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基礎教育

時間:2008-10-15 10:39   來源:新華網
   一、基礎教育發展概況

    我國基礎教育包括幼兒教育、小學教育、普通中等教育。

1991年6月1日,全國勞動模範、著名小學教師斯霞在為江蘇南京師範大學附屬小學優秀學生發獎。斯霞1956年加入中國共産黨。1922年就讀于杭州女子師範學校。1927年畢業後,先後在浙江紹興、嘉興、蕭山、杭州及江蘇南京等地小學任教。上世紀五十年代,她創造出“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文”的小學語文隨課文分散識字教學法,大面積、高效率地提高了識字教學的品質。她教的學生在兩年內就認識了2000多個漢字,讀了174篇課文,在當時國內小學教育界首屈一指。六十年代,經專家學者總結、論證,斯霞的“以語文教學為中心,把識字、閱讀、寫話三者結合起來”的小學語文教學法,在全國産生廣泛影響。2004年1月12日,斯霞在南京逝世,享年94歲。

    1949年以前,中國的基礎教育十分薄弱,教育發展最高年的1946年,全國只有幼兒園1300所,小學28.9萬所,中學4266所。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非常重視發展基礎教育,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財力普及教育。特別是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基礎教育事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1985年中共中央發佈的《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中提出了“實行基礎教育由地方負責,分級管理的原則”,從而極大地調動了地方各級政府,尤其是縣、鄉兩級政府辦學的積極性。1986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使中國的基礎教育走上了法制的軌道。199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佈《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明確了到本世紀末中國基礎教育的發展方向和基本方針。1999年初國務院批轉了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這一計劃是教育戰線落實“科教興國”偉大戰略的具體舉措,是在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及《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基礎上提出的跨世紀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施工藍圖。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佈了《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為構建21世紀充滿生機活力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教育體系指明瞭方向。

    新中國成立50年來,中國的基礎教育事業取得了巨大成績。截止到1998年底,全國已有幼兒園18.14萬所,在園幼兒2403.03萬人;有小學60.96萬所,在校學生13953.80萬人;普通初級中學63940所,在校生5363.03萬人;普通高級中學1.39萬所,在校生938萬人;有特殊教育學校1535所,在校生35.84萬人(其中在普通學校附設特殊教育班及隨班就讀學生22.55萬人)。

    二、基礎教育的管理體制

    基礎教育實行在國家宏觀指導下主要由地方負責、分級管理的體制。國家教育部負責制定有關基礎教育的法規、方針、政策及總體發展規劃和基本學制;設立用於補助貧困地區、民族地區、師範教育的專項基金;對地方教育部門工作進行監督指導等。

    省級政府負責本地區基礎教育的實施工作,包括制定本地區基礎教育發展規劃和中小學教學計劃,組織對本地區義務教育的評估和驗收;建立用於補助貧困地區、少數民族地區的專項基金,對縣級財政教育事業費有困難的地區給予補助等。

    縣(市、區)級政府在組織義務教育的實施方面負有主要責任,包括統籌管理教育經費,調配和管理中小學校長、教師,指導中小學教育教學工作等。

     鄉級政府負責本轄區義務教育的落實工作。

    國家鼓勵社會各界共同參與中小學(幼兒園)的辦學及管理,逐步形成以政府辦學為主體、社會各界共同參與、公辦學校和民辦學校共同發展的辦學體制。倡導中小學校(幼兒園)同附近的企事業單位、街道或村民委員會建立社區教育組織,吸引社會各界關心,支援學校建設。

    三、幼兒教育

    中國幼兒教育是中國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形式在城市以幼兒園為主,有三年制的,也有一年或兩年制的;有全日制的,也有半日制、寄宿制、計時制的。在農村則以學前幼兒班為主要形式,另外還有季節性幼兒園。在老、少、邊、窮地區,除正規教育外,還有幼兒活動站、遊戲小組、巡迴輔導站、“大篷車”服務等靈活多樣的非正規教育形式。中國幼兒教育按照國家、集體、公民、個人一起辦,多渠道、多形式發展的方針,極大地促進了幼兒教育事業的發展。到1998年底,全國有幼兒園18萬多所,在園幼兒2400多萬人,學前一年入園(班)率已達到70%,大中城市已基本普及了學前教育。近些年,我國廣大農村地區特別是邊遠、貧困、少數民族地區的幼兒教育得到了迅速發展,1998年西南、西北11個省的22個國家級貧困縣的學前三年平均受教育率達到了39.9%,學前一年平均受教育率達到66.7%。

    幼兒園實行保育與教育相結合的原則,對幼兒實施體、智、德、美全面發展的教育,保證幼兒身心和諧發展並作好入學前的準備。幼兒園的教育活動是有目的、有計劃的、引導幼兒主動發展的多種形式的過程。幼兒園以遊戲為基本活動內容,創設與教育相適應的良好環境,為幼兒提供生活和表現的能力的機會與條件。

    為加強對幼兒園的領導和管理,國家先後頒發了《幼兒園管理條例》和《幼兒園工作規程》等一系列法規文件,使幼兒園的管理工作逐步走上科學化、制度化的軌道。

    國家還規定了幼兒教師的任職資格和考核制度。目前全國的幼兒師範學校、職業高中的幼教專業也得到很大發展,已形成了一定規模的幼兒師資的培養培訓體系。

 

    四、中小學教育

    中國的中小學分小學、初級中學、高級中學三個階段,共12年。小學有5年制和6年制兩種,前者約佔小學總數的35%,後者約佔65%。初中多數為3年制,極少數為4年制(約有98%的初中生在3年制學校)。小學和初中一共9年,屬義務教育階段。普通高中學制3年。

    1、實施九年義務教育

    198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頒布以來,各級政府依法實施九年義務教育並取得了顯著的成績。據統計,1998年全國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已達98.9%,小學畢業生升入初中階段(含普通初中和職業初中)的比例已達94.3%,初中階段入學率達87.3%。全國90%的人口地區普及了初等義務教育,73%的人口地區普及了初中階段義務教育,大城市市區和沿海經濟發展較快地區已開始普及高中階段教育。

    中國政府非常重視農村、貧困地區、民族地區的普及義務教育工作。1987年,原國家教委和財政部頒發了《關於農村基礎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若干問題的意見》。目前我國農村普遍推行“縣、鄉、村三級辦學,縣、鄉兩級管理,以縣為主”的體制,把發展教育,提高勞動者素質同發展地區經濟,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提高人民生活水準結合起來,促進了農村教育和當地經濟的發展。目前,全國有95.2%以上的小學、87.6%以上的初中、71.5%以上的高中設置在縣鎮和農村。1995年-2000年,教育部、財政部實施了“國家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工程”。其中中央撥專款39億元,加上地方政府配套資金共100億元,用於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辦學條件。

    2、教學工作

    中小學每個學年分為兩個學期。小學全年教學時間為38周,機動時間1周,節假日13周;初中全年教學時間為39周,機動時間1周,節假日12周;高中全年教學時間40周,機動時間1-2周,節假日10-11周。中小學實行一週5天授課制。

    1993年秋季開始,初中和小學實行《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初級中學課程方案(試行)》,這個方案包括課程計劃和各科教學大綱。這一方案將課程分為國家安排課程和地方安排課程,地方安排課程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根據實際情況和需要確定課程內容。

    現行普通高中課程由學科課程和活動兩部分組成。學科課程採取必修課和選修課兩種形式。活動包括課外活動和實踐活動。1999年,教育部開始組織、設計面向21世紀的基礎教育新課程體系。

     凡年滿6周歲的兒童均可就近入小學學習,條件不具備的地區可推遲到7周歲入學;已基本普及初中義務教育的地方,小學畢業生可免試就近升入初中學習。初中畢業生升高中階段學習,要經過地方教育行政部門組織的統一考試,成績合格,方可升入高中階段學習。

    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期、學年和畢業生的終結性考試、考查是對學生的合格水準的考核。小學畢業考核,語文、數學為考試科目,其他為考查科目。初中畢業考核,在國家統一規定的畢業年級文化學科範圍內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確定考試學科,其他科目則實行結業考試或考查。

    五、德育工作

    德育即對學生進行政治、思想、道德以及心理品質教育。中小學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務是,培養學生成為熱愛社會主義祖國、具有社會公德、文明行為習慣、遵紀守法的公民。在這個基礎上,引導他們逐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不斷提高社會主義思想覺悟,併為使他們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打下良好的基礎。

    中小學德育工作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思想品德形成規律,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教育為基本內容,循序漸進地開展文明行為習慣養成教育,中華民族優秀傳統和革命傳統教育,道德和民主法制教育,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國情和時事、政策教育,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同時還要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幫助學生樹立健全的人格。

    國家頒布《中小學德育工作規程》、《小學德育綱要》、《中學德育大綱》是中小學德育工作的基本依據。明確規定了小學、中學各階段的德育目標,教育內容和基本要求,以及德育原則、途徑和實施辦法等,體現了國家對中小學生思想、品德、心理品質和政治素質的基本要求。

    學校德育工作是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其主要教育形式和途徑包括:小學思想品德課和中學思想政治課及各科課堂教學;學校、班級活動和管理;課外、校外社會實踐活動和共青團、少先隊和學生會組織工作等多種形式。同時,學校與家庭、社會密切配合,營造良好的社會育人環境,對青少年進行教育和熏陶也是德育工作的一個重要方面。

     還制定了《小學生守則》、《中學生守則》、《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和《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這是對中小學生思想品德行為的基本要求,也是每個中小學生必須遵守的行為準則。

    此外,通過勞動和勞動技術教育,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觀念,良好的勞動習慣以及熱愛勞動的態度和生活自理能力,使學生掌握一些生産勞動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六、校外教育

    校外教育工作是培養中小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我國中小學的校外教育是在教育、文化、體育、工會、共青團、婦聯和科協等部門齊抓共管、共同配合下,與有關部委共同進行的。1986年、1991年分別召開了第一、二屆全國少年兒童校外教育工作會議並形成了一系列法規文件,指導中小學校外教育工作。目前,全國已建有校外教育機構10000多個,並配備了一支專(兼)職的校外輔導員隊伍。

    校外教育始終堅持學校、社會、家庭三結合的原則。努力發揮少年兒童校外教育機構的獨特教育功能。廣大中小學生走出校門後,可以去少年宮、少年之家、青少年科技館、兒童少年活動中心等活動場所進行各種科學、文化娛樂活動。

    校外教育主要是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興趣愛好開展豐富的課外活動。如文藝匯演、體育訓練、航空、航海和各種車輛模型競賽,科技小發明、小創作、小製作競賽以及各種夏令營、冬令營等等,通過活動陶冶情操,培養意志品質。

   七、教材建設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國家十分重視中小學教材建設。1950年,教育部擬定了小學課程標準。其後,在1956年、1963年、1978年、1986年曾相繼制定4套小學、中學各科教學大綱,根據這些大綱,人民教育出版社先後編寫出8套小學、中學全國通用教科書。

    1992年,原國家教育委員會組織制定了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初中各科教學大綱,用以指導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小學、初中的教學和教材編寫工作。與九年義務教育相街接的普通高中新教材目前正在山西、江西、天津兩省一市試教。

    中國幅員遼闊,各地社會、經濟發展不平穩,各學校辦學條件差異很大,需要有不同層次,不同風格,不同特色的教材。為此,原國家教育委員會于1986年確定在統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實行教材多樣化的原則,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單位和專家、學者、教師個人按 九年義務教育教學大綱的基本要求編寫小學、初中各學科教材,鼓勵各套教材在品質上的競爭。這樣改變了過去全國只通用一種教材的狀況,促進了教材事業的繁榮發展。到1998年,供全國各地教育部門根據各自實際情況選用的中小學教科書達2000余冊,還有大量的與教科書配套的教學參考書、教學圖冊、教學挂圖、幻燈片及音像教學材料、電腦教學軟體等。此外,國家教育委員會還隨著特殊教育的發展需要,組織編寫了特殊教育教材,各地區根據本地經濟、文化發展需要,編寫出大量地方鄉土教材。

    為了保證教材的品質,中國建立了中小學教材審查制度,國家規定的必修課教材(勞動、勞技教材除外),都要由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從思想性、科學性、教學適應性等方面進行審查。審查通過後,才能供各地教育部門選用。地方教材由省級中小學教材審查委員會負責審查,審查通過後在本省範圍內選用。

編輯:賀晨曦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