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時期的發明創造

時間:2008-03-27 13:48   來源:西部網

  風後和他的指南車

  誰都知道,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是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特別是指南針,至今還是世界航海上廣泛運用的儀器之一。那麼,最原始的指南針--指南車是誰第一個發明的呢?這個問題還得從5000年前黃帝大戰蚩尤的時候説起。

  傳説黃帝和蚩尤作戰三年,進行了72次交鋒,都未能取得勝利。在一次大戰中,蚩尤在眼看就要失敗的時候,請來風伯雨師,呼風喚雨,給黃帝軍隊的進攻造成困難。黃帝也急忙請來天上一位名叫旱魃的女神,施展法術,制止了風雨,才使得軍隊得以繼續前進。這時詭計多端的蚩尤又放出大霧,霎時四野瀰漫,使黃帝的軍隊迷失前進的方向。黃帝十分著急,只好命令軍隊停止前進,原地不動。並馬上召集大臣們商討對策。應龍、常先、大鴻、力牧等大臣都到齊了,唯獨不見風後。有人懷疑風後是不是被蚩尤殺害了。黃帝立即派人四下尋找,可是找了很長時間,仍不見風後的蹤影,黃帝只好親自去找。當黃帝來到戰場上時,只見風後獨自一人在戰車上睡覺。黃帝生氣地説:“什麼時候,你怎麼在這裡睡覺?”風後慢騰騰地坐起來説:“我哪是在睡覺,我是正在想辦法。”接著,他用手向天上一指,對黃帝説:“你看,為什麼天上的北斗星,斗轉而柄不轉呢?臣聽人説過,伯高在採石煉銅的過程中,發現過一種磁石,能將鐵吸住。我們能不能根據北斗星的原理,製造一種會指方向的東西,有了這種東西就不怕迷失方向了。”黃帝一聽笑著説:“原來你躺在這裡就是想的這個。”黃帝把風後的這個想法告訴眾臣,大家議論了一番,都認為這是一個好辦法。然後,就由風後設計,大家動手製作。經過幾天幾夜奮戰,終於造出了一個能指引方向的儀器。風後把它安裝在一輛戰車上,車上安裝了一個假人,伸手指著南方。風後告訴所有的軍隊:“打仗時一旦被大霧迷住,只要一看指南車上的假人指著什麼方向,馬上就可辨認出東南西北。”

  從此,黃帝的軍隊再也不怕蚩尤的大霧了。人人勇敢善戰,個個奮勇爭先,終於戰勝了蚩尤,把他一直追到涿鹿之野殺死。

  黃帝打通了中原的道路,控制了黃河中游一帶。不久,風後因年邁體弱,經常疾病纏身,黃帝為他尋了很多名醫名藥,都沒有把他的病治好。在他死後,黃帝和大臣們都非常悲痛。

  為了不忘風後的功績,黃帝親自為他選了一塊墳地,把他埋葬在黃河以北的趙村。後世人又把趙村改名為“風後陵”,意思是,這是風後的陵墓。“風陵”也就是現在陜西東潼關的“風陵渡。”
  

  常先蒙鼓的故事

  千百年來,不論是在兩軍對壘的戰場上,還是在藝術表演的舞臺上,都離不開鼓。甚至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也離不開鼓。鼓,能振奮人的精神,激發人的鬥志,鼓舞人們奮勇前進!可是,第一面鼓是誰製造出來的呢?

  傳説黃帝身邊有個大臣,名叫常先。他發明瞭很多狩獵工具。有一次,常先捕殺了一頭野牛,把剝下的牛皮隨手搭在一個木墩上。這個木墩是空的,有一摟粗。時間一長,常先竟把此事忘了。野牛皮經過長時間暴曬後便收縮了,把空木墩裹得緊緊的。有一天,王亥正在馴馬,有個名叫賈齊的年輕人,無意發現一張野牛皮蒙在木墩上,手隨便拍了一拍。誰知這一拍竟發出咚咚的響聲。賈齊用勁再一拍,聲音更大。賈齊覺得好玩,便尋來兩根木棒,雙手使勁擂了起來,結果發出聲音像雷鳴一般。王亥的馬聽到這聲音,一受驚,衝出木欄,全部跑掉了。王亥氣衝衝地趕來,一把抓住賈齊就打,邊打邊問賈齊敲的是什麼。這時,常先趕來,把兩人勸開,問明瞭情況,才恍然大悟。原來,賈齊敲的就是他早先曬的那張野牛皮。

  常先叫賈齊趕快幫他把木墩倒過來一看,原來裏面是空的。他也用手拍了拍,同樣發出咚咚的響聲。常先又找來一張大鹿皮, 把木墩的另一頭也矇住,再用木棒一敲,響聲比原來更大、更好聽。他覺得這是個有用的東西決定再做一個。他選擇了一棵木質較好的空心樹,把裏邊掏大,做成圓形,然後把鹿皮和 野羊皮蒙在兩頭,用一隻手就可以拿動。又讓倉頡給它起了個名字,叫作“鼓”。哪知,鹿皮和野羊皮都不結實,用勁一敲就打破了,只好改用野牛皮。然而,捕捉野牛並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因為野牛是一種異常兇猛的動物。怎樣才能搞到野牛皮呢?常先躺在一棵大樹下,想了又想。不知不覺便睡著了。

  就在這時候,玉皇大帝派九天玄女給黃帝送《兵書》,路過這棵大樹時發現常先正在樹底下睡覺。再一看,知道他原來是為蒙鼓沒適合的皮子而發愁。她本想叫醒常先,但又一想自己不能隨便和凡人説話,只好托夢給常先:説東海有個流坡山,山裏有種怪獸,形狀如牛,卻沒有長角,只有一隻足;身子大得出奇,平時不太活動,但一齣現,海洋上不是颳風便是下雨;兩隻眼睛射出的光芒,就像太陽和月亮一樣;一怒吼,比雷聲還大,這種怪獸名叫雷獸。它整天在海裏無憂無慮,喜歡仰面躺臥,以爪擊腹為樂,而每拍一下肚皮,就響起一聲巨雷。九天玄女還説:“用夔牛皮蒙鼓,用雷獸的骨作為鼓槌,一敲起來,地動山搖,威力無窮。”

  常先醒來,忙把夢裏的事告知黃帝。黃帝聽罷,命應龍、大鴻派幾個會水的能手,入海捉拿怪獸。不幾天就將夔牛和雷獸捉拿回來殺掉,然後按常先的設計,50天就蒙成夔牛大鼓800面,做成雷獸鼓槌160根。傳説地涿鹿大戰開始前,黃帝就已把800面夔年大鼓埋伏在暗處,當蚩尤的軍隊衝向黃帝軍隊的前沿陣地時,黃帝把手一揮,80面大鼓一齊擂動,蚩尤的軍隊還未交戰,就被鼓聲震得人仰車翻,耳聾眼花,個個東倒西歪,潰不成軍。黃帝軍隊乘著鼓聲,起總攻,一舉把蚩尤消滅在涿鹿之野。從此,鼓就成為我國古代戰爭中不可缺少的用具,人們以後就把它叫作“戰鼓”。這種鼓至今還在黃陵縣民間沿用。
  
  王亥馴馬的故事

  馬,原是一種野生動物,最早叫“火畜”。在5000年前的黃帝時代,人們過著遷徙不定的遊牧生活。傳説有一次,黃帝的部下捕獲了一匹野馬,每當人們接近它時,它就前蹄騰空,昂頭嘶鳴,或把後腿崩起,但它並不傷害人和其他動物,只以草為食。當時人們都還不認識這種動物,便把黃帝請來辨認。黃帝觀察很長時間,也未能認出是什麼動物,只讓大家不要殺掉,派馴養動物的能手王亥用木欄先把它圈起來。

  過了一段時間,王亥發現欄杆外邊又來了幾匹這種紅色的野馬,它們對著欄杆內的那匹野馬叫個不停,不肯離開。過了一天,王亥把木欄門打開,不料外邊的好幾匹野馬一下子都衝進木欄,和圈在欄內的野馬混在一起,互相嘶叫了一陣,然後又都臥了下來。王亥把欄杆門關住,用割來的草喂它們。過了不長時間,其中一匹馬突然生下了一隻小馬駒。王亥高興極了。消息傳開,人們也都紛紛前來觀看。這些野馬和人接觸的時間一長,好像發現人類並不想傷害它們,所以在人面前也不驚慌,變得十分溫順。特別是小馬駒,很喜歡和人在一起玩耍。

  有一天,王亥喂過馬後,牽出一匹性格溫順的馬,縱身跳開工背。馬一受驚,猛地四蹄騰空飛奔起來,把毫無精神準備的王亥一下子拋下來跌了個仰面朝天。等王亥從地上爬起來,馬已跑得很遠了。王亥站起來望著越跑越遠的馬,心裏十分著急,以為它再也不會回來了。正要往回走,不料,這跑得很遠的馬,又扭頭跑回來了。王亥高興極了,忙把馬引進欄杆內圈好。後來他想出了一個辦法,用桑樹皮擰成一條繩子,把馬頭綁好,慢慢牽出來。然後又跳開工背。馬仍像頭一次一樣,四蹄騰空,飛奔起來。這回王亥吸取了上次教訓,一隻手緊緊抓住綁在馬頭上的繩子,另一隻手又緊馬鬃,任憑馬怎麼飛跑,王亥總是不松手。跑了一陣後,馬的速度減慢下來,直到馬不再跑時,王亥這才勒過馬頭,緩緩地騎著回去。

  王亥騎馬成功後,一下子轟動了許多人,風後、應龍、常先、大鴻等前來觀看,很快黃帝也知道了。應龍是黃帝身邊的一員大將,對騎馬當然更感興趣。他積極協助王亥馴馬,練習騎馬。就在這時,一件不幸的事發生了,一天清早,王亥、應龍起來練馬,忘記把欄杆門關上,一隻老虎乘無人時闖進圈裏,把可愛的小馬駒咬死,正張口要吃的時候,被人們發現了。老虎來不及吃掉小馬駒,跳出欄杆逃走了。王亥和應龍一見小馬駒被老虎咬死,氣得快要發病,立刻帶上弓箭,騎開工向老虎逃去的方向追去。他們一口氣奔跑了幾十座山。終於找到了這只老虎。兩人看準目標,連發幾箭,把老虎射死在山谷中。在返回路上,王亥、應龍又騎在馬上順便射死了幾隻鹿。不料他們的行動,引起了風後的注意。風後一向智多謀廣,他腦子一動,便對黃帝説:“既然騎在馬上能追老虎,能射殺野獸,那麼,打仗時能不能也騎在馬上,追殺敵人?”風後建議黃帝下一道命令:“各部落所有打獵的人,今後出外打獵,一律不許射殺野馬。凡能捉回野馬者,給予獎勵。”黃帝不僅同意這個建議,而且自己也開始練習騎馬。他命應龍、王亥對捉回來的200多匹野馬要精心飼養,進行訓練。應龍專門挑選200多名精幹的小夥子,每天從早到晚,既馴馬,又練人。經過兩年多的訓練,中華民族最早的一支騎兵就這樣誕生了。這支騎兵在後來的涿鹿大戰中起了重大作用。

編輯:楊雲濤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