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說: 從1869年法國神父戴維在四川寶興一個農家發現一張黑白相間的動物皮,大熊貓留給西方人的只是一段段美麗的傳說。直到1936年,美國紐約的一位服裝設計師露絲替丈夫尋找大熊貓而來到中國,她進入四川汶川縣,經過兩個月的苦苦尋找,11月9日,在海拔3000多米的地方,發現了這種神秘的動物,她為這只幼崽取名為“蘇琳”並帶它迅速回到上海,露絲僅僅以兩美元的“賄賂”,就登上了美輪“麥金萊總統號”,她提著一只柳條編織的大筐,在海關登記表上寫著:隨身攜帶哈巴狗一只,就這樣,1936年聖誕節前夕,當露絲和“蘇琳”抵達舊金山時,眾多提前獲得消息的人前來碼頭迎接。在此後的一年里,蘇琳的形象出現在各種媒體和商品廣告上,盡管它只活了一歲半,但卻永遠地被載入了史冊。
記者:那熊貓作為禮物開始送出去,最早是從什麼時候開始?
張和民:當時的國民黨政府宋美齡,將熊貓作為一個國禮送到美國,1957年到1983年之間,這個時間段以內作為一個禮品,我們送了24只熊貓到世界九個國家,但是從1983年以後就停止贈送了。
記者:為什麼停止贈送?
張和民:對于資源也是一個浪費,這種情況,另外就是百姓呼聲越來越高,政府加強大熊貓保護這方面的力度也越來越強,盡量減少熊貓這樣種子資源的分散。
記者:但是1983年之後仍然有輸出的情況。
張和民: 條件符合,有這個能力的,進行科研合作研究的,可以簽訂10年的科研活動計劃。比如說美國華盛頓動物園,美國聖地亞哥動物園,我們進行了長期的合作,通過技術交流,熊貓也生產了,而且生的小熊貓也回來了。現在像華盛頓熊貓,全美還徵集它的小名,最後徵集的小名叫泰山。
記者:租借的標準是什麼?
張和民:租借的標準當時首先要有技術條件,技術條件包括兩個方面,人員的條件還有設備的條件,還有飼養管理的水平,就是你這個動物園或者是科研機構要有這方面的管理能力,飼養管理能力要達到一定水平才能互相進行。
解說: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周恩來總理就將兩只大熊貓玲玲和興興作為禮物送給美國,隨後它們在華盛頓動物園定居,1972年被美國民眾稱為“熊貓年。”
記者:現在到底有多少只大熊貓在外面?
張和民:現在有20來只大熊貓在國外。
記者:它們狀況怎麼樣?
張和民:都非常好,合作領域加強合作。比如說我們派專家去,他們也派飼養人員來,長期進行合作研究,在發情、生理、健康、飼養管理很多方面都進行交流,雙方都促進,大熊貓飼養管理水平有很大提高,比如說美國聖帝亞哥動物園生的華美,就是回來的華美,就是西半球二十多年來第一次出生的熊貓。
記者:我們在園里看到很多圈舍上面都有牌子,認養標準的牌子,這怎麼回事?
張和民: 分享認養,就是我們幾個人錢不多,我出一點,你出一點,他出一點,我們聯合起來認養一只大熊貓,只要這個費用達到4萬塊錢,為熊貓一年的生活費;另外一種認養我們叫特定認養,我一個人或者公司,負責它一年的生活費用,那就一個人認養,就挂一個牌子,我自己認養,這是第二種認養,第三種認養就是終身認養,付上30萬塊錢以上。
記者:會不會引起外界的誤解呢,你們拿熊貓在賺錢?
張和民:沒有,我們是用在熊貓的宣傳教育、當地的學校教育方面,還有熊貓飼料補充、科學研究,比如我們祥祥的培訓放歸,都是用的這些錢,國家還沒有立項在支持放歸項目的時候,我們就已經幹起來了 。
記者:23年的經歷,你的工作可以說是艱難困苦,千辛萬苦,那麼你的工作意義何在呢?
張和民:我經常跟我的年輕朋友探討這個問題,交了一個任務給你,開始可能你不喜歡,但是一旦鑽進去了,你覺得里面有很多問題需要你去解決的時候,你可能通過你的努力能解決,那就是一種成就感,那就是一種事業。都23年了,所以並沒有算這個時間,也不知道怎麼算這個時間,所以還是要有事幹,還是有問題,還是要解決問題,就在這個時間就過去了,那可能就叫追求,也可能就是事業,我真不知道怎麼解決這個問題。
記者:還是回到團團圓圓身上,臺灣方面不同意,不去,你們怎麼照顧團團圓圓 ?
張和民:這個問題,本來就是我們人工照顧養大的,就相當于我們的兒女一樣,你說它們要呆在這兒,你還能把它們趕走嗎? 從我的心目中來講,它已經是屬于臺灣同胞的了,團團圓圓,都是為他們取的,這麼多工作為他們做的,我相信臺灣小朋友不會答應,臺灣同胞可能不會答應,我相信總有一天能去臺灣,我一點都不擔心。
(來源:CCTV《面對面》)
編輯:于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