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東方金字塔” 感受西夏文明

時間:2010-06-29 15:33   來源:寧夏新聞網

儘管西夏王陵只剩下一個個土墩,但仍給人肅穆、蒼涼、巍峨的感覺。

  寧夏新聞網(記者 夏欣)戈壁、黃沙加上平地突兀的王陵遺跡,遍地的碎磚斷瓦。6月28日,“塞上江南 和諧家園”全國網路媒體寧夏行攝影大賽的記者們走進素有“東方金字塔”美名的西夏王陵,探尋西夏古國被封存在歷史煙塵中的“神秘面紗”。

  明代詩人云:“賀蘭山下古冢稠,高下有如浮水漚。道逢古老向我告,雲是昔年王與侯……”作為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之一,西夏王陵一直受到世人的矚目。王陵背靠賀蘭山,面向廣袤的平原,儘管只剩下一個個土墩,但仍給人肅穆、蒼涼、巍峨的感覺。

  西夏王陵是“曾霸西疆主一方,文治武功盡輝煌”的西夏時代留下的最重要的遺跡。陵區內共有9座帝陵,星羅棋佈著約250座陪葬陵。建築規模同北京的明代十三陵陵園相當,每座帝陵陵園均是一個完整的建築體。王陵受到佛教建築的影響,陵墓像個圓錐體,下大上小,完全不同於中原王朝的皇陵,而陵寢也不在中軸線上,是在中軸線的西面,因為王朝是信仰佛教的,佛祖是在西天的,陵墓構成了我國陵園建築中別具一格的形式。

網上行記者在西夏王陵博物館採訪。

西夏王陵博物館展品。

  相關內容:

  西夏,是一個800年前在我國西北與宋、遼(金)鼎立189年曆史的封建王朝,它的興盛與衰變,也許留給我們大家更多的是“謎”。西夏,是以党項族為主體建立的封建王朝。党項族,最早居住在今天的西藏、青海、四川等省區的交界地區。在隋末唐初的時候,羌族中的党項族開始興盛起來,他們以姓氏為部落的名稱,過著原始遊牧的生活,在党項族的許多部落中,尤以拓拔氏最為強大。

  唐太宗時(貞觀八年,西元634年)党項族酋長拓拔赤辭率所部歸唐,以後其他各部酋長也先後率所部歸唐,唐將其分為三十二州,並授拓拔赤辭都督,同時賜皇姓“李”姓。

  唐廣明元年(西元880年),歷史上爆發了有名的黃巢農民起義。起義軍攻入長安建立了國號“大齊”的農民政權。當時,唐禧宗逃往了四川,党項族首領拓拔思恭糾集党項族及其他少數民族數萬軍兵,參加了鎮壓黃巢農民起義的戰爭。後唐禧宗以拓拔思恭鎮壓起義有功,于西元883年將其晉爵為夏國公,再一次賜皇姓“李”。從此以後,拓拔思恭逐漸形成一支強大的地方割據勢力,五代十國時期,他們乘亂擴張勢力範圍,不斷地壯大自己的力量。宋朝初年,拓拔思恭的後裔李繼遷附遼抗宋,遼封李為西平王。由於受漢族封建政治、文化的影響,經過李繼遷及其子李德明的繼續發展,到李德明之子李元昊時,党項族已經基本完成了由氏族酋長向封建地主的轉變,迫切要求建立自己的統一政權,以保障其自身的利益。

  西元1038年(夏大慶二年十月十一日),李元昊于都城興慶府南築臺受冊,即皇帝位,國號大夏。因其地處西北,又在黃河以西,所以史學家稱之為“西夏”。“西夏”地方割據政權建立以後,同宋朝時戰時和,並不斷仿傚唐朝和宋朝的各項制度,加速了其封建化的進程。西元1115年,金滅遼。宋室南遷之後,西夏對南宋、金都採用和好政策,並廣泛吸引漢族生産經驗和技術,為王朝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都奠定了相當堅實的基礎。當時,儘管形式上西夏必須向宋、遼稱臣納貢,實際上,它已經完全成為西北的一大軍事強國。西夏當時的疆域達到“東盡黃河、西界玉門、南接蕭關,北控大漠,地方萬餘裏”,形成了宋、遼、夏三國鼎立的局面。

  自西元1038年建都到西元1227年被蒙古滅亡的近190年曆史中,歷經十代皇帝。

  西夏陵東西寬約5千米,南北長約10千米,在方圓50千米的範圍內,隨崗丘壟阜的自然起落,座落著九座帝王陵和254座形狀、規模、大小不等的陪葬墓。西夏陵的建築規模,同北京的明代十三陵陵園相當,每座帝陵陵園均是一個完整的建築體。佔地面積在10萬平方米以上,坐北朝南,平地起建。高大的闕臺猶如威嚴的門衛,聳立於陵園最南端。碑亭位於其後,這裡曾停放著用西夏文、漢文刻製的歌頌帝王功績的石碑。碑亭後是月城,南墻居中為門闕,經門闕入月城,這裡曾置放著文官、武官的石刻雕像。月城之北是陵城,陵城南神墻居中有門闕,經門闕入陵城,陵臺偏處陵城西北,為塔式建築,八角形,上下各分為5級、7級、9級不等,外部用磚包砌並附有出檐,為磚木瓦結構。陵臺是陵園中的主體建築。在中國古代傳統陵園建築中陵臺一般為土冢,起封土作用,位墓室之上。但西夏陵臺建在墓室北10米處,不具封土作用,其形狀呈八邊7級、5級、9級塔式,底層略高,往上層層收分,是塔式陵臺,為夯土實心磚木混合密檐式結構,且偏離中軸線矗立,這在中國建築史上無前列,是党項族的創造。十分遺憾的是,西夏被蒙古軍隊滅亡之後,陵園遭到了人為的毀滅性破壞,地面建築全毀,碑刻都為碎片。

  墓的兩邊分別有一個土臺,這就是陵墓闕臺的遺址。闕臺過去建有門闕,位於陵園的最南端,于中軸線兩側左右對稱排列,東西相距120米。闕臺遺址正方形,邊長8米,高7米,上部內收,頂部有一小臺基,其上散有殘磚瓦,推測為原有建築。闕臺是帝陵區別於陪葬墓的特徵之一,象徵宮殿巍峨森嚴的宮門,也是整個陵園建築序幕。

  墓前方的土臺就是碑亭的遺址,位於中軸線兩側,左右對稱,闕臺南北34米,東西碑亭相距80米。(1987年考古工作者已正式發掘東碑亭,臺基呈圓角方形,四壁呈三級臺階式,臺基地邊長21.5米,頂邊長15.5米,高2.35米。四壁臺階以繩紋磚包砌,石灰勾縫,局部磚尚存。花紋圖案有蓮花、忍冬,富有佛教色彩。繩紋磚中部多在凹槽內有一個漢字,如李、牛、言、五等。有三個人像石座出土,應為四座,另一座可能被蒙古軍隊毀掉了,還有出土的西夏文殘碑360塊等。)碑亭就是陳放頌揚帝王“文德武功”的石碑所在,碑文用西夏文和漢文兩種文字鐫刻。西夏的碑亭不同於唐宋皇陵,它在闕臺之後,月城之前,而且多數為三座碑亭,西邊一座,東邊兩座,建築形式各具特色,無論在數目上,建築面積和建築形式上都採取不對稱的做法,同西夏陵園總體格局對稱的佈局不符,打破了中國傳統建築的對稱格局。

  碑亭的前方就是月城。位於碑亭北,呈東西長方形,(東西距120米,南北距52米,墻基寬約2米,高0.7米,佔地約O.67公頃,北與陵城南墻相貼)。城如月牙露出,因此名為月城。月城南墻正中有門,神道兩側原有文臣武士和各種神獸的“石像生群”,可以想見武士文官森嚴肅立的氣氛。

  內城,四面城墻環繞,東西、南北相距分別為160米、180米,寬約3米,用黃土分斷夯築,各段如須彌座狀,故又稱須彌座式神墻。內城的南墻正中辟門,上面原有高大門樓,內城四角原有角臺。角臺是西夏陵園中獨特的建築,角臺之上原有樓閣,西夏陵園中這種自成一體的角臺建築,在唐、宋陵園中是見不到的,由此可見,西夏陵園把漢族文化、佛教文化與党項民族文化有機的結合在一起,構成了我國陵園建築中別具一格的西夏建築形式。

  相傳在整個城廓的建築過程中,常常是用弓箭以試堅固,如若射不進城廓,説明它堅固,勞工會倖免于死,如果弓箭射入了城廓,勞上會人頭落地,可見陵園修建的要求是十分高的。從陵區邊緣的考卉挖掘看,邊緣地區有不少的瓦窯和石灰窯遺址,估計大最的建築材料是在賀蘭山下就地取材、燒制而成的。

  在南神門內約25米偏西處,有一處黃土墊實的臺基,直徑20米,高0.7米,其卜建築無存,此為獻殿,它足用來祭奠的場所。在重要節口,文武百官都要陪同皇帝在此祭奠先祖。隆起的狀如魚脊的封土,它的下面就是墓道。陵臺是西夏陵的主體建築之一。在我國古代陵園中陵臺一般為土冢,起封土作用,如秦始皇陵,唐乾陵和昭陵,而西夏陵則不同。

  首先,陵臺位設置在墓窒垂直線後大約10多米的地方,因而根本起不劍封土作用,這種情況,在唐、宋諸皇陵中是沒有的。

  其次,陵臺以夯土築成甲面旱_止八角形的高臺,高達16.5米,陵臺建成塔式,這在中同的陵園建築中是很獨特的。塔是佛教建築物,實質上是埋葬佛骨或高僧的墳墓。從陵臺建成塔式反映了西夏帝王篤信佛教,也可以説明西夏陵園的塔式陵臺是佛教文化與党項文化相結合的産物。


編輯:劉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