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歷史沿革

時間:2010-04-15 11:24   來源:陜西省人民政府網站

西漢時期

   西元前206年2月,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把陜西關中和陜北地區分封給秦朝的3名降將;章邯為雍王,轄咸陽以西地區,都廢丘(今陜西興平縣);司馬欣為塞王,轄咸陽以東地區,都櫟陽(今陜西臨潼縣);董翳為翟王,轄陜北地區,都高奴(今陜西延安市一帶)。陜西代稱“三秦”一詞由此得名。西元前206年8月,漢王劉邦軍偷渡陳倉(今陜西寶雞市以東),襲擊關中,章邯自殺,司馬欣、董翳投降,陜西遂為劉邦所佔。西元前202年,楚漢之爭以項羽失敗而告終。

   劉邦建立西漢,2月即皇帝位於氾水 (今山東曹縣附近);5月漢高祖劉邦接受婁敬、張良建議將國都遷往關中。先都于櫟陽(今陜西臨潼縣),高祖七年(西元前200年)從櫟陽遷都長安,又稱西漢京師。

   西漢時,將秦的內史管轄的渭河流域地區一分為三:即京兆尹,轄渭河以南地區;左馮翊,轄渭河以北、洛河中下游地區;右扶風,轄今咸陽以西地區。史稱為“三輔”,治所均在長安城。

   西漢京師長安,位於今西安城西北10公里處,是先有宮城,後有外郭。漢高祖劉邦五年(西元前202年),漢在原秦興樂宮的基礎上建了長樂宮。西元前200年,又始修未央宮,兩年後峻工。長安城的修建,據《漢書》記載,是從漢惠帝元年(西元前194年)正式開始的,于西元前l90年9月基本完工。據史料記載:漢長安城周長65里(約合今26公里),城墻高l2米以上,下寬l2—16米。周圍共有l2個城門,東邊為宣平門(又稱東都門)、清明門(又稱籍田門)、霸城門(又稱青門),南邊為復盎門(又稱杜門、端門)、安門(又稱鼎路門)、西安門(又稱平門),西邊為章城門(又稱光華門),直城門(又稱直門)、雍門(又稱西城門),北邊為橫門(又稱便門)、廚城門、洛城門(又稱高門)。每座城門各有3個門洞,寬約6米。城外有壕水環繞,寬3丈,深2丈。由於城墻建於長樂、未央兩宮之後,走向隨宮殿建築位置而變化。除東城墻為直線外,南、西、北處都有曲折,整個城呈一個不規則的方形,南像南斗星,北像北斗星,因此有“鬥城”的稱號。城內總面積973頃,有8條大街,160個巷裏,分東市、西市等9個市區。城內中、南部為宮殿、官署和高官顯貴居住區,約佔全城面積的2/3以上;東部和西部為商業區。據《漢書地理志》記載,西元2年,長安城內人口“為戶八萬八百,人口二十四萬六千二百”。有關專家認為,這個數字偏低,每戶以5口人計算,當在40萬人以上,50萬人左右。長安城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規模的城市,當時世界上只有歐洲的羅馬城可以與之媲美。

   西漢時期是陜西的興盛時期。漢武帝時(西元前140—前88年),西漢的國勢達到頂峰。據《漢書食貨志》記載,“京師之錢,累百鉅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于外,腐敗不可食”。《史記貨殖列傳》中也説:“關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眾不過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西漢時期陜西農業經濟發達,主要得益於水利事業的發展和農業技術的提高。關中先後開鑿了漕渠、龍首渠、六輔渠、白渠、靈軹渠和成國渠等6條漕運和灌溉渠道,從而使關中平原形成了灌溉渠道網。漢武帝時期搜粟都尉趙過創造了代田法,還創制了耬車(一種三腿的播種工具)和耦犁(三人二牛的耕作方式,深耕、翻土、培壟一次進行)。這些新的耕作方法和農具的推廣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産效率。漢成帝年間議郎氾勝之寫了一部農學著作,後世稱為《氾勝之書》,系統地總結了陜西關中地區的農業生産經驗和操作技術。當時鐵器已廣泛使用,並在全國産鐵和冶鐵之地設置有鐵官,在今陜西境內就設置有5處,即鄭縣(今華縣)、夏陽(今韓城市)、雍城(今鳳翔縣)、漆縣(今彬縣)、沔縣(今勉縣)。西漢時期紡織業也有很大發展,朝廷在長安設有東、西織室,集中了織工數幹人,專門為皇室生産高級絲綢綾絹。1957年5月在西安灞橋出土了西漢早期裹銅鏡用的紙張殘片,是用大麻和苧麻纖維製成的,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植物纖維紙張,已被定名為“灞橋紙”。l956年在長安縣洪慶村西漢墓出土了一對人字紋齒輪,説明當時已經懂得了用齒輪傳動力。建築業在西漢時期達到了一個新水準。西漢建築遺址上遺留的漢磚,質密、體大、量重,分有長形、方形與空心磚多種,磚的正面多有裝飾圖案;漢瓦當質地優良,一般為圓形,面上裝飾有陽紋的圖案或文字。西漢時期長安城內有9個集中的市場,其中西部6個,東部3個。每個市場都有圍墻;市場中修建了高達5層的市樓,名叫旗亭。這説明西漢時期商業也有較大發展。

   西漢時期,長安的文化教育事業也有發展。長安當時藏書很多。劉邦入關時,蕭何首先把秦丞相府的文書檔案收存保護起來。西元前l91年,漢惠帝劉盈解除了民間不準藏書的禁令。漢武帝“建藏書之策,置寫書之官,下及諸子傳説,皆充秘府”(《漢書藝文志》)。漢成帝劉驁“使謁者陳群求遺書于天下”(《漢書藝文志》),並分類整理、收集到長安的書籍共596家、l3269卷,分藏在長安城內的石渠、延閣、廣內、蘭臺、麒麟、天祿等閣。著名的歷史學家司馬遷(今陜西韓城市人)就曾參考這些藏書,在長安寫成了我國第一部歷史名著《史記》。劉歆在繼承其父劉向整理書籍的事業中,完成了我國第一部目錄學著作《七略》。學校在漢初尚不發達。漢武帝在長安設立太學,起初僅為博士官置弟子50人,到漢成帝末年(西元前7年前後),學生增加到3000人,並且形成許多學派。全國各地都選送青年到長安留學。

   西漢時期,長安同西方許多國家建立了友好往來的關係。西元前l38年,漢武帝派遣張騫(今陜西城固縣人)帶領一百多人出使西域。13年後(西元前126年)張騫返回長安,報告了旅途經過和西方各國的地理、物産、風俗習慣等各種情況,使西漢王朝對西方各國有了正式了解。西元前119年,漢武帝再派張騫率領300人,攜帶大量財物出使西域,到達烏孫(今伊犁河流域)後,張騫分遣副使去大宛(今中亞費爾幹納)、康居(今中亞撒馬爾罕)、月氏(今阿姆河北)、大夏(今阿姆河南)等國。後來烏孫和這些國家都先後派代表隨漢使者來到長安,“於是西北國始通于漢矣”(《漢書西域傳》)。張騫以後,長安形成了出使西方各國的熱潮。西漢王朝每年都要派出使團,多則十余次,少則有五、六次,每次使團人數少則十余人,多則一百餘人。張騫和他以後的使臣帶回了西域的葡萄、胡桃、石榴、胡豆、黃瓜、苜蓿、蔥、蒜、芝麻等植物種子,西方各國的使者和商人,帶來了駿馬、香料、寶石、火烷布(石棉布)和許多珍禽異獸;我國的絲綢、漆器、竹器、黃金、白銀以及鑄鐵和農耕技術,也從長安傳往西方。9年,王莽廢孺子嬰,建立新朝。23年2月,綠林軍擁立劉玄為皇帝(年號更始),9月攻入長安,王莽被殺。24年2月,劉玄遷都長安。25年6月,赤眉軍在華陰立劉盆子為皇帝,9月攻入長安,推翻劉玄。赤眉軍後被劉秀所敗。


編輯:何建峰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