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教育

時間:2008-10-15 10:41   來源:新華網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獲得長足發展,改革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初步形成了適應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多種層次、多種形式、學科門類基本齊全的社會主義高等教育體系,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了大批高級專門人才,在國家經濟建設、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998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為1022所;普通高等學校招生數和在校生數分別為108.36萬人和340.87萬人;全國招收研究生7.25萬人,其中博士學位招生1.50萬人、碩士學位招生5.73萬人、研究生班研究生200余人,在學研究生達到19.89萬人;全國成人高等學校962所,招生100.14萬人,畢業82.57萬人,在校學生282.22萬人。1998年,全國高等學校在校生總數(包括成人高等學校)為623.10萬人。

    高等教育的體制改革取得了顯著成績,結構逐步優化。(1)近幾年來,體制改革邁出較大步伐,辦學體制逐步找破政府包攬辦學的舊格局,正在形成多種形式辦學的新格局;(2)投資體制改革逐步改變單一依靠財政撥款的舊體制,正在形成以財政撥款為主多渠道籌集資金的新體制;(3)管理體制改革在共建共管、合作辦學、學校合併、協作辦學和轉由地方政府管理等五種形式的改革方面都取得了較大進展,並正在逐步加強中央教育行政部門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對教育的統籌管理;(4)高等學校入學考試的改革已開始起步,目前已普遍實行3+X的考試改革方案,高考錄取工作也將實現網上錄取,高等學校入學考試及錄取工作將更科學、更公正、更公平;(5)學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化,學校主動適應社會依法自主辦學的能力和自我約束的有所增強。

    高等教育的體制改革和結構調整緊密結合,層次結構和科類結構也逐步趨向合理。本科專業總數在1993年的調整中由813種減少為504種,1998年又調整為249種,拓寬了專業面,增強了適應性。教學改革不斷全面深入開展,努力提高人才培養品質。面向21世紀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時入實質性階段,許多適應21世紀需要的人才培養模式正在由試點走向推廣應用,預計到2002年將推出100種新的培養模式(教學計劃),編寫出版1000種“21世紀課程教材”;一批文、理科基礎人才培養基地和工科基礎課基地正在重點建設和深化改革,為新世紀輸送優秀的基礎人才;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試點取得可喜成果,1999年初,教育部在全國確定了32個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以增強品質意識和樹立素質教育觀念為中心的教育思想、觀念的討論在持續健康進行;教學合格評價和優秀教學工作學校評價試點發揮著重要作用。通過不斷實踐與探索,將建立起有中國特色的教學品質宏觀監控體系;所有這些,將為培養適應21世紀需要的基礎紮實、知識面寬、能力強、素質高的人才奠定了重要基礎。

    1999年1月13日,國務院正式轉發了教育部《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該計劃是為了實現黨的十五大所確定的目標與任務,落實科教興國戰略,全面推進教育的改革的發展,提高全民族的素質和創新能力而制定的。該《計劃》共提出了11方面的規劃和要求。與《計劃》有關的“211工程”建設、“長江計劃”、“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劃”、“春暉計劃”等一列人才培養的具體實施方案已經有效地展開,並取得了可喜成果。

    成人高等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中重要組成部分。經過多年的實踐的探索,形成了成人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總本目標,即:動員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大力支援、積極興辦多種形式、多種規格的成人高等教育,進一步增強和拓寬社會成員接受高中後教育的機會和渠道,使成人高等教育為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更加廣泛的服務。高等層次崗位培訓、大學後繼續教育是成人高等教育的重點,學歷教育是成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實現這個總體目標,國家採取了多方面的措施,如大力推進成人高等教育管理體制的改革,強化成人高等學歷教育品質控制機制,合理調整成人高等學校的設置和佈局;鼓勵支援社會力量辦學等等。現在,我國成人高等教育呈現出勃勃生機。

    高等教育的對外開放與國際交流合作逐漸擴大。1978年以來,國家向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派出各類留學人員27萬餘人,已有9萬多人學成回國;接收各國來華留學生21萬餘人;高等學校聘請外國專家、學者和教師來華任教或短期講學4萬多人次。通過對外開放,積極吸收和借鑒國外的有益經驗,促進了教學品質和科研水準的提高。

    黨的十五大以後,我國高等教育又以新的姿態,加快改革,穩步發展,提高品質,全面適應,邁向21世紀。

編輯:賀晨曦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