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教育發展歷程

時間:2005-12-01 11:09   來源:


  臺灣與祖國大陸一樣,有著濃厚的重視興學辦教的傳統。鄭成功收復臺灣後,就在臺灣開始興辦教育事業。17世紀中葉,在孔廟設立“太學”,陳永華為“學院”,也是“太學”的主持人,可以説是臺灣最早由中國人自己建立的學校。陳永華不僅自己鼓勵鄉社辦小學,還重視高山族的教育,鼓勵高山族送子弟入學。清政府治理臺灣後,更重視臺灣的教育事業,在臺灣逐步建立府學、縣學和社學,歷任巡臺長官都兼任臺灣的學政(教育長官)。福建巡撫沈葆楨入臺主持防務後,為發展東部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教育,指示舉辦“番學”,從此高山族的教育得到了重要發展。臺灣逐漸建立起包括“太學”、府學、州學與“番學”在內的初步教育體系。當時的“太學”,相當於今天的高等教育;府設府學,州設州學,可以説是一種中等教育;鄉社設社學,即鄉熟,為初等教育;“番學”這少數民族教育。同時臺灣也開始實行科舉制度。 

  臺灣建省後,第一任巡撫劉銘傳推行革新,在教育上先後設立了“西學堂”、電報學堂等學校,已具備現代學校的鄒形。如西學堂有較完備的設施,課程不再限于儒家經典,還設有外語、歷史、地理、測繪、算學、理化等。這些措施,為臺灣現代教育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日本佔領臺灣後,在臺灣推行同化政策,在學校教育中改漢語為日語,扼制中華文化在臺灣的傳承。但臺灣民眾採取多種方式進行抵抗,堅持用漢語,許多知識分子辦起了書房(私熟),甚至還興辦收費的義熟,並得到了迅速發展,使得日本殖民統治的同化政策失敗,中華文化在臺灣得以傳承與發展。 

  臺灣光復後,國民黨當局更加重視臺灣的教育,使得臺灣的教育事業得到較快發展。教育經費投入比較大,1999年達到5864億元新台幣。教育經費佔GNP的比例在90年代以前基本處於上升趨勢,從80年代的不足4%上升為90年代的6%以上。2000年以後,教育經費佔GNP的比例開始下降到6%以下。到2001年,臺灣初等教育學校2611所,在校學生192.5萬人,教師10.4萬人,學生與教師比例為18.6%;中等教育學校1181所,在校學生168.4萬人,教師9.9萬人,學生與教師比例為17.1%;在高等教育方面,高等院校計154所,在 校學生118.7萬人,教師4.5萬人,學生與教師比例為26.5%。 

  臺灣15歲以上人口的識字率不斷上升,到2001年達到95.8%。每千人口的高等教育學生數更是大幅上升,1986年超過20%,1993年超過30%,1998年超過40%,2001年超過50%(54.1%),同年高等教育在學率達72%。近年來,研究所研究生人數快速增加,2001年突破10萬人。

(來源:中國網)

                                編輯:秋日

編輯:system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