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承宋慶齡偉大精神 為構建和諧社會奮發有為

時間:2009-08-14 11:09   來源:光明日報
  宋慶齡先生是舉世公認的偉大女性,是在海內外具有重要影響和享有崇高聲譽的政治家和社會活動家,她畢生為中華民族的獨立、自由和解放,為新中國的建立和發展,為世界和平和人類進步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深受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敬重與愛戴。為了緬懷和紀念宋慶齡先生,為了繼承和發揚她的偉大精神,在鄧小平等老一輩中央領導同志的倡導下,1982年5月,中國宋慶齡基金會在北京成立。二十五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在黨和國家的親切關懷下,在海內外友好社團、企業和各界人士的熱情支援下,我們稟承建會宗旨,緊緊圍繞黨和國家工作大局,在宋慶齡畢生致力的增進國際友好、開展兩岸交流、發展少兒事業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海內外産生了積極的影響。

    當前,全國人民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下,正滿懷信心地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而努力奮鬥。這是全黨面臨的一項中心任務,也是中國宋慶齡基金會等各人民團體協助黨和政府做好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特別是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進一步加快,以及我國政府職能轉變的進一步深化,人民團體等社會組織的作用逐步加大。在這一歷史進程中把握機遇,緊緊圍繞大局,不斷加強自身建設,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形成強烈的社會責任意識和市場競爭意識,打造鮮明的工作特色和服務品牌,對中國宋慶齡基金會等社會組織來説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努力開拓民間外交新格局,積極推動和諧世界建設

    民間外交是黨和國家外交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當今世界的國際交往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開展民間外交,特別是開展以青少年為主要載體,以文化教育、社會公益等為主要內容的國際民間交流,既有利於增進各國人民之間的深入了解,也有利於促進各國在社會事務領域的廣泛合作,為國家間關係的長遠發展奠定良好的社會群眾基礎。我會自成立以來,充分發揮自身在民間外交工作中的獨特優勢,不斷拓寬對外民間友好工作的領域,挖掘潛力,積極創新,推動中國青少年和各國青少年的相互學習,促進中國文化和各國文化的相互借鑒,積極為國家發展和經濟建設服務。目前,我會已經與美國、日本、法國、澳大利亞、巴西等五大洲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政府、民間組織、華人社團等建立了友好合作關係,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等十多個國際組織開展了公益項目合作。日本前首相羽田孜、德國前總理科爾、烏克蘭總統夫人等多位國家前政要、第一夫人應我會邀請來華訪問。此外,我會還定期組織駐華大使及國際組織駐華代表聯誼會、國際間學術研討會,開展國家間青少年互訪交流等活動,均取得了十分顯著的效果。

    在構建和諧社會的偉大實踐中,我們將進一步圍繞國家外交大局,統籌好規劃好開展好我會的國際交往工作,在鞏固既往與我會友好往來的國家和地區的基礎上,不斷開拓交流渠道,力爭在拓展重點領域、提高交流層次、打造特色品牌等方面取得新進展。我們將進一步加強與聯合國有關機構、國際組織、友好團體和有實力的公益機構的交往與合作,形成我會國際交往新的增長點。我們將進一步拓展交流模式,保持並加強與國際知名政治家、社會活動家及政要夫人、駐華使節等高層人士的深層次交往,力爭在交流的規模和層次上都有新的突破。我們將進一步強化對外交流的品牌意識,通過繼續主辦“兒童發展國際論壇”、籌建“國際志願者援助服務中心”等途徑,在更大的領域、更高的層面參與國際民間事務,進一步擴大我會在國際組織中的影響,為建設持久和平和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做出新的貢獻。

    二、努力開創兩岸交流新機制,積極促進兩岸和諧發展

    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我們黨在新世紀要實現的三大任務之一,是事關國家興衰榮辱和民心向背的重大課題。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不僅是海內外全體華夏子孫的企盼,也是宋慶齡先生生前的願望,是我會的一項重要使命。開展兩岸交流,特別是開展面向未來的兩岸青少年交流,既有利於增進兩岸民眾之間的了解與友誼,也有利於維護臺海地區的和平與穩定。多年來,我會充分挖掘自身優勢,開展了一系列影響深遠的工作,積極服務祖國和平統一大業。目前,我會已與中國國民黨青年團、臺灣“十大傑出青年基金會”、臺灣“中國青年大陸研究文教基金會”等島內具有重要影響的團體,以及多位臺灣地區前政要和知名人士建立了廣泛深入的聯繫,成功打造了“海峽兩岸青少年大聯歡”、“海峽兩岸大學生領袖論壇”、兩岸青年學生“走進北京”等多個品牌交流項目。僅2006年,應我會邀請來訪的臺灣教育、文化、藝術等各界交流團組達19個,1000余人次,直接和間接參與我會主辦的兩岸交流活動的青年志願者、社區居民和各界人士近萬人。

    在構建和諧社會的偉大實踐中,我們將在思想上進一步提高認識,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按照胡錦濤總書記關於新形勢下發展兩岸關係的四點意見,增強歷史責任感,為促進兩岸關係向前發展發揮應有的作用。我們將充分利用我會的特殊身份,保持和加強與臺灣有影響黨派、社會團體和政要的深層次交往,努力搭建渠道暢通的交流對話平臺,增強兩岸人民的互信。我們將注重加強與孫中山、宋慶齡在臺灣的親朋舊友及其事業追隨者的聯繫,為改善和發展兩岸關係牽線搭橋。我們將繼續擴大兩岸青少年特別是大學生的交流互訪,不斷創造新的形式,豐富交流活動的內涵,力爭通過全方位、多渠道、多領域的交流互訪活動,增強臺灣青少年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增強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和歸屬感。我們還將精心培育兩岸交流的新項目,通過設立“臺灣大學生獎助學基金”,舉辦“海峽兩岸社會教育論壇”等方式,不斷開拓兩岸良性互動的新機制,為加快推進祖國和平統一,促進兩岸和諧發展作出新的貢獻。

    三、努力開展社會公益新項目,積極服務和諧社會建設

    社會公益事業,是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爭取民心、凝聚民力、改善民生的重要渠道,其發展水準業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發展社會公益事業,對於融洽人際關係、弘揚公益美德,調節社會分配,改善人民生活,促進和諧社會建設等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建會以來,我們秉承宋慶齡“為國樹人”、“締造未來”的理念,按照實驗性、示範性的工作方針,在沒有成熟經驗可循的情況下,在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扶助社會弱勢群體,以及推動西部地區大開發等方面,做出了十分積極而有益的探索,協助黨和政府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從上世紀80年代初率先在西部少數民族地區救助培養女師範生,開展扶貧助教工作,到形成以“未來工程——大學生獎助學項目”為重點、“中國西部婦幼健康計劃”、“西部園丁培訓計劃”、“兒童權益保護計劃”四個核心公益領域全面發展的公益項目新格局,已經有全國90多所高校的貧困大學生從中受益,西部數萬貧困家庭的生活和醫療衛生環境得到明顯改善,婦女兒童等社會弱勢群體的權益不斷得到有效保護。目前,我會已初步形成公益項目的國際化、市場化、社會化運作機制,綜合實力顯著提高,2006年,我會資産總額突破1億元。此外,多年來我會舉辦的“宋慶齡兒童文學獎”、“宋慶齡少年兒童發明獎”、“全國青少年足球訓練營”等活動,組織編寫出版的千余種圖書雜誌,惠及了改革開放後成長起來的全國數百萬青少年,及時向基層廣大人民群眾傳遞了黨和政府的愛心。

    在構建和諧社會的偉大實踐中,我們將進一步以時代發展和社會需求為導向,按照科學發展觀的總要求,著力開發和培育一系列黨和政府所急、困難群體所需,具有我會鮮明特色的新的公益項目品牌,為和諧社會的建設發展服務。我們將繼續與國內外知名企業開展合作,通過共同開展公益項目,強化企業的社會責任意識,攜手企業參與和諧社會建設,樹立企業與社會和諧發展的典範。我們將繼續與各大媒體和知名人士開展合作,通過共同舉辦大型公益文化活動,在全社會大力宣傳和弘揚公益文化,激發全民的參與熱情,提高全民的公益意識,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我們將繼續加強自身人才隊伍的思想建設和能力培養,不斷提高公益項目的運作能力和管理水準,使大家能夠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基金會的聲譽,像經營自己的家庭一樣,經營基金會的事業,從而為積極推動社會財富合理流動,積極改善社會弱勢群體生活面貌,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中國宋慶齡基金會黨組書記、副主席俞貴麟)

編輯:李丹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