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共同的文化之根

時間:2009-08-14 11:15   來源:光明日報
  ——寫在首屆兩岸青少年社會教育論壇閉幕之際

    “你們一定要來哦”

    7月10日傍晚,北京什剎海後海沿邊,清風徐來,夕陽映水,波光盪漾。後海北沿宋慶齡故居院內的大草坪上傳來陣陣笑語,一群活潑可愛的孩子載歌載舞。由中國宋慶齡基金會、中國教育學會、臺灣省教育會聯合主辦的首屆兩岸青少年社會教育論壇閉幕式正在這裡舉行。

    昔日,宋慶齡女士在這雍容典雅、幽靜別致的庭園裏從事國務、接待中外友人、關注少年兒童,今天,這裡既是懷念先賢的紀念館,也是一個著名的青少年教育基地。

    大草坪上,有的在合影,有的在談論行程經過的山川風物,有的在繼續討論下午論壇上的話題。經過兩天的交流,兩岸百所中小學的校長、教師,社會教育工作者,教育領域的專家學者代表200余人都互相熟悉了。

    “我是炎黃子孫,生長在嘉義,從事春風化雨的工作。”臺灣華南高商校長、嘉義市教育會理事長黃義春幽默地對本報記者介紹自己的名字。黃先生對這次青少年社會教育論壇的第一感覺是“收穫很豐碩”。他説:“這次論壇讓全國各地包括臺灣許多學校分享同行們的教育經驗,既提供,也吸收,作為重要參考。這种經驗分享讓我們在青少年教育的問題上少走彎路,非常有價值。共同探討,也縮短了距離,讓感情更加融洽。”

    來自河北張家口市下東營小學的賈曉潔老師説:“雖然兩岸青少年可能面臨不同挑戰,但是由於有共同的教育傳統,兩岸有許多相通的地方。”

    記者採訪了幾位來自臺灣的論壇代表,他們都説的一句話是:“論壇由臺灣省教育會承辦的時候,你們一定要來哦!讓我們做東道主。”

    “根”的佳話

    閉幕式開始之前,論壇代表們參觀了宋慶齡故居。臺灣省教育會理事長、致遠管理學院副校長郭添財介紹,來到大陸已經是第六天了,第一站是曲阜。郭先生説:“在臺灣,師範生畢業前都要拜孔廟。到曲阜去,有一種朝聖的味道。而且,在深入探討教育內涵之前,先去曲阜,體會共同的文化、傳承、經驗,甚至用詞,大家在情感上更容易貼近。這次論壇非常有收穫,特別是情感上的收穫。還有一個成果就是,彼此了解了兩岸青少年面臨的問題,由於上一代人有共同的教育傳統,所以可以針對青少年面臨的挑戰,一起斟酌一個‘藥方’。”

    臺灣代表們還去登泰山、參觀趵突泉、訪問濟南市經五路小學等幾所學校,增進了了解,加深了友誼。用臺灣省教育會總幹事王玲惠女士的話説,是“一山一水一聖人,一團和氣,一片熱情”。

    行程中有一件紀念品讓所有人都印象深刻,津津樂道。濟南市市中區教育局贈送給臺灣省教育會一件龍型根雕工藝品,濟南市市中區教育局局長劉憲説:“首先,我們同根,都是龍的子孫;其次,我們共同關心的是教育的‘根’,是中華傳統文明的根;第三,願兩岸教育工作者友誼根深蒂固。”由此,“根”成為一段佳話。

    其實,這次論壇本身也是兩岸青少年教育共同發展的“根”,正如同黃義春所説:“這次論壇播其種,滋其長,未來開花結果。這是一個開始,未來更多的交流、發展可以想見”。

    共同的倡議 共同的心聲

    這次論壇,是兩岸共同探討青少年社會教育問題,尋求解題方式新突破的一個開始。在論壇發言中,臺灣省教育會候補監事俞朝慶、臺灣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所長吳明清等多位學者深入探討了這一現實:社會變遷迅速的現代,青少年所受的衝擊最大,青少年在價值觀、心理適應、人格養成等方面的問題不容忽視。大陸獨生子女的社會交往問題也是討論熱點,代表們還探討了學校教育如何與社會接軌,幫學生們學會“休閒”,如何經營“五心級”學校——老師用心、行政盡心、小區同心、學生開心、家長放心,如何應對社會多元影響下學校道德教育等問題。

    經過兩天來在一個主論壇三個分論壇的熱烈討論,兩岸教育工作者代表充分表達了對構建兩岸教育交流平臺的期盼和傳承弘揚中華文化的願望,最後形成一個《共同倡議》。

  倡議提出:

    一、面對世界的發展和挑戰,“兩岸心連心、教育展未來”是我們共同的期盼。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承擔著教育和引導當代青少年健康成長成材的神聖使命,我們有責任攜起手來針對青少年社會教育面臨的新情況、新挑戰,展開教育科研和創新實踐活動,為兩岸教育事業的發展、為兩岸青少年營造良好的教育和發展環境作出積極貢獻。

    二、以舉辦“首屆兩岸青少年社會教育論壇”為基礎,建立並逐步完善雙方定期交流的平臺,構建資源共用的長效機制,實施學校之間的親情接觸和社會教育基地的對口開放,使兩岸的教育工作者能夠互相學習和借鑒,進一步擴大交流交往的成果。(記者李玉蘭 汪大勇)

編輯:李丹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