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熊貓爸爸張和民:被熊貓咬傷不捨得打

  時間:2006-04-12 18:18    來源:     
 
 

  解説: 張和民,1983年畢業于四川大學生物系,在臥龍從事大熊貓研究工作,當時一共分來了110名大學生,由於條件艱苦,後來只留下6位,張和民就是其中之一。

  記者:當時怎麼會選擇這裡?

  張和民:我當時實際上選擇的是西藏大學,我寫了申請,而且學校還宣稱我説我主動到邊疆,最後我們班上有兩個黨員去了,他們去了我就沒有去成。我一看還有臥龍自然保護區是搞熊貓的,我就主動申請到這來了。

  記者:是第二選擇。

  張和民:是。

  記者:什麼原因讓你留下來幹了那麼長的時間?

  張和民:我在(上世紀)80年代跟中外專家一起合作當中我們是助手,有些時候好多事自己想幹,沒幹成,認為他們有些方面也不一定那麼正確,就想回來把這個事情幹好,還有我去留學的時候,看到美國在野生動物保護管理這些方面做得非常,當時給我一個緊迫感,國寶大熊貓,那麼有名的,而在很多方面都是不知道的。

  記者:是因為你的工作,你才喜歡大熊貓,還是像很多人那樣我喜歡大熊貓,所以才開始關注大熊貓。

  張和民:開始是工作,後來隨著工作的深入自己也愛上動物。比如説熊貓發情難這個問題想解決,之後把發情難解決以後,小仔出生的很多,哪有存在一個育幼成活難的問題,又想把這個問題解決,這麼一個問題一個問題解決到現在,還沒解決完,所以就留下來了。

  張和民:為什麼這麼多人都喜歡這個熊貓,特別是小孩4歲到8歲之間,是因為他看到熊貓這麼溫順,覺得熊貓好像,有點像母親的樣子慈祥可愛溫順。

  記者:它除了溫順的一面有沒有另外的一面?

  張和民:當然也有了,譬如説它不高興的時候,或者説在它的青春萌動期的時候,還有懷孕發情期的時候就比較危險。1992年的時候,我培訓一個兩歲多的熊貓,我讓它上樹,最後它在裏面呆久了,很熱了,它不高興了,轉過頭就在我的腿上咬了一口,我還在醫院裏躺了三個月

  記者:被咬了以後還會那麼喜歡它嗎?

  張和民:它當時咬我我還捨不得打它,就叫我的同事過來一起把嘴強行扳開。我手上還拿著培訓棍,完全可以打它,根本捨不得打它。

  記者:為什麼捨不得打它?

  張和民:它在我心目中像自己的小孩一樣,想到它的時候比向自己的小孩還多。

  [同期聲]記者看熊貓吃竹子

  [同期聲]記者看熊貓吃竹子

  記者:像吃甘蔗一樣,但是它比人吃甘蔗還靈活,一撕,皮撕了,它選呢,你看,多聰明!選自己愛吃的。這個竹子為什麼要插起來?

  飼養員:我們這樣是做一個實驗,看它是平著放吃得好還是插著吃得好。

  記者:那你每天插一次,吃完了他第二天又來了,它不明白嗎?這個地方的竹子被我吃掉了。

  記者:我們今天在園子林看,熊貓吃竹子的動作很瀟灑,它先把皮剝掉,動作很乾淨利落,用牙齒,這是你們訓練的還是它天生的?

  張和民:不是,它知道怎麼節約能量的,如果在野外的話,它剝皮像人類吃甘蔗,把兩邊剝掉,咬一口不馬上咀嚼,這樣咬一口,這邊咬一口,把嘴邊塞滿了,開始咀嚼,然後吃竹葉的時候,它拿著竹葉一拉滿嘴都是竹葉的時候,它這個時候拿上,這邊也拿上,拿成一把竹葉它就開始吃。

  記者:但是非常有趣,明明是採來的竹子,你們不喂給它,插在地上讓它自己吃。

  張和民:這就是模倣野外生態環境,讓熊貓感覺到我就在這種自然環境當中 你如果把它橫著放倒在地上,給熊貓的感覺不一樣,覺得很不自然,也跟熊貓造成一種懶惰的情緒。竹子栽在這個地方,它必須把它咬斷拿來,這是一個很自然的過程。

  解説:1987年張和民赴美留學,獲野生動物保護和管理的碩士學位,後放棄定居美國的機會,回國主持研究大熊貓繁育工作。14年來他解決了大熊貓人工繁育的三大難題,先後救治幫助繁育大熊貓近200隻,在業界獲得“熊貓爸爸”的美譽。

  記者:能不能給我們提供獨家資料?我們平常外界看不到

  張和民:這是2005年有史以來,使我們大熊貓繁殖史上的一個契機,現在我們中心總共出生了18隻熊貓全部成活,其中16隻就在中心,有2隻在海外,所以這16隻熊貓全在一起。

  記者:18這個數字算多嗎?

  張和民:最多的,很不容易。

  記者:一般的年份?

  張和民:一般的年份7隻或8隻。最多就是11隻,這是最多的一年。

  記者:在你的頭上,有一個稱呼叫“熊貓爸爸”,也有一個稱呼叫“熊貓之父”。

  張和民:“熊貓之父”是記者的筆誤了,本身媒體稱我為“熊貓爸爸”,我挺高興的,“熊貓爸爸”就是“熊貓保姆”嘛,

  記者:有什麼區別嗎?

  張和民:就是照顧熊貓。那肯定區別大了,我的前輩,那麼多的前輩做熊貓研究的,為熊貓保護做了那麼大貢獻的人都沒有稱為“熊貓之父”,我不能稱。

  記者:大家都知道熊貓有三難,你能不能具體解釋一下,三難是什麼,為什麼會有這三難?

  張和民: 就是説我們當時統計的結果在80年代只有24%的雌性熊貓,還有24%的雄性熊貓能正常發情,這就是我們説的發情難,很多熊貓不發情,怎麼喂都不發情,不知道什麼原因。第二個難就是配種受孕難,怎麼呢?配了種以後的熊貓不生産,沒懷孕,做人工授精也不成功。後來我們又發現一個難題,叫育幼成活難,就是熊貓繁殖出來了的,成活率很低,只有30%左右,

  記者:原因呢?

  張和民:原因很多,我舉一個例子,有些科學家認為熊貓是吃竹子的,在野外是97%是以竹子為生 , 在圈養情況下,他們也認為圈養的熊貓不用給蛋白質,不用給配合的飼料吃竹子就行了,這是一種錯誤的觀念。 圈養熊貓需要提供其他的營養補充,蛋白質、微量元素、維生素這些都是需要的,所以我們逐步逐步理解這個熊貓以後,把精飼料和竹子兼搭飼養還有水果,還有不同年齡、不同性別提供不同配方,解決以後熊貓發情問題沒問題,所有的熊貓到性成熟都能正常發情,也培訓這個熊貓,甚至看錄影。

  記者:看什麼錄影?它能看錄影嗎?

  張和民:它也看,我們要讓它看另一隻熊貓的交配,它不能到現場,我們要讓它看看,培訓。有的熊貓配製它的後肢力量, 現在我們中心已經連續六年百分之百的成活率

  [同期聲]大熊貓發情,大熊貓産仔

  解説:繁殖的三大難題解決了,接下來面臨的就是圈養大熊貓放歸自然的問題,現在在臥龍大熊貓保護區就有一隻叫祥祥的熊貓已經培訓了三年,最近通過專家論證,這只熊貓已經具備了在野外生存的能力,如果這只熊貓放歸成功,那麼熊貓祥祥就能夠參與到野生大熊貓生活當中去,繁殖、留下後代

  記者:放養的過程是不是很順利?

  張和民:不是太順利的,熊貓當時放出去,你心裏很著急,放出去的時候是一點經驗也沒有,它只知道人就是它的媽媽第一天,第二天早上去看鼻孔裏鑽的全是螞蟥,嘴裏、肛門全是螞蟥,全身都是,一看都是痛心得不得了,我們飼養工作人員説,乾脆不放了拿回去,捨不得,但是沒辦法,我們説一定要讓它堅強起來,不要流淚,讓它堅持,心要狠一點,讓他出去,但是很好,一年以後我們祥祥就知道了,我在哪個地方呆我怎麼做,

  記者:它有沒有試圖找回來?

  張和民:第一年是非常想回來,我們的科研人員飼養人員一去,一走的時候,它有一種留戀,它留戀你,希望你呆下來,那種叫聲你就清楚,但是你得狠心,這個時候你不能心軟,一心軟就完了,那就放不成了。

  記者:有沒有發生過放養的熊貓又跑回來?

  張和民:那種情況多,我們有一隻熊貓叫白雪,是秦嶺的大熊貓到我們這兒來繁殖大熊貓,已經生了好幾個小孩,突然有一天它已經懷孕了,它自己很聰明,它把門拴開掉了,開開門自己走了,自己走了以後,我們人員還看到它了,想讓它回來但是它沒有,徑直往山上走了,四年半以後它在這個地方出現了,當時我們不知道它是白雪 。

  記者:沒有給它留下標記嗎或者晶片什麼?

  張和民:有標記,後來才知道。我們技術人員下的命令就是把它趕走,不要去管它,所以我們就把它趕走了,第二天它又來了,我們再看看,再觀察,然後第二天下午又把它趕走了,第三天它就不讓你趕了,第三天它就直接到我們實驗室來了,最後一檢查,一看哎呀,高興壞了,是我們四年前走掉的白雪,因為我們在它嘴唇上做了晶片,有標記的,發現它的臼齒裏面插進了一個很大的竹籤,化膿了,潰爛,它根本不能吃東西,所以它體重消瘦很嚴重,獸醫趕快把這個東西拿出來,趕快給它消毒、輸液。

  下節預告:

  26個冬春交替,大熊貓屢次肩負特殊使命

  [同期]1957年到1983年這個時間段以內作為一個禮品,我們送了24隻熊貓到世界九個國家

  張和民:它本身就是我們人工養大的,就相當於我們的兒女一樣,你説,它要呆在這兒,你還能把它趕走嗎?

  (來源:CCTV《面對面》)

                                                                                                                     編輯:於越

 
編輯:system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