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遠千秋祭黃陵

時間:2010-03-29 15:00   來源:公祭軒轅黃帝網

    郝 娟 韓養民 (西安半坡博物館、西北大學文博學院)

    每逢清明時節,祭掃黃帝陵,是中華民族炎黃子孫精神世界的莊嚴典禮。“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敬天祭祖,是中國人歷來極為重視的理念,也是最能體現我們民族特性的文化活動,幾千年來傳承不息,它以極其鮮明的特點塑造著民族的性格,也以巨大的力量把整個民族凝聚成一個整體。

    中國祖先崇拜的信仰,起源極早,要追溯到舊石器時代晚期。目前所知最早的考古學證據出現在北京山頂洞人的墓葬中,距今已有一萬八千多年了。山頂洞人正處于原始人群到母係氏族社會的過渡時期,他們已經學會人工取火,掌握了鑽孔技術,生產工具比北京猿人進步了許多。除此之外,山頂洞人開始按一定的規矩埋葬死者,死者不僅有隨葬的裝飾品,遺骸周圍還拋撒含有赤鐵礦的紅色粉末。活著的人,懂得借助一個葬禮,舉行一些儀式來與死者告別,這是史前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人類才產生的意識行為,這種行為和人類心智的發展,智力的開拓,情感的豐富有著直接聯係,學者們相信這是基于一種特殊的信仰。跨進新石器時代門檻的人們開始探索氏族祖先的來源,追尋維係氏族集團的紐帶,于是,原始信仰中注入了原始祖先崇拜的因素。人類最早頂禮膜拜的祖先是作為圖騰的動物或植物,但它們只與人類有著幻想的血緣關係,並不是真正意義的祖先。當人們意識到氏族的鞏固與強大需要人丁興旺時,首先看到的就是人人皆生于母親這一基本事實,由崇拜生殖能力開始崇拜女性祖先,這才是具有真正血緣關係的祖先崇拜。

    考古學資料有力地證明了這一點。國外考古發現了很多處史前女性裸體浮雕和圓雕,如法國手持牛角的洛賽爾維納斯、奧地利的溫林多府維納斯、前蘇聯的加加里諾女性裸像等等。這些雕像的共同特徵是乳房豐滿,腹部腰部肥大誇張,正是為了突出女性的性特徵和生育功能。我國在紅山文化考古中首次發現了可以與上述國外雕塑相媲美的女性塑像,證實了女性祖先崇拜在中國原始時代的存在。遼西牛河梁的女神頭像面部器官完好、生動,類同真人,雙眼中鑲嵌著淡青色圓餅狀玉片作為眼睛,炯炯有神,據專家鑒定為典型的蒙古人種的女性。這尊女神頭像的發現,使我們第一次看到了五千年前女祖先的具體形象。人們還蓋起神廟,砌好神壇,用最隆重的儀式來表達他們虔誠的獻祭,用最神聖的方式乞求祖先的護佑。

    隨著原始經濟的發展,男性在社會生產及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日益顯著,趕上或超出女性,佔據了支配地位;另一方面,對偶婚和一夫一妻制先後出現,人們逐漸意識到兩性的結合是生兒育女的關鍵所在,缺一不可,正如《周易》所說 “男女構精,萬物化生”。基于此,人們更加重視父係的傳宗接代。父權制的建立和私有財產的出現,也使得社會需要確立和鞏固父係血緣關係保證直係男性子孫的繼承權,這就為男性祖先崇拜替代女性祖先崇拜創造了社會條件。在父係時代,每個氏族或部落都有其傳說中的男性始祖,他智力超群、能力出眾、德厚流光,生前建立了豐功偉績,給部族帶來繁榮和強大,先民當然幻想祖先去世後不死的靈魂仍會在暗中保佑自己的部落和子孫後代,所以,那些有功有德的祖先就從歷代先祖中突顯出來,被稱為“祖宗”而成為崇拜的對象。

    為了表達對祖先虔誠的崇拜與景仰之情,人們安排了隆重的祭祀禮儀,轟轟烈烈、一絲不茍、有板有眼又規范有序。借助眾多的考古遺跡,我們可以想見史前人類盛大而繁復的祭祀活動。遼寧東山嘴發現了一座紅山文化的大型祭壇。祭壇南圓北方,方壇以石砌邊框,現存四層,錯縫疊築,側面規整;圓壇直徑2.5米,周圍用白色石灰岩長方石片鑲邊,極為整齊,石圈內部還鋪著一層大小相近的小河卵石,這些小河卵石是人們特意從山下的河灘中揀選出來的。祭壇基址之上,堆積有大量黑灰土,還發現有陶鼓碎片,由此推測,那時的祭祀總有熏煙繚繞,伴著鼓樂齊鳴,每個人都面容凝重,恭敬虔誠。東山嘴祭壇附近還有牛河梁的女神廟與積石冢兩處宗教場所。女神廟分為前堂後殿,前堂是祭祀禮神的地方,在前堂遺址中清理出土了泥塑女神的身軀、頭像等文物,後殿深邃幽遠,學者們認為這里是安置祖先亡靈的所在。經考古發掘、科學復原後的女神廟掩映在蒼松翠柏深處,莊嚴肅穆,神聖神秘,除了祈求、祭祀的特定活動之外,平常沒有世俗凡人的足跡。

編輯:何建峰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