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與中國文化

時間:2010-04-01 11:02   來源:公祭軒轅黃帝網

  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徵,我們的先祖在長期的歷史實踐中造就了絢麗多姿、豐富多彩的龍文化。這一獨特的文化形態,與中華民族的祖先“人文初祖”黃帝密切相關。

  龍本來不是一種生物,在自然界中是根本不存在的,它是中華民族的先民們出於某種文化心理和文化意識而創造出來的一種文化産品。許慎《説文解字》説:“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爾雅翼釋龍》的作者認為龍是“為馬蛇尾”,其具體形狀是:“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等等。由此可見,在先民們的心目中,龍沒有固定的形態,它是多種動物的集合體,或説是多種動物的“聚合效應”,它能行雲施雨,升天入地,代表著神聖與祥瑞。龍的這種綜合形象,實際上是不同氏族的徽號——圖騰形象特徵的集合體,是華夏部族在其形成過程中,各個氏族從各自的圖騰動物身上,取其某一方面的鮮明特徵,根據想像綜合而成的。因此,它反映著許多氏族融合、統一的歷程,反映著華夏部族的形成歷程。

  如前所述,黃帝部落戰勝了同部族的炎帝,取得了部落聯盟首領的地位,這樣,黃帝就成了一個統一的和綜合的象徵,成了一個民族的代表。黃帝與龍的關係史籍中載述很多:“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山海經大荒北經》);黃帝“得蒼龍而辨于東方”(《管子五行》);黃帝“乘龍”(《大戴禮記五帝德》);“黃帝治天下……青龍進駕”(《淮南子冥覽訓》);《史記封禪書》也説:“黃帝得土德,黃龍地見。”“黃帝採首山銅,鑄鼎于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鬍鬚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後宮上龍七十余人……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龍須,龍須拔,墮黃帝之弓。”如果説在以上載述中,龍還是以為黃帝服務的身份出現的話,更進一步的説法便是黃帝變成了龍。如《史記五帝本紀》謂黃帝“生日角龍顏,有景雲之瑞”,《史記天官書》説:“軒轅黃龍體”;《論衡骨相》説:“黃帝龍顏”;《列仙傳》説:黃帝“自以為雲師,有龍形”;《路史》説:黃帝“日角龍顏”;《河圖稽命徽》説黃帝“龍顏有聖德”,《春秋合誠圖》説:“黃帝將亡,則黃龍墜”等。由於黃帝部族以龍為圖騰,而黃帝又成了一個統一與綜合的象徵,所以龍也就與黃帝一樣成了統一綜合的象徵,龍就成了黃帝的替代物。

  這種歷史文化現象已經得到了考古學的證明:黃帝時代大約距今五千多年,而考古發現的距今五千年以上的龍已經有多處,如遼寧阜新查海出土的距今達八千年的石塊堆塑龍、內蒙古赤峰趙寶溝出土的距今七千年的陶紋龍、陜西寶雞北首嶺出土的距今達七千年的彩陶龍、河南濮陽西水坡出土的距今六千多年的蛙塑龍、甘肅甘谷西坪出土的距今五千五百年的彩陶龍、山西襄汾陶寺出土的距今五千年的彩陶盤龍、安徽含山淩家灘出土的距今五千年的白玉龍,等等,這些表明黃帝時代已經有了龍的崇拜,龍的崇拜在中國是有悠遠的歷史傳統的。

編輯:何建峰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