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經濟文化概況

時間:2009-03-26 16:09   來源:西部網

  陜西是一個欠發達的內陸省份,但又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和後發優勢。地處中國腹地,具有承東啟西、聯結南北的區位之便,既可以成為生産要素由東向西轉移的首選承接地,又可以成為生産要素向大西北乃至整個西部地區轉移的起點。雄厚的科技實力,可以對西部地區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發揮重要的輻射和帶動作用。富集的礦産資源與東部經濟發展有較強的互補作用,可以成為全國能源和部分原材料工業的重要接續地。陜西省是黃河、長江上中游重要的生態屏障,是西部生態環境建設的一個主戰場。西安作為西北地區最大的中心城市,可以在西部大開發中發揮多種服務功能。陜西省有條件並將努力成為西部大開發“橋頭堡”和“第一階梯”。

  陜西在全國的地理位置居中,被稱為“中國的西部,西部的東部”,中國的大地原點就在陜西涇陽縣。中國鐵路大動脈隴海線橫穿中部,是“新亞歐大陸橋”亞洲段的中心和進入中國大西北的“門戶”,包括鐵路、西渝鐵路貫穿西北,連通中國西北、華中和西南,具有承東啟西、聯結南北的區位之便。省會西安是重要的交通樞紐,戰略地位非常重要。

  陜西自然資源富集,全省礦産資源潛在經濟價值超過41萬億元,居全國之首。煤炭探明儲量1643億噸,石油探明儲量10億噸,天然氣預測儲量6---8萬億立方米、探明儲量4800多億立方米。神府煤田是世界上少有的低磷、低硫、低灰、高熱量的優質環保動力煤田。陜北有條件成為我國本世紀現代化建設重要的能源接續地。

  陜西地形南北狹長,橫跨溫帶、暖溫帶、北亞熱帶三個氣候帶以及黃河、長江兩大水系。複雜多樣的地形,差異明顯的氣候,形成繁多的生物資源,生物多樣性十分突出。特別是陜南秦巴山區處於南北氣候交匯帶,生物資源種類繁多,中藥資源十分豐富,被譽為中國植物資源的天然寶庫。陜西還是中部和東重要的生態屏障,陜西的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對緩解黃河水土流失、首都北京的風沙災害,保障南水北調水質安全,都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陜西科教優勢明顯,科教綜合實力位居全國前列,是全國航空、航太、機械、電子、農業等領域重要的科研和生産基地,也是全國高等教育的重要基地。全省有專業技術人員107.9萬人,其中兩院院士43人;有各類科研院所1061個。有普通高等院校52所,民辦高校57所。以西安、寶雞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和楊淩農業高新技術産業示範區為骨幹的關中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帶已經形成。其中西安高新區是中國首批向亞太經合組織開放的科技工業園區,楊淩示範區是國家唯一的農業高新技術産業示範區,均躋身於國家重要支援的五大高新區之列。

  陜西是中華民族文明和華夏文化的重要發祥地。曾長期是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從西週到唐朝有14個王朝在這裡建都,長達1100多年,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古跡。陜西是中國革命的“搖籃”,中國共産黨和毛澤東主席在陜北領導中國革命歷時13個春秋,革命聖地延安保存著一批革命舊址。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使陜西旅遊資源得天獨厚。境內地上地下文物遺存極為豐富,文物點密度之大,數量之多,等級之高,均居中國之首。世界八大奇跡之一的秦兵馬俑、唯一珍藏佛祖指骨舍利的法門寺、西安古城墻等馳名中外。陜北黃土高原、陜南山水風情令人神往,西嶽華山、壺口瀑布、秦嶺國家級生態功能保護區自然景觀獨具特色。

  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政府把陜西作為建設重點,進行了大規模投入。“一五”、“二五”和“三線”建設時期,國家在陜西擺了一批骨幹項目,已形成以機械、航空航太、紡織、電子、醫藥、能源、食品為主體,門類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軍工企業規模居全國第一。

編輯:陳葉群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