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發展概況

時間:2008-10-15 10:46   來源:新華網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國政府一向十分重視發展教育事業。國家制定了多種法律,從不同角度保障人人受教育的權利,其中特別強調少數民族、兒童、婦女和殘疾人接受教育的權利。經過50年的努力,中國的教育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九年義務教育正在有計劃、分階段地實施,全國已有91%人口的地區普及了小學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技術教育、形式多樣的成人教育和民族教育也得到很大發展;初步形成了多種層次、多種形式、學科門類基本齊全的體系。國際教育交流和合作也得到廣泛開展。

    一、中國教育管理體制和教育行政體制

    中國實行以政府辦學為主體、社會各界共同辦學的體制。在現階段,基礎教育以地方政府辦學為主;高等教育以中央、省(自治區、直轄市)兩級政府辦學為主,社會各界廣泛參與辦學的體制;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實行在政府統籌管理下,主要依靠行業、企業、事業單位辦學和社會各方面聯合辦學。

    中國教育部是管理中國教育事業的最高行政機構,負責貫徹國家制定的有關法律、法規和方針、政策,制定教育工作的具體政策,統籌整個教育事業的發展,協調全國各部門有關教育的工作,統一部署和指導教育體制的改革。

    1978年以來,我國先後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教師資格條例》及《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等法律和10多項教育行政法規。教育部在職權範圍內發佈了200多項教育行政規章,有利地促進了各級各類教育的發展。

    在教育經費方面,實行以國家財政撥款為主,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的體制。目前,屬中央直接管理的學校,所需經費在中央財政撥款中安排解決;屬地方管理的學校,所需經費從地方財政中安排解決;農村鄉、村和企事業單位舉辦的學校,所需經費主要由主辦單位安排解決,國家給予適當補助;社會團體和賢達人士舉辦的學校,所需經費由主辦者自行籌措(包括向學生收費,向社會募捐等)。除上述經費來源外,國家提倡各級各類學校開展勤工儉學,通過向社會提供服務增加一些經費收入,以改善辦學條件。

    自1978年以來,教育經費逐年增加。1998年全國教育投入2949.06億元,其中政府投資2032.45億元,1565.59億元屬於嚴格的國家預算撥款。

     
    二、中國的教育體系

    中國教育體系由四部分組成,即基礎教育、中等職業技術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

    [基礎教育]

    基礎教育指學前教育和普通初等、中等教育。初等教育(小學)等為六年制;中等教育分為初級中學和高級中學,通常各為三年。另外有少數把小學和初中合併在一起的九年一貫制學校。

    中國政府十分重視普及基礎教育,198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頒布以來,全國大部分地區已經普及了初等教育,大城市和部分經濟發達地區正在普及初級中等教育。1999年全國有小學58.23萬所,在校學生1354.96萬人;全國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9.09%,五年鞏固率達到92.48%;全國已有91%人口的地區普及了小學教育;小學畢業生升學率達到94.3%。初中階段義務教育也有一定的發展。

    1999年全國共有普通初中6.44萬所,招生數2183.44萬人;在校生5811.65萬人;初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88.6%,初中畢業生升學率達到50%。1999年全國共有普通高中1.41萬所,招生數396.32萬人,在校生1049.71萬人。1998年職業中學10074所,招生217.6萬人,在校生541.6萬人。

    1999年全國共有為聾啞、弱智等殘疾兒童舉辦的特殊教育學校達1520所,在校生37.16萬人,比上年增加1.32萬人。半數以上的適齡殘疾兒童均能得到受教育的機會。全國共有幼兒園18.11萬所,在園幼兒2326.26萬人。

     [中等職業技術教育]

    中等職業技術教育主要包括普通中等專業學校、技工學校、職業中學教育,以及多種形式的短期職業技術培訓。

    八十年代以後,中國職業技術教育迅速發展。1997年,全國各類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已達33,464所,在校生1869.76萬人。各類就業培訓中心2,100余所,每年培訓待業人員約100多萬人。高中階段職業技術學校在校生佔高中階段在校生總數的比例已由1980年的18.9%提高到1999年的56.47%。

    1999年普通中專學校達到3962所,在校生515.50萬人。普通中專招生科類結構有所變化,財經、體育、藝術類呈增長趨,工科類呈下降趨勢。1999年全國職業高中學校達8317所,招生數160.38萬人,在校生443.84萬人。1999年全國技工學校達到4098所,招生數51.55萬人,在校生156.05萬人。

    [普通高等教育]

    普通高等教育指專科、本科、研究生等高等學歷層次的教育。高等教育中大學專科學制為2-3年,本科學制通常為4年,醫科為5年,此外有少數工科院校實行5年制。碩士研究生學制為2-3年,博士研究生學制為3年。

    50年來,全國高等教育事業有了長足的發展。1981年起中國實行學位制度,學位分為學士、碩士和博士三級。經過一系列改革和調整,高等教育增加了活力,規模有了較大的發展,結構趨向合理,人才培養品質和辦學效益明顯提高,初步形成了適應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多種層次、多種形式、學科門類基本齊全的高等教育體系。為促進國家經濟建設、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1999年全國共有普通高等學校1071所,本專科招生數275.45萬人,研究生層次,全國共有研究生23.35萬人,攻讀博士學位的有5.4萬人,攻讀碩士學位的17.95萬人;研究生共計招生9.22萬人,其中博士生1.99萬人,碩士生7.23萬人。1979年至1997年,普通高等學校累計向社會輸送大學本專科畢業生82.91萬人,為前30年的2.58倍。1981年至1996年全國高等學校和科研機構共培養博士20,514人,碩士285,943人。1996年大學本專科招生與研究生招生之比為1:16.26;本科生與專科生招生之比為1:0.91。

    本專科招生種類結構的變化是:文科、財經、政法、體育、藝術類均有所增長,其中財經類增長最為突出;理工類所佔比例呈下降趨勢。

    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中,經上級主管部門批准的研究室或研究所有3,400多個。已建成或正在建設的國家重點學科點近500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和專業實驗室150個,還將籌建一批工程研究中心。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高科技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高等學校自然科學獲獎項目佔全國頒獎總數的50%;在哲學、社會學研究方面,由高等學校牽頭或參加的"八五"國家規劃獲獎項目佔全部項目的近60%。

    [成人教育]

    成人教育包括各級各類以成人為教學對象的學校教育、掃盲教育和其他形式的教育。

    成人高等學歷教育發展迅速。1999年成人高等學校達871所,開設函授、夜大學的普通高等學校約800所;本專科共招生115.77萬人。1999年畢業88.82萬人。

    1998年以農民為主要對象的成人學校中,農民中專有421,在校生20.02萬人;農民中學4229所,在校生43.92萬人;農民技術培訓學校454,924所,有8千余萬人接受了各種培訓,估計佔農村勞動力的12.2%。農村成人教育為農村的發展培養了大量急需的初、中級實用技術人才。迄今受訓人員已超過2億人次。

    高、中等專業教育自學考試發展較快。1998年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開考專業224個,截止2000年上半年累計報考人數10404萬人次,本專科畢業生290多萬人,中專自學考試畢業生40.15萬人。

    1998年全國舉辦掃盲學校(班)13.42萬個,參加掃盲學習結業人數320.89萬人。

    三、教育對外交流與合作

    1978年以來,隨著我國對外開放政策的實施,我國的對外教育交流也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派出留學工作健康發展,來華留學人員逐年增加,對外學術交流廣泛開展。通過教育對外交流廣泛地吸取了國外的有益經驗,促進了我國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增進了我國與合國之間的相互了解和友誼。

    二十多年來,我國向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派出留學人員達32萬人;接受來自世界160個國家和地區的各類留學生達34萬多人次;派往國外任教的教師、專家1,800人;聘請外國專家和教師4萬人;我國出國參加國際會議的專家、學者與邀請來華參加國際學術會議的專家、學者均達到11,000多人。

    1996年我國向近百個國家和地區派出各類留學人員達1萬多人,有267所高校接受了160個國家和地區近33,000名留學生長期或短期來華學習;為幫助各國培養科技、文化和翻譯人才,向30多個國家開設漢語教學課程的學校派出了漢語教師,同時向各國派出任教或短期講學的教師達5,000多名;一年中我國高等學校還聘請了3,760多名外國專家、外籍教師來華講學或工作;1996年,僅教育部直屬高校派出參加國際學術會議的學者達2,099人次,參加的國際學術會議達1,316個;由我國高校舉辦的國際學術會議140個,邀請來華參加學術會議的學者和有關人士達5,000多人,來我國訪問的代表團組近130個。

    我國對外教育援助工作取得新進展。從單純的援建學校設施逐步轉向項目化發展,使受援國增強了辦學能力,提高了辦學水準,得到這些國家政府的很高評價。

    二十多年來,外國和國際組織對我國教育的雙邊和多邊援助均取得良好的成效。提供多邊援助的國際機構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兒童基金會、人口基金會、開發計劃署、世界銀行以及其他國際組織。僅世界銀行給我國教育發展項目的貸款即達14.7億美元,其餘國際組織對我國的援助總計在1億美元以上。

    近年來,香港、澳門、臺灣地區對大陸的教育事業作出了不少的貢獻,教育交流與合作逐漸擴大。


    四、結束語

    對於人口眾多、地區經濟、文化發展極不平衡的中國來講,教育總體水準還是比較落後的。小學、初中和高中畢業生升入高一級學校的比例是教育發展水準的重要指標。據1995年全國百分之一人口抽樣調查資料,每10萬人口接受過各種教育的人口分別為:大專以上的2,065人;高中的8,282人;初中的27,283人。中國的教育事業要滿足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要求,要滿足青年人接受高中階段和大學階段教育的願望,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當今世界科學和技術的發展迅猛,世界範圍的經濟、科技競爭日趨激烈,對教育提出了嚴峻的挑戰。誰在21世紀的教育中佔上風,誰就能在21世紀的國際競爭中處於主動地位。中國政府從戰略的高度把教育的發展置於優先地位。1993年中國政府頒布了《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提出了到本世紀末中國教育發展的總目標:到2000年,全國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重點建設100所左右的高校和一批重點學科(“211工程”)。在教育發展的宏偉計劃中職業技術教育和成人教育出將得到足夠重視和巨大發展。

    實現上述目標,任務極其艱巨,需要全國上下作出巨大努力增加經費投入,改善學校物質條件,提高師資水準和加強教育管理。有充分的理由期望在未來的歲月裏符合中國具體條件的、面向二十一世紀的社會主義教育體系的基本框架將逐步形成。

編輯:賀晨曦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