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

時間:2009-07-10 15:55   來源:新華網陜西頻道

  簡介

  

  司馬遷(前145~前86年),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陜西韓城市)人。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司馬遷出身於史官世家,祖先曾為周王朝太史,以後世代為史官。司馬遷幼年即隨父司馬談讀書,10歲便能誦讀古文。15歲時,因父遷任太史令,全家遷到長安居住。在長安,司馬遷隨著名學者董仲舒、孔安國等人學習《春秋》、《尚書》,20歲左右,即已通曉諸子百家。漢武帝元朔三年(前126),司馬遷開始遍遊長江中下游和中原各地,觀覽名山大川,考察古代歷史事件和文化名勝遺跡,蒐集民間傳説,了解社會狀況,充實豐富了自己的知識。西元前124年,他回到長安。後來他任郎中,曾出使巴、蜀、邛、昆明,並隨漢武帝四齣巡幸,獲得了廣泛的社會見識。

  西元前110年,司馬談去世。臨終前對司馬遷説:“咱家世代為史官,你上定要繼承祖業,寫成一部史書流傳後世。”三年之後,漢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司馬遷繼父業,任太史令,從而有機會閱讀了大量的國家藏書,為他寫《史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太初元年(前104),與唐都、落下閎等人共訂“太初歷”(即夏曆,此後它一直通行到現在),對曆法進行改革,這是他在我國科學發展史上的一項重大貢獻。同年十一月,司馬遷正式開始了史書的著述工作。

  天漢二年(前99),李陵敗降匈奴,司馬遷在朝廷為李陵辯護,觸怒了漢武帝,被處以腐刑。他傚法古代“倜儻非常之人”在困厄中發奮著書的先例,繼續從事史書的著述工作。太始元年(前96),司馬遷做了中書令,繼續傾注全力於史書的著述。徵和二年(前91),司馬遷終於完成了千古不朽的名著《太史公書》(後稱《史記》)的著述工作。西元前90年,他對書稿進行了修改。

  《史記》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它記述了從傳説中的黃帝到漢武帝太初年間約3000年的歷史。全書共130篇,526500字。內容由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組成。《史紀》以人物傳紀為主,吸收了編年、記事等體裁的長處,創造了歷史書籍的紀傳體的新體裁。這種體裁,成為此後兩千年中編寫王朝歷史的規範。《史記》具有“秉筆直書”的特點,對許多歷史人物都是善惡並書,實事求是地加以評價,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和思想學術價值。而且《史記》敘事條理清晰,語言通暢,文筆優美,又是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

  司馬遷死後,《史記》書稿藏于其家。至漢宣帝時,才由其外孫楊惲公諸於世。

  司馬遷的著作除《史記》外,《漢書藝文志》著錄尚有賦八篇;《隋書經籍志》著錄有文集一卷,多己散佚。現能讀到的,僅有《悲士不遇賦》及《報任安書》等。

  今陜西韓城市芝川鎮南原上有司馬遷祠,它北距龍門40公里。祠為四級高臺,前三台為建築物,後一台為元時磚砌的司馬遷衣冠冢。祠內多有歷代文人的題咏,碑石林立,古柏蒼蒼。現代文化名人郭沫若所題詩聯:“龍門有靈秀,鐘毓人中龍。學殖空前富,文章曠代雄。憐才膺斧鉞,吐氣作霓虹。功業追尼父,韆鞦太史公。”熱情讚揚了司馬遷的偉大氣概和不朽功業。

編輯:焦瑩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