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教育改革(上)

時間:2005-12-05 13:04   來源:


  臺灣的教育框架與大陸相倣,從小學到初中實行強制性9年義務教育制。所謂“強制性”,是指小孩子到了6歲的入學年齡,必須入學讀書,否則其家長將會受到起訴和罰款。而對於那些非常貧困的家庭,會有教育基金向其提供入學讀書所需費用。9年義務教育結束後,學生可依自己的學習成績決定下一步的走向。島內高中分為普通高中、綜合高中、單科高中、實驗高中和高職、五專(5年制專科學校)等。截至2001年底,全臺灣有小學校2611所,學生192萬餘人,教師10萬餘人;國民中學(初中)708所,學生93萬餘人,教師近5萬人;高中295所,學生37萬餘人,教師3萬多人;高職178所,學生37萬餘人,教師近2萬人。

  受孔子教育思想的影響,幾千年來中國人重視教育,特別是傳統教育在人們的心中已根深蒂固。小學和初中階段被稱作打基礎的時期,中國人的基礎教育普遍之好,在世界上也頗受好評,這大概就要拜謝孔老夫子為後人留下的遺産了。隨著新世紀的到來和形勢的不斷變化,當今世界對人才的培養更趨多樣化和專業化,為了適應這種要求,臺灣的教育系統也出現了改革浪潮。

  從2001年開始,為使9年義務教育連貫銜接,島內將過去的分科教學改為領域課程,將過去的小學、初中分開改為合併教育,統稱為1至9年級;教改後的課程分為7個學習領域,即:語文、健康與體育、社會、藝術與人文、數學、自然與生活科技和綜合活動等。其中語文又包括了英語,從5年級開始增加;健康與體育包括身心發展與保健、運動技能、健康環境等;社會則包括了社會制度、歷史、地理、道德規範、政治經濟、鄉土教育等多項內容;藝術與人文包括音樂、視覺藝術、表演藝術等;自然與生活科技包括物質、生命世界、地球環境、生態保育、資訊科技等;綜合活動包括輔導活動、家政活動和團體活動以及利用校內外資源獨立設計的學習活動等。

  高中入學與目前大學入學一樣,也取消了聯合考試製度,分為入學考試、推薦斟選、登記、直升、保送、申請或分發等方式入學,被稱之為“多元入學”。由於社會的不斷發展,綜合型人才需求量加大,臺灣高中與高職的入學比例也從原來的1:3,轉變為現在的近1:1。另外,在臺灣島內各縣市還有許多民間創辦的私立學校,這些私立學校均由教育系統統一管理。

  改革後的教育面有所增加,使學生涉及的領域更加廣泛、全面,對教師的要求也有所提高,要求教師在各學科領域協同教學,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本次教改最大的改動之處,就是將學校教材的編寫全部開放給書商,而終審權也由教育部門改為委託編譯館審核。因為現在每科教材都有五六種不同內容可選,所以,各個學校所選教材可以根據自己學校的要求來定,島內各校已無統一教材,而每本教材又都配有3本以上的輔導書,許多學生和家長紛紛感到學生負擔過重。同時,要求進一步改革教育體制的呼聲也越來越高。據悉,島內有關教育主管部門目前正在對此進行研討,以應對目前教改措施帶來的負面影響。(上)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作者:王連偉 孫立極)

                                編輯:秋日

編輯:system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