾滾而下,把半山坡上群民的房屋、生産工具和食物衝得一乾二淨,連正在山上伐木造房的共鼓和狄貨,也被洪水卷走了。臣民們失聲痛哭。黃帝也十分悲痛,命大家分頭去尋找。
卻説共鼓和狄貨被洪水一直衝下山,捲進一條大河裏。他們兩人抓住漂浮在水面上的一棵大樹,始終沒有放開。當他兩緩過氣來發現洪水不論怎樣上漲,這棵大樹始終浮在水面上沉不下去。這時他兩也顧不上弄清是啥道理,只知道緊緊抓住大樹不放,任憑洪水推著前進。忽然一個浪頭打來,把大樹帶人全部打翻在水裏。共鼓和狄貨奮力從水裏鑽出來,又扒上這棵大樹。原來,這棵大樹半面子都是空的。大浪擊來,只把大樹翻個過,仍照樣地浮在水面上,始終沒沉下水去。共鼓和狄貨坐在空心樹的兩端,把樹身穩住,就這樣聽天由命地漂呀,漂呀,不知漂了幾天幾夜,也不知漂到了什麼地方。由於沒有東西吃,他兩餓得昏了過去。當他們甦醒過來時,洪水不知啥時候已經退了,他們乘坐的大樹已被夾在河邊一塊巨石縫裏,他兩又饑餓又疲勞,連説話的力氣都沒有了。這時幸虧有一個部落打獵的隊伍經過這裡把他兩救了出來,當聽説他兩是黃帝身邊人時,對他兩格外熱情和照顧,把隨身帶來的肉食分給他兩吃,使他兩很快恢復了健康。共鼓和狄貨問當地的群民:“這是什麼地方?距離橋國有多遠?”當地群民告訴他們:“這裡是黃河東岸,離橋國很遠很遠。走旱路得半年時間,走水路得等到冬天封凍後才能過去。”聽他們這麼一説,共鼓和狄貨的心 都涼了。他兩望著眼前滔滔黃河水,誰也不知道該怎麼辦。沉默了很長一段 時間,共鼓突然對狄貨説:“咱兩既然能扒著大樹漂流到這裡,難道就不能扒著這棵樹再漂到黃河西岸?”狄貨覺得他説的話很有道理。於是,他兩便動手把夾在石縫裏的大樹使勁拖出來,又用樹皮擰了一條長繩,先把大樹一頭拴住,然後把大樹使勁拖出來,又用樹皮擰了一條長繩,先把大樹一頭拴住,然後把大樹推進河裏,共鼓牽著繩子的另一頭往前走,大樹也順水移動,共鼓又讓狄貨坐上去,自己牽著繩子走了一段路,同樣證明大樹在水裏不會沉下去。兩人這才借來了刀、斧等工具,把大樹兩頭修理了一番,又從當地群民那裏討了一些吃的東西帶在身邊。一切準備停當,他們便告別了當地群民,冒著生命危險,登上了這棵空心大樹,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經歷千辛萬苦,終於橫渡黃河,到達西岸,回到了橋國。
黃帝和橋國臣民聽説共鼓和狄貨安然回來了,都趕來問長問短。共鼓和狄貨向大家講述了他們的遭遇,大家都很敬仰和佩服。黃帝專門為共鼓和狄貨舉行了一次慶祝宴會。在宴會上,共鼓對黃帝説:“我們兩人雖然遭受了這次災難,但在災難中又發現了水上的交通工具!”接著,他兩便把“鑿木為舟”,打通水路的設想,詳細地向黃帝作了彙報。黃帝聽了覺得很有道理,連説了三個“好”,並對大臣們説:“看來,世上有很多事物,都是從艱險中創造出來的。也有一些東西是無意中發現的。我們作大臣的,今後做事都應該處處留心,多動腦子。”大臣們都很同意黃帝的看法。從此“鑿木為舟”的這一設想終於實現了。它開拓了水上的交通,現代各種船隻也許就都是從共鼓、狄貨乘坐空心樹這個原理上發展起來的。 寧封制陶的故事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離不開陶瓷製品,就是養一盆花,也需要有一個陶制的花盆。那麼,第一個發明制陶的人是誰呢?據古籍載,他名叫寧封子,是黃帝身邊一個能工巧匠。在民間流傳著許多關於他制陶的故事。
傳説黃帝時期,人們雖已懂得用火燒熟食物吃,但卻沒有鍋、盆、碗、罐等,只能把獵獲的食物用明火燒熟後雙手抓著吃。口渴了,就到河邊爬下用雙手掬水喝。這對老年人和小孩特別不方便。有一次,寧封子從河裏捕回很多尖尾魚放在火堆上烤,結果全燒焦了,寧封子一氣之下,把剩下的幾條尖尾魚用泥封住,放進火堆裏。就在這時,黃帝派寧封子出外辦事,他一走就是三天。回來後,有人問起燒魚的事,寧封子這才想起他臨走時放進火堆裏的尖尾魚,急忙跑到火堆去刨。誰知,刨出來一看,魚早已沒有了,只剩下一個泥外殼,能看不能吃;再用手一敲,還發出噹噹響聲。周圍看的人都笑了,有人挖苦他説:“寧封子本事大,把軟魚燒成硬魚了。”寧封子毫不在意,只把燒過的泥殼拿在手裏,左看右看,然後對大夥説:“你們別笑,魚雖沒吃上,可燒出了一個有用的東西。”説著,他把泥殼拿到河邊,盛滿水後,詳細地觀察了很久,發現裝進泥殼裏的水點滴不漏。寧封子很喜歡用腦子,他想,假若把泥封在其他東西上,用火燒後,會是什麼樣子呢?他看到河灘上有些被砍過的樹墩,靈機一動,就把河邊的泥沙用手刨出來,糊在一個樹墩上,然後架起大火一連燒了三天四夜。等火熄後,他刨開火灰一看;眼前已不是泥湖的半截樹墩了,而是一個土紅色的硬泥筒。寧封子用獸皮袋把河裏的水灌進硬泥筒裏,直到灌滿為止,也沒有發現有漏水現象。
寧封子高興得忘記了一切,想把硬泥筒連水一起抱回去向大家報喜。誰知用力過猛卻把泥筒弄破了。水流得滿地都是。寧封子並不氣餒。他坐在地上一直在想,泥土經過火燒,能變成硬殼,既能裝水,又能盛食物,為什麼不多燒一些呢?可是,到底怎麼燒制,他還是心中無數。他把兩次試燒的情況和自己的想法向黃帝作了彙報,又把打碎的泥殼請黃帝看。黃帝看後非常高興,認為這項發明太有用了,於是就任命寧封子為橋國的“陶正”(官員)。不知又經過多少次的實驗和失敗,中華民族的第一批陶器終於燒製成功了。陶器的出現,解決了人類日常生活中的一大困難。考古工作者多年來從西安半坡,黃陵的橋山,河南的仰韶、龍山等地發現的大量彩陶如尖底瓶、陶罐、陶碗、陶盆等,都充分證明制陶在我國已有幾千年的悠久歷史。而制陶 最早的發明者-寧封子,傳説在一次燒陶時,不慎失足掉進爐裏,不幸被燒死了。人們為了紀念寧封子,把他稱為“仙人”。
帽子和鞋的來歷
一頂帽子,一雙鞋,在現代人看來,是極普通的日用品。可是在遠古時代,人類哪懂得穿鞋戴帽,更談不上製作了。黃帝帶領他的群民,在長期的勞動中獲得了不少經驗,有過很多發明創造,解決了人類日常生活中的一系列難題,如帽子和鞋的發明就是其中一例。 有一年冬天,黃帝打算舉行一次慶功大會,事前派胡巢和于則兩人進山打獵。胡巢和于則準備好工具,挑選好人員,便兵分兩路進山了。這年冬天,氣候特別嚴寒,這些狩獵的人個個腰纏獸皮,赤腳露頭,每天在山林裏和野獸搏鬥,獲得了大量獵物。當他們準備返回的時候,氣候突然變得更加寒冷起來,儘管他們燃起熊熊篝火,但仍然抵當不住嚴寒的襲擊。胡巢帶領的50多名打獵的人,一夜之間,就有20多人把耳朵凍掉。于則帶領30多人,有一半人把雙腳 凍爛,無法行動。在一望無際的深山野林裏,怎樣才能避免更多人被凍傷呢?胡巢正為此著急時,發現眼前的一片樹林裏,樹杈上架著不少鳥窩,冬天來臨後,他們又飛到溫暖的地方去了,現在樹杈上的鳥窩都是空的。胡巢隨手拿起一塊石頭,看準樹上的一個鳥窩用力甩去,一下子就把鳥窩打下來了。他拾起來仔細看了看,又用手在鳥窩裏外摸了摸,發現鳥窩雖然是用柴草壘成的,但卻又軟、又綿、又暖。他隨手就給身邊一個凍掉耳朵的人戴在頭上。周圍其他人看到後也紛紛上樹去摘鳥窩,不大工夫,人人頭上都戴上了鳥窩,再也不怕掉耳朵了。
于則帶領的另一路打獵隊伍,遇到了大風雪。他們光著腳板站在深雪裏,已經凍得麻木,不能繼續前進。于則坐在一棵大樹下,心急如火,他自己兩隻腳也凍得快要失去了知覺。為了活動取暖,于則兩隻腳不停地向一棵大樹上蹬進,蹬呀,蹬呀。不知蹬了多長時間,他感到自己的腳似乎蹬進樹身裏,開始,他還不相信,人的腳怎麼能蹬進樹身裏呢?但他仔細一看,用手摸了摸 ,原來這棵樹的木質是軟性的。于則靈機一動,馬上動員大家一齊手,把這種軟木樹砍倒,截成二尺長的短節,每人根據自己腳的大小,用刀將木節掏空,再往裏邊塞些乾草,穿在腳上,既鬆軟,又暖和。走起路來雖然有些不便,但畢竟比光著腳在雪裏行走要好多了。不到半天時間,30多名打獵人腳上都穿上了這種用軟木做的木屐。他們再也不怕在冰天雪地裏凍壞雙腳了。
當胡巢和于則帶領的兩支打獵隊伍,抬著大批的獵物,勝利回到橋國的時候,黃帝親自帶領臣民遠道迎接。當人們發現打獵回來的人,有的頭戴鳥窩,有的腳穿木屐,腰纏獸皮,顯得格外威武時,連黃帝也覺得很奇怪。胡巢和于則便把他們進山的經過一一向黃帝作了彙報。黃帝聽後,大加讚揚,立即把嫘祖、嫫母、風後、倉頡、常先等大臣召來,決定給胡巢和于則各記一功,又叫倉頡刻字留名。從此以後,人們就把頭上戴的鳥窩叫帽子,把木屐叫鞋。黃帝對嫘祖説:“我希望橋國臣民在大慶的日子裏,人人頭上都有帽子戴,個個腳上都有鞋穿。”人類穿鞋戴帽也就從這時開始流傳下來。
隸首創造算盤的故事
黃帝時代有沒有算帳先生,或者説,有沒有能打會算的“會計”?當今人不得知曉。
傳説,算盤和算數是黃帝手下一名叫隸首的人發明創造的。至今在農村還流傳著隸首當初算賬時,發明的中國式的“阿拉伯”字母。80歲以上的年老人還會寫、會用。這十個字母的寫法:|、∥、、 、、、、、夕、十。比如三斤八兩的寫法“”二斗四升寫法是“∥ ”十八丈布寫法“十”;三尺四寸木材寫法“ ”。
黃帝統一部落後,先民們整天打魚狩獵,製衣冠 ,造舟車,生産蒸蒸日上。物質越來越多,算帳、管帳成為每家每戶每個人經常碰到的事。開始,只好用結繩記事,刻木為號的辦法,處理日常算帳問題。有一次,狩獵能手于則,交回7隻山羊,保管獵物的石頭只承認交回1隻,于則一查實物,正好還是7隻。為啥只記1隻呢?原來石頭把七聽成1,在草繩上只打了一個結。又有一次,黃帝的孫女黑英替嫘祖領到9張虎皮,石頭在草繩上只打了6個結,短少了3張。所以出出進進的實物數目越來越亂,虛報冒領的事也經常發生。黃帝為此事大為惱火。
有一天,黃帝宮裏的隸首上山採野果,發現一樹熟透的山桃。他爬上樹邊摘邊吃,不知吃了多少,只覺得口流酸水,肚內發脹,再沒敢多吃,跳下樹來,坐在地上休息。
突然發現扔在地上的山桃核非常好看。他一個一個從地上揀起來,一數個,正好20個。他想:這十個桃核好比10張虎皮,另十個好比10隻山羊皮。今後,誰交回多少獵物,就發給他們多少山桃核。誰領走多少獵物,就給誰記幾個山桃核。這樣誰也別想賴帳。隸首回到黃帝宮裏,把他的想法告訴給黃帝。黃帝想了想覺得很有道理。就命隸首管理宮裏的一切財物帳目。隸首擔任了黃帝宮裏總“會計”後,他命人採集了各種野果,分開類別。比如,山渣果代表山羊;栗子果代表野豬;山桃果代表飛禽;木瓜果代表老虎、豹子……不論哪個狩獵隊捕回什麼獵物,隸首都按不同野果記下帳。誰料,好景不長。各種野果存放時間一長,全都變色腐爛了,一時分不清各種野果顏色,帳目全混亂了。為這事隸首氣的直跺腳。最後,他終於想出一種辦法。他到河灘揀回很多不同顏色的石頭片,分別放進陶瓷盤子裏。這下記帳再也不怕變色腐爛了。由於隸首一時高興沒有嚴格保管。有一天,他出外有事,他的孩子引來一群玩童,一見隸首家放著很多盤盤,裏邊放著不同顏色的美麗石片,孩子們覺得好奇,你爭我看一不小心,盤子掉地打碎,石頭片全散了。隸首的帳目又亂了。他一人蹲在地上只得一個個往回拾。隸首妻子花女走過來,用指頭把隸首頭一指説:“好笨蛋哩!你給石片上穿一個眼,用繩子串起來多保險!”聰明人就怕人點竅。隸首頓時茅塞大開,他給每塊不同顏色石片都打上眼,用細繩逐個穿起來。每穿夠 十個數或100個數,中間穿一個不同顏色的石片。這樣清算起來就省事多了。隸首自己也經常心中有 數。從此,宮裏宮外,上上下下,再沒有發生虛報冒領的事了。隨著生産不斷向前發展,獲得的各種獵物、皮張、數字越來越大,品種越來越多,不能老用穿石片來記帳目。隸首好像再也想不出什麼好辦法了。有一次,他上山尋孩子,發現滿山遍野成熟紅歐粟子。每株上邊只結十顆,全部鮮紅色的,非常好看。他順手折了幾枝,拿在手裏左看右看;又想利用紅歐粟子作算帳的工具,但又一想,不行,過去已經失敗過。隸首獨自一人坐在地上,越想越沒主意了。這時,岐伯、風後、力牧三個人上山採草藥,發現隸首手裏幾串紅歐粟子。人坐在地上發呆。風後問隸首在想什麼?隸首扭頭一看,原是三位老臣,趕忙站起來,把剛才記帳,算帳的想法告訴了三位老臣。風後是指南車創始人之一。他聽了隸首的想法,接過隸首的話説:“我看今後記帳,算帳不再用那麼多的石片。只用100個石片,就可頂十萬八千數。”隸首忙問:“怎麼個頂法?”風後叫隸首把紅歐粟全摘下來,又折回下十根細竹棒,每根棒上穿上十顆,一連穿了十串,一併插在地上。風後説:“比如,今天獵隊交回5隻鹿,你就從竹棒上往上推5顆紅歐粟子。明天再交回6隻鹿,你就再往上推6顆。”隸首説:“那不行!一根棒上只穿十顆,已經推上去5顆,再要往上推6個,那就沒有紅歐粟子可推了。”風後説:“我問你,5個加6個是多少?”隸首説:“當然是11個!”風後説:“對呀!你就該向前進一位。從顆數上看,只有兩個。實際上是11個數。再有,如果獵隊交回九隻鹿,那你怎麼記算?再進一位;9個加11個是多少?當然是20個。從竹棒上的顆數看;只有兩顆紅歐粟子,實際上頂20個數。就是説,每夠十個數,每夠100個數,都要向前進一位。比如,再有獵隊交回80隻鹿,那麼怎麼記演算法?20加80,整100數,再進位,竹棒子顆數就成為一個紅歐粟子。實際上它頂100個數。”隸首又問:“進位後,怎麼能記得下!”力牧接著説:“這好辦,進位後,應劃個記號。比如,十個數後邊劃個圈(10);100個數後邊劃兩個圈(100);1000個數後邊劃三個圈(1000);10000個數後邊劃四個圈(10000)。這就叫個、十、百、千、萬。隸首明白了進位道理後,信心百倍增加。回家作了一個大泥盤子,把人們從龜肚子挖出來白色珍珠揀回來,給每顆上邊打成眼。每10顆一穿,穿成100個數的“算盤”。然後在上邊寫清位數;如十位、百位、千位、萬位。從此,記數、算帳再也用不著那麼多的石片了。算盤,中華民族當代“電腦”前身,5000年前就這樣誕生了。隨著時代不斷前進,算盤不斷得到改進,成為今天的“珠算”。特別是民間,當初認字人不多,但是,只要懂得了算盤的基本原理,和操作規程,人人都會應用。
所以,算盤在古老中國民間很快廣泛流傳和被應用。儘管西洋人的“電子電腦”已普及世界,但它在中國的“算盤”面前,仍然顯得遜色,並不敢趾高氣揚。因為在國際比賽中,西方電子電腦的速度,仍然沒有超過東方人的算盤。那麼,在我國殷商時代,算盤為什麼又遭到禁止呢?因為自從伏羲氏發明瞭“八卦”,即宇宙的基本點--太極。周文王被殷紂王押了禁閉,文王閒下沒事,從太極研究起發現太極生兩異,兩異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然後,他又把“八卦”演變出八八六十四卦,這就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周易”。因為八卦處處離不開算數,“算盤”就成為八卦的有力助手。殷商統治者害怕八卦也像算盤那樣迅速流傳民間,曾一度把算盤當作妖魔鬼怪,在全國禁止使用。但算盤這一算帳工具,早已流傳到民間,根深蒂固,並得到了發展,結果起到“禁而未止”的作用。“易經八卦”由於沒有來得及流傳和普及到民間,被當時統治者嚴格控制在宮廷,或者少數有錢有權勢人的手中,使“八卦”這門科學,成為一些人愚弄群民,騙人錢財一種工具。所以,八卦中一些“迷”,至今未被人們解開。有的可能失傳。唯有算盤牢固地紮在廣大人民群眾之中。
伯益挖井的故事
打一眼水井在現代人眼裏是件普通的事。但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挖一眼水井比現代打一口石油井要難得多。水是一切生命的源 泉。整個地球分配比例是:三山六水一分田。看來水佔了地球主要面積。
傳説,黃帝定居陜西以北黃土高原後, 連年五穀豐登,豐衣 足食,吃水用水卻成了頭等大事,開始人們都用雨水,遇到天旱,群民因吃不到水,只好又遷回離河水較近的半坡山川居住。不長時間,定居在黃土高原的群民幾乎紛紛走散,各奔東西。黃帝為吃水問題,常常發愁,有一天,他找來懂地質的伯益,詢問如何解決高原吃水用水問題。伯益説:“ 過去咱們的群民都在半山坡居住,前有河水,背靠樹林,如今定居在黃土高原什麼都好,就是無水可取。我想了很長時間,最好在平地挖水窖,把雨水盛起來供群民用水”。黃帝沉思了半天,説:“這倒是個辦法,不妨先試一試。”伯益動員凡五戶人家挖一個水窖。不多久,群民都挖成了水窖。由於不懂如何處理水窖內滲水技術,每盛滿窖水,很快就全滲完了。等到人們用水時,個個成了幹窖。 所以,打成的水窖等於無用。
有一天,伯益一個人去深溝底擔水,看見綠汪汪的泉水,獨一個蹲在泉水旁邊上下觀察。他想,如果從高原上挖一個深洞,一直挖到溝底,通到有水的地方。人們用水時,再用繩子往上吊,需用多少吊多少,再也不愁無水可用了。
伯益的想法得到黃帝支援。他積極組織人力,選好地形,整天帶領群民挖井。一直挖到底,果然出水了,伯益高興向黃帝報喜,群民們到處歡騰,到處高喊;“伯益把水挖出來 了!”井挖成了,水也出來了,就是吊不上來。人們幹著急,沒辦法。原因是伯益挖井時,只顧往下挖土,沒注意井身的端正。幾十丈深的井洞,歪歪扭扭。當人們用繩子係著尖底瓶從井口放下去,還沒放到井底,就被歪扭的井洞把陶制尖底瓶碰破打碎。後來,有人又採用木桶吊水,木桶雖然一下子碰不破,但盛滿的水被歪扭的井洞一碰,水就全灑了。人們爬在井沿上,一眼就可望見井底的水波,可就是吊不上來。群民都埋怨伯益是勞民傷財,遠水解不了近渴。
有一天,黃帝突然召集全體群民,開‘慶功大會’,人們紛紛走來,相互詢問:黃帝為誰開慶功會!大家都不知道,等人們到齊後,黃帝站起來向群民宣告:“今天召集大家來,專門慶賀伯益在黃土高原上打井成功,作出了一件了不起的大事……。”沒等黃帝説完,群民們就紛紛議論説:挖了口歪歪扭扭的黑窟窿,只能照見水,就是用不上水,這能算作功勞,有啥可慶賀的?……黃帝聽到這些議論,接著又説:“開天闢地以來,高原上能挖出深井水,這本身就是了不起一件大事,這就奠定了我們能不能在黃土高原上定居下來,生存下去。至於井身(洞)挖歪了,一時吊不上來水,這是小事,咱們挖它十口八口,把井身(洞)挖端正,問題不就解決了吧?”黃帝講完,親手獎給伯益兩張虎皮,一件鹿皮挂。接著又把伯益挖井的地方命名為“井兒村”(此村現在陜西寶雞蟠溪鄉)。
從這以後,挖井又重新開始了。由於吸取了第一口井教訓,第二、第三口井相繼挖成功了。很順利地把水吊上來。井水不僅清涼,又特別乾淨,人們食用後,疾病也大大減少。黃土高原就成為人們唯一生存源泉。早先因高原無水被迫遷走的群民,都紛紛遷返回到黃土高原定居。幾年來,遷居的群民越來越多,為了便於管理,黃帝命伯益、常先、大鴻等大臣以井劃分區域,因而就出現了:“八家為井,井井四道;而分八宅,同井而飲。存亡更守,井為一鄰,鄰為三朋,朋三為裏。裏為五邑,邑十為都,都十為師,井井有序。”黃帝政治經濟從此走向正規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