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概況——境內有商山、洛水而得名

時間:2009-03-26 16:00   來源:西部網

  商洛,因境內有商山、洛水而得名。位於陜西省東南部,秦嶺南麓,與鄂豫兩省交界 。 東與河南省的靈寶、盧氏、西峽、淅川縣市接壤;南與湖北省的鄖縣、鄖西縣相鄰;西、西 南與陜西省安康市的安康、寧陜、旬陽和西安市的長安、藍田縣毗鄰;北與陜西省渭南市的 潼關、華陰、華縣相連。界于東徑10834′20〃~1111′25〃,北緯332′30〃~3424′40〃之間。 東西長約229公里,南北寬約138公里。全區總面積19292平方公里,佔全省總面積的9.36% 。轄商州、洛南、丹鳳、山陽、商南、鎮安、柞水7縣(市),67個鄉,92個鎮,4個辦事處 。至2005年底,全區總人口240.6169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05.7391萬人, 非農業人口34.8778萬人。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商州區,距省會西安11 0公里。

  商洛地形地貌結構複雜,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境內有秦嶺 、蟒嶺、流嶺、鶻嶺、新開嶺和鄖嶺六大山脈,綿延起伏。嶺谷相間排列,地勢西北高,東 南低,由西北向東南伸展,呈掌狀分佈。海拔最高點位於柞水縣北秦嶺主脊牛背梁(2802.1 米) ,最低點位於商南縣梳洗樓附近的丹江谷地(2154米)。主要河流有丹江、洛河、金錢河、 乾佑河、旬河五大河流,縱橫交錯,支流密布。橫垮長江、黃河兩個流域。北部氣候屬暖溫 帶,南部氣候屬亞 熱帶。年平均氣溫7.8~13.9℃,最高37℃~40.8℃,最低-11.8℃~-21.6℃。降水量 年均710~930毫米,日照1860~2130多小時。無霜期為210天。山高,並不危岩聳天,水多 ,亦很少激浪氾濫。其風土人情,既兼北國之曠野,又融南國之靈秀。山清水秀,風景如畫 。

  商洛地區歷史悠久。據考古發現,早在一百多萬年前的舊石器時期,這裡就有先民活動。新 石器時期,洛河、丹江、金錢河、乾佑河、旬河沿岸,先民在此聚居,繁衍生息。《史記 殷本紀》載,契(xi岢)長而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商,商,國名也。《括地誌》雲:商州東八 十里商 洛縣,古之商國。《水經注》曰:丹水自上洛經商縣南,契始封此。契即帝嚳之子。隨著朝 代的更替,地方建置先後為郡、州、路、道、區、分區、專區、地區, 稱謂不一,隸屬各異。夏商時期,屬豫、梁二州,西周和春秋時期屬晉,戰國屬秦。秦始皇 統一六國後,北部和南部分屬關中郡內史區和漢中郡。西漢時分屬弘農郡和漢中郡。東漢時 分屬京兆尹和漢中郡,晉泰始二年(257)設立上洛郡。北魏在 境內設洛州和上洛、上庸、萇和、魏興等郡。西魏增設拒陽郡。北周撤銷萇和、魏興二郡, 設慎政郡。宣政元年(578)改洛州為商州。隋時撤銷上洛、拒陽、上庸、慎政四郡,保留商 州。後撤銷商州,復設上洛郡。唐時撤銷上洛郡,復設商州,歸山南道。後改商州為上洛郡 。宋時撤銷上洛郡再設商州,屬永興軍路,後又改屬河南路。元時屬奉元路。明時屬陜西省 西安府。清時,商州升為直隸州,仍屬西安府。辛亥革命後,民國初年撤銷商州,原屬縣分 別劃歸關中道、漢中道。後廢道制,由省直接領縣。嗣後,設立陜西省第四行政督察區,領 屬商縣、洛南、山陽、鎮安、商南、柞水六縣和民國末年設立的龍駒寨設治局(三等縣)。中 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設立陜南行署商洛分區,後改為商洛專區、商洛地區,2002年設地級商洛市。

  商洛市自然資源比較豐富。素有“南北植物薈萃、南北生物物種庫”之美譽。據調查統計 ,有野生油料、纖維、澱粉、林果、中藥材、化工原料等1200多種。宜林面積2300萬畝, 佔土地面積的70%。有林地1500萬畝,木材蓄積量2154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54%,是陜西省 木材主産區之一。以生漆、油桐、核桃、板栗、葡萄、柿子、木耳等林特産品而著稱。

  尤其是核桃、板栗、柿子産量居全省之首,核桃出口量佔全國六分之一。商 洛又是全國有名的“天然藥庫”。中草藥種類1119種,列入國家“中草藥資源調查表”的達 286種。其中年産量50萬公斤以上的有連翹、五味子、丹參、蒼術、青風藤、淫羊霍、黃姜 、桔梗、威靈仙、茵陳等10余種;年産量10~50萬公斤的有金銀花、柴胡、天麻、白術、山 楂、黃芪、豬苓、山萸、柏子仁、遠志等10余種。其中連翹、金銀花、丹參、山萸、五味子 、桔梗年收購量居陜西省之首。木耳、香菇總産分別達到1000多噸和3700多噸。茶葉年産 量40多萬公斤,連續15年被評為省優産品。野生動物近千種,被列入國家保護的珍稀動物有 羚牛、蘇門羚、林麝、錦雞、金錢豹、大鯢等24種。全市已發現各類礦産 60種,已探明礦産儲量46種,其中大型礦床15處,中型礦床24處。儲 量居全省首位的有鐵、釩、鈦、銀、銻、錸、水晶、螢石、白雲母和鉀長石等17種,其中 柞水大西溝鐵礦儲量3.02億噸,佔全省的46%。居全省第二位的有銅 、鋅、鉬、鉛等13種。水力資源豐富,據勘測,地表水徑流量年均64億立方米,總流域面積1.83萬平方公里,水能蘊藏量80萬千瓦,可開發量30.2萬千 瓦。

  乾隆 年間編修的《直隸商州總志》載:“龍駒一鎮,康衢數裏,巨屋千家。雞鳴多未寢之人,午夜有可求之市。是以百艇聯檣,千蹄接踵,熙熙攘攘,商稅所由復增,稅額所由日益也”。 足見當時經濟之興盛。到民國時期,由於軍閥混戰、戰爭頻仍,導致經濟凋敝,民不聊生, 農業生産長期處於“刀耕火種” 落後狀態;工業僅有幾家小煤窯、土鐵爐、磚瓦窯、土紙坊和酒作坊;商業貿易也是 凋敝蕭條,山貨土特産不能運出而閒置流失。新中國成立以後,商洛人民在中 共商洛地委、行署領導下,經過五十多年的建設,特別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全區經 濟和社會面貌發生了深刻變化。2005年,糧食産量70.62萬噸,比上年增長5.8%;林業産值大幅增長,畜牧業生産繼續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漁業生産較快增長。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産值43.33億元,按可比價計算較上年增長7.9%,其中農業産值23.90億元,增長7.8%;林業産值3.86億元,增長14.1%;牧業産值14.02億元,增長5.8%;漁業産值0.13億元,增長10.3%。

  商洛道(亦稱商於古道)是秦馳道的主幹道之一,為“秦楚咽喉”,是長安通往東南諸地和中 原地區 的交通要道。盛唐時期,丹江通道僅次於長安至開封道路(大驛路)的次驛路,居當時全國 驛路交通第二位。著名詩人 白居易在他的詩作《登商山最高頂》中寫道:“高高此山頂,四望惟煙雲。下有一條路,通 達楚與秦。”詩人王貞白《商山》詩中,曾有“商山名利路,夜亦有人行”之感嘆。唐貞觀 元年,商州刺史李西華倡修從藍田到河南內鄉六百里路,史稱武關道、藍武道。明末清初, 丹江、金錢河、旬河航道以及龍駒寨、竹林關、漫川關、柴家坪、雲蓋寺的水旱碼 頭聞名遐邇,成為“北通秦晉,南接吳楚”的物資集散重地。到2004年,全區公路里程達 到5643公里。其中國道206公里,省道582多公里,縣道1525公里,鄉道3239公里,實現 鄉鄉鎮鎮通公路。村公路里程6867公里,通行政村2799個,佔全區2858個行政村的95%。專 用公路100公里。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為292公里,迂迴成網,四通八達。

  郵電通信已步入自動化時代。郵政已建成一個相對獨立、方便快捷的幹線郵運網,營業網點 遍佈城鄉,自成體系,業務手段日趨現代化,全面步入經營專業化、服務規模化、郵件處理 電子化、微機化和郵運機械化的軌道。電信事業長足發展,已形成與全國同步的現代化通信 網路。郵政、電信業加快發展。全年完成電信、郵政業務總量35386萬元,增長18.8%,2005年末,話機總量達62萬部(含行動電話),增長34.8%,電話普及率達到26部/百人,行動電話達31.7萬戶,增長55%。

  各級各類教育獲得較大發展,素質教育、義務教育穩步推進,學前教育受到重視,各類職業技術教育發展良好。2005年,初中階段適齡兒童入學率96.4%,比上年提高0.7個百分點。商洛學院在校學生5222人;商洛職業技術學院在校學生4139人;職業中學在校學生16756人;普通中學在校學生數194319人;小學在校學生數247983人;幼兒院在園幼兒22644人。小學入學率99.7%。

  商洛文化獨具特色,承秦文化之剛陽,蓄楚文化之柔美, 劇種有秦腔、花鼓、道情、二黃(漢劇)、豫劇,以及民間的山歌、號子等。五十年代“夫妻 觀燈”、六十年代“一文錢”、七十年代“屠夫狀元”、八十年代“六斤縣長”、“鳳凰飛 入光棍堂”、九十年代的“山魂”等劇目,均獲得省以上創作一等獎,有的赴京匯演,有的 搬上銀幕 。1985年被省文化廳譽為“戲劇之鄉”。2005年,全市公共圖書館藏書47.3萬冊,各類報紙總發行量1017萬份。全市廣播綜合覆蓋率、電視綜合覆蓋率分別達到89.4%、94.6%。

  商洛鍾靈毓秀,人傑地靈。據粗略統計,古今軍政人員中,省級以上官員50多名。近代商洛 革命鬥爭史上,無數商洛優秀兒女為中國人民的 革命事業和商洛的解放作出了重大貢獻,有3000多名獻出了寶貴生命。有土地革命時期的中 共陜西省委執委、陜南 領導小組組長陳徵,抗日戰爭時期領導商洛人民開展抗日救亡運動的中共商洛工委書記王柏 棟、彭一民,中共陜西省委特派員趙希愚,解放戰爭時期領導商洛人民開展革命遊擊戰爭, 打擊國民黨反動派的陜南遊擊隊指揮、陜南軍區二分區司令員鞏德芳等。新中國成立以 後,在各條戰線上涌現出許許多多的先進人物和英雄模範,為商洛贏 得了榮譽。

  商洛文物古跡、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豐富多彩,具有開發旅遊産業的潛在優勢。全區有古遺 址古建築等文物保護點1200多處,其中省以上文保單位20多處。洛南舊石器地點群被評為19 97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東龍山夏商周遺址被國家“夏商周斷代工程”列為“文化分期 與年代測定”專題。洛河元扈山“倉頡授書處”摩岩石刻表明這裡是文字的發祥之地。藍關 遺址、武關遺址、商鞅封邑 遺址和“闖王寨”、“生龍寨”遺址仍在訴説著歷史的滄桑。漢代的四皓墓、隋代的文廟、 唐代的豐陽塔、宋代的商州城垣、金代的二郎廟、明代的商州城隍廟和龍山雙塔、清代的會 館群成為人們參觀與憑吊之地。正在開發的景點有洛南的老君山、山陽 的天竺山、鎮安的塔雲山、柞水的牛背梁、商南的金絲峽、商州的仙娥湖和丹鳳的丹江漂流 。已開放的溶洞有柞水的天洞、佛爺洞,山陽的月亮洞、白龍洞,洛南的玉虛洞、 牡丹洞;柞水溶洞群被譽為“北國奇觀”。賈島、王禹魚回等曾寓居或遨遊于商山洛 水之間, 留下千古佳作。大革命時期的蘇維埃政府舊址,劉志丹、唐澍將軍習武紀念地、賀龍鬥夏曦 的寓所,紅二十五軍戰鬥遺址,鄂豫陜省委常委會遺址,李先念主持召開豫鄂陜邊區黨委成 立大會丹鳳封地溝舊址等,是人們觀光遊覽,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良好場所。

  商洛歷史上曾是兵家必爭之地,是秦楚交兵、宋金鏊戰的古戰場。秦封商鞅于商邑以制晉楚 ,漢劉邦取道武關先得咸陽。明末農民軍李自成曾在商洛山屯兵養馬,重振軍威。清末又是 農民起義軍白蓮教及太平天 國革命軍征戰之地。近代,商洛是中國共産黨領導的鄂豫陜革命根 據地和豫鄂陜革命根據地的中心區域,為全國革命老區之一。在1927年大革命時期即建立商 縣、龍駒寨兩個中共特別支部。1928年渭華暴動,西北工農革命軍總司令唐澍率軍入洛南。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1930年7月,中共陜西省委派省委執委、陜南領導小組組長陳徵回山陽 開闢地下革命鬥爭。先後有五支紅軍(1932年10月徐向前、陳昌浩率領紅四方面軍,1932年1 1月賀龍、關向應率領紅三軍,1933年汪鋒、劉志丹率領紅二十六軍,1934年12月徐 寶珊、吳煥先、程子華、徐海東率領紅二十五軍,1936年12月徐海東、程子華、劉志丹率領 紅十五軍團和陳先瑞率領的紅七十四師)轉戰商洛各縣,建立蘇維埃政府,領導群眾打土 豪, 分田地,創建了以商洛為中心的鄂豫陜革命根據地,播下革命火種。抗日戰爭爆發後,1937 年 11月,中共陜西省委派地方科長王柏棟回商洛開展抗日救亡運動。解放戰爭時期,1946年6 月,陜南革命遊擊隊指揮部成立,指揮鞏德芳、政委王力領導遊擊隊打富濟貧,打擊國民黨 反動派;7月,中原軍區司令員李先念、副司令員王震、中央委員鄭位三、候補委員、 組織部 長陳少敏,中原突圍進軍商洛和陜南革命遊擊隊合編,創建了以商洛為中心的豫鄂陜革命根 據地。8月,晉冀魯豫野戰軍第四縱隊第十二旅、西北民主聯軍第三十八軍第十七師及陜南 獨立團進軍商洛,開闢豫陜鄂邊區根據地。9月又協同在商洛堅持遊擊鬥爭的王力領導的遊 擊 武裝勝利會師,在此後的兩年零三個月的戰鬥中,進行大小戰鬥280多次,殲滅瓦解敵軍1萬 多人,收繳各種武器、彈藥40多萬支(發),先後解放了全境,建立了7個縣級人民政權。 在中國革命鬥爭史上留下光輝的一頁,得到了黨和國家 領導人的高度讚譽。1994年6月,國家主席李先念題詞:“豫鄂陜革命根據地的烈士永垂不 朽!”1994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軍委副主席劉華清題詞:“發揚革命傳統,建設 革命老區”。1995年12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題詞:“發揚老 區精神,振興商洛經濟”。

  撤地設市後,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市國民經濟保持平穩較快增長。2005年,商洛市生産總值100.16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9.6%,其中第一産業增加值24.61億元,增長7.7%;第二産業增加值35.28億元,增長10.2%(工業增加值16.35億元,增長10.3%;建築業增加值18.93億元,增長10.2%);第三産業增加值40.27億元,增長10.0%。

編輯:陳葉群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