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歷史沿革

時間:2010-04-15 11:24   來源:陜西省人民政府網站

西周時期

   陜西從西周時期起,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時期。

   周是陜西關中一個古老的部族。據《史記·周本紀》記載,周族始祖名棄,“好耕農”,“帝堯聞之,舉棄為農師,……帝舜……封棄于邰(今陜西武功縣西南),號日後稷,別姓姬氏。”棄傳了三代,到公劉做部落首領時,率族眾遷到分筌(今陜西旬邑、彬縣一帶)。公劉以後經過九代,即古公亶父(約公元前l2世紀)作首領時,周人渡過漆水,翻過梁山,來到渭河北岸岐山南麓一塊美麗富饒的黃土平原定居,並用自己的族名命名這塊土地叫“周原”(今陜西扶風縣同岐山縣交界處)。古公亶父在這里指揮族人開墾土地,挖渠排水,種植莊稼,發展農業;營建廟堂、宮殿、住宅,修築城牆,設置官吏,建立軍隊,並多次打退前來騷擾的戎、狄部落。正式定國號為“周”,表明周人跨進了階級社會——早期奴隸制。

   古公亶父傳季歷,季歷傳姬昌(周文王),這段時間周國力量有了很大的發展,全部佔有了關中平原。公元前1136年左右,周文王把國都從周原遷到了灃(今陜西長安縣馬王村一帶)。周文王死後,其子姬發(周武王)繼立,于公元前1133年又遷都于鎬(今長安縣鬥門鎮一帶)。武王以岳父姜太公為師,弟周公旦為輔,繼續向東發展。約在公元前l027年(武王十年),經過牧野之戰,周滅商建立了西周王朝。

   西周是在陜西境內建都的第一個全國性王朝。“陜”這個地名,是在西周初年出現的。周初分封,周公和召公的封邑以陜(今河南省陜縣西南)為界,陜以東周公治之,陜以西召公治之。後人因此稱陜以西地區為“陜西”。西周時期,陜西經濟特別是農業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農具有了較大改進,出現了適宜于快耕和扒地除草的耜和噲,休耕輪作制度逐漸推廣,開始使用綠肥和堆肥,並已有了完整的溝渠灌溉係統。《詩經》里描繪了當時的農田作業情況:許多人在土地上耦耕,結果獲得了大豐收。谷子象梳篦一樣密密麻麻地排列著,有城牆那麼高。在手工業方面,當時有冶鑄、陶瓷制造、玉石和骨角制作、制革、紡織等。青銅器的制作水平有了新的發展和創造,不僅凝重典雅大方,同類型器物有了成組配套產品。而且銘文字數增多,最多發現有近5000字的,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書法藝術珍品。

   西周從周昭王之後,逐漸走了下坡路。特別是周幽王執政後,荒淫無道,國勢急遽衰微。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申侯(被幽王所廢的太子宜臼的外祖父)聯合犬戎攻破鎬京,殺幽王,立太子宜臼,是為平王。次年,周平王將京城東遷洛邑(今河南省洛陽)。

秦時期

   據《史記·秦本記》記載,秦人的祖先是黃帝的孫子顓頊的後裔,曾“與禹平水土”,又“佐舜調馴鳥獸”,被舜賜姓贏氏。周在陜西關中崛起後,秦人與周親善,曾為周王室養馬,周孝王因其有功,封于秦(今甘肅省清水縣一帶),族號秦贏。周平王東遷,秦襄公率兵護送。周把岐(今陜西省岐山縣)以西之地賜封秦襄公。秦襄公受封後,開始了與戎狄爭奪關中的曠日持久的戰爭,經過幾十年的艱苦努力,終于鞏固了在關中的統治地位。秦德公元年(公元前677年),秦將國都從平陽(今陜西岐山縣)遷往雍(今陜西鳳翔縣),在此歷時近300年。秦獻公二年(公元前383年),秦將都城向東遷往櫟陽(今陜西臨潼縣)。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秦又遷都鹹陽。公元前246年秦王贏政(秦始皇)即位後,在統一戰爭中,每滅一國,在鹹陽北原上倣建其宮殿一處,號稱“六國宮殿”。統一後秦始皇又將全國富豪12萬戶遷到鹹陽,從而使這里人口激增到將近百萬,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戰國時期,魏國曾在洛河下遊建上郡,楚國在漢江中遊設漢中郡。秦統一後,分天下為36郡。陜西北部為上郡,治所在膚施(今榆林市南部);陜南為漢中郡,治所在南鄭(今漢中市);渭河流域設內史,主管京都附近的畿輔區域。秦朝建立前後,關中的農業已相當發達,土地大量開墾,牛耕普遍採用,已經出現了鐵犁,還修建了鄭國渠,灌田4萬頃。秦始皇陵西側出土的銅車馬和禦俑及其它兵器,工藝水平很高,說明秦代手工業已有很大發展。

  公元前210年7月,秦始皇巡遊途中病死于沙丘(今河北省廣宗縣西北)。其子胡亥即位,是為秦二世。公元前209年7月,陳勝、吳廣在大澤鄉(今安徽省宿縣東南)起義,9月,劉邦、項羽分別在沛縣(今屬江蘇省)和吳(今蘇州市)起義。公元前207年8月,趙高在鹹陽殺秦二世,立二世兄子子嬰,貶號為秦王。公元前207年10月,劉邦率軍取道武關(今陜西省商南縣)、藍田(今陜西省藍田縣),到達霸上(今西安市東南),子嬰投降,秦朝滅亡。


編輯:何建峰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