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高級中等教育

時間:2005-12-01 11:11   來源:


  高級中等教育,原包括高級中學(包括綜合高中)、師範學校與高級職業學校三類。其中師範學校一直不多,未超過10家,1960年改為師範專科學校,目前臺灣已沒有師範學校。“國民教育”改為9年制以後,原中等教育實際就成為高級中等教育。目前高級中等教育包括高級中學和高級職業學校兩類。高級中等教育為高級中學3年或高級職業學校3年。普通高中發展迅速,1950年時不足2萬名高中學生,到1972年達到近20萬人,增加近10倍,也達到歷史高峰。此後,由於適應經濟發展的高級職業學校的迅速發展,普通高中學校數量和學生人數則不斷下降。到2000學年度,臺灣有高級中學175所(公立152所,私立125所),在校學生35.7萬人,教師3萬餘人;高級職業學校188所(公立95所,私立93所),在校學生4.3萬人,教師1.9萬人。 

  臺灣職業教育發展較早,早在日據時代,就設立了一些職業學校,但多為初級職業學校。國民黨到臺後,開始大力發展推動職業教育,且較為成功,有力配合了經濟發展對實用型基層技術人才的需要。50年代末以前,為適應以農業經濟為主要特徵的需要,臺灣在職業教育方面採取“以發展農職為主,工職為輔”的辦學方針,主要發展以招收小學畢業生為主的初級職業學校,只能培養簡單的初級技術工人。為適應逐漸發展的加工出口工業對技術人力的需求,臺灣于1968年停辦初級職業學校,大力發展各類高級職業學校和專科學校教育。主要政策是適當限制高中發展高職,鼓勵私人投資辦學政,大量增設專科職業學校。經過幾十年的發展,臺灣逐漸形成了高級職業學校——專科學校——技術學院所組成的職業技術教育體系。 

  其中,高級職業學校(簡稱高職)以培養有一技之長的基層技術人才(技工),主要招收初中畢業生,學習年限為2至4年。職業學校主要工業、農業、商業、醫療、海事與家事等。專科學校主要教授應用科學與技術,培養實用專業人才(技士),依其修學年限分為2、3、5年制三種類型。專科學校畢業生可取得相當於大專學歷證書。課題設有農業、工業、商業、管理、海事、師範、藝術、家政、體育、新聞等。到80年代末,職業學校在校學生與普通高中在校學生的比例已從60年代中期的4:6上升到近7:3,其中工科學生佔一半以上。職業教育在90年代初達到高峰,1991年職業學校達到212所,1994年職業學校學生達51.5萬人。 

  80年代末,臺灣開始減緩職業學校的發展,使職業學校與普通高中的比例降至6:4或5:5;逐漸減少五年制專科學校,將3年制專科學校升格為技術學院或高等院校;在工業區增設技術學院。由於經濟轉型與高科技産業的發展,就業人口結構的改變,經濟發展對職業教育學生的需求有所下降,職校學生出現就業困難,高中升學比例有所上升,步入高等教育的人數大幅增加。職業學校發展步伐放慢,職業學校數自1992年以後持續下降,到2000學年度降為188所;在校學生自1995年起開始下降,到2000學年度降為42.7萬人,教師也首次降至2萬人以下。 

  根據新的12年義務教育規劃,2003年起不再增設高級職業中學,現有高職向綜合高中發展,推動高中社區化發展。

(來源:中國網)

                                編輯:秋日

編輯:system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