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教育概覽

時間:2005-12-01 09:49   來源:



  臺灣現行的教育制度分為正規教育和技術職業教育兩大體系,其中正規教育分為“國民教育”、高級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兩個階段,技術職業教育包括初等技術職業教育和高等技術職業教育兩個階段。

  所謂的“國民教育”,就是出臺灣當局財政撥款,對6-14歲的兒童開辦的教育。其中包括小學6年、中學(即初級中學)3年。適齡兒童必須入學,凡拒不送子女入學的家庭,將受到罰款等處罰。

  高級中等教育,學生在學年齡以15-17歲為範圍,分為高級中學3年和高級職業學校3年兩種。

  高等教育分為專科學校、獨立學院、大學以及院校研究所。專科學校修業年限依入學資格不同,分3年制、2年制與5年制不等;所設專業除了高級職校已有的工、農、商、醫、海事、家事6類外,還有師範、管理、藝術、體育、新聞等。技術學院則以培養高級實用專業技術人才(技師)為主,主要招收工業職校或工業事科學校的畢業生。高等院校主要招收高中華業生或具有同等學歷經入學考試及格者。大學院校分文、理、法、醫、農、工、商及其他學院。凡設有3個學院以上者稱大學,不合以上條件者稱獨立學院。大學或獨立學院各學系辦理完善、成績優良者,得設研究所。正規高等院校的學制一般為4年,但師範院校、法律、建築專業等為5年,醫學專業為6至7年。

  臺灣除了正規教育和技術職業教育之外,還有多種方式的業餘教育,如夜校、函授以及補習教育等。

     總的來看,臺灣教育事業的發展具有如下一些特點:(1)發展較快。l950年共有各級學校3l32所,在校學生103萬餘人,到1994年底,各級各類學校總數已達3784所,在校學生469.95萬餘人。目前,初等教育的凈在學率為99.31%,中等教育的凈在學率為84.61%,高等教育的凈在學率為25.61%,基本做到了初等、中等教育的普及。(2)重視技術職業教育。60-70年代,由於加工出口工業的迅速發展,促進了各類高級職業學校和專科學校的發展,形成了由職業學校—專科學校一技術學院所組成的技術職業教育體系。據1994年統計,職業學校在校學讓為52.3萬餘人。專科學校在校學生36萬餘人。(3)私人辦學比重大。據l994年統計,職業學校中私立佔54.6%;專科學校中私立佔81%;大學及獨立學院中私立佔63.8%,學生數佔全部大學生數的60%以上。

     臺灣教育也存在著一些積弊。如嚴重的升學主義傾向,教學課程分量過重,程度過難,致使惡性補習成風;教師只重視與升學考試有關的教學,輕視德育、體育、群育、美育的教學;重“填鴨式”教學,忽視啟髮式、聯想式教學;重集體教學,忽視因才施教的針對性教學。升學主義給青少年和社會帶來許多問題,如:有些學生精神空虛,忽視身心和個性的全面健康發展;有些學生以自我為中心,漠視法紀和道德觀念,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

     長期以來,“臺獨”勢力力圖改造臺灣的教育,削弱臺灣同胞、特別是青少年的中華民族意識和與祖國的文化聯繫。多年來,臺灣當局也向青少年一代灌輸以臺灣為主體的“中華民國在臺灣”的“國家認同”意識,塑造“脫中國化”的“臺灣人意識”。臺灣教育部門新編一套《認識臺灣》教科書,從l997年9月開始在臺灣中學中試用,1998年9月正式使用。這套教科書歪曲歷史,剖裂、否定臺灣與祖國自古以來的歷史聯繫;不講臺灣人是中國人,是中華民族的一部分,而強調“我們都是臺灣人”、“‘臺灣人’已經成為我們在國際社會共同的名字”;割裂臺灣文化與中華文化的內在聯繫,否定中華文化在臺灣的主體地位;貶低中華文化的優秀傳統,宣傳“臺灣文化觀”;並且美化日本霸佔臺灣時的殖民統治,抹殺臺灣同胞的抗日業績等等;以向青少年灌輸“臺灣生命共同體”和“臺灣人的臺灣”觀念,淡化他們對中華文化和祖國的認同。分裂主義思潮在教育領域的發展,有利於製造“臺獨”、“兩個中國”等分裂活動,已經引起臺灣有識之士的憂慮和強烈反對。

(來源:國臺辦)

                                編輯:秋日

編輯:system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