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呼和浩特市經濟社會發展情況介紹

時間:2010-08-20 16:58   來源:千龍網

  一、呼和浩特市基本概況

  呼和浩特是內蒙古自治區首府和全區政治、經濟、文化、科教、金融中心。戰國時期為雲中郡,至北魏建盛樂,元代建豐州,明後期阿拉坦汗建呼和浩特(明廷賜名歸化),清代建綏遠,民國至解放前屬綏遠省,1949年和平解放,1954年蒙綏合併,恢復原蒙古名呼和浩特並成為內蒙古自治區首府。現轄4區、4縣、1旗和1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總面積1.7萬平方公里,總人口270萬,其中市區人口近170萬。是以蒙古族為自治民族,漢族佔多數,回、滿、達斡爾、鄂溫克等41個民族聚居的城市,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乳都”、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城、雙擁模範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和國家森林城市。

  二、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情況

  進入本世紀特別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來,在中央和自治區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我們把首府發展放在全國全區大格局中謀劃,總結經驗、完善思路,積極探索符合地區實際的發展路子,有力推動了首府由加快發展到又快又好發展、再到又好又快發展的轉變。從2000年到2009年,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一二三四”的發展速度,即,城鄉居民收入年均增長10%以上,地區生産總值年均增長20%以上,地方財政總收入年均增長30%左右,固定資産投資年均增長近40%。2009年,全市地區生産總值實現1643.99億元,增長15.9%;地方財政總收入完成201億元,增長26.9%;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分別達到22397元和7802元,分別增長10.5%和10.7%,經濟社會發展總體上實現了“六個轉型”。經濟社會發展總體上實現了“六個轉型”。

  (一)致力於打造以服務經濟為主導的經濟結構,首府服務業開始向主導産業轉型。在不斷提高一産、二産發展水準的同時,充分發揮首府優勢,發展壯大第三産業,基本構築起了現代農業、新型工業和現代服務業三大産業體系,三次産業比重達到4.7:36.1:59.2,第三産業增加值佔自治區三産增加值的比重達到26.3%。服務業內部,在不斷擴大商貿、餐飲、住宿等傳統服務業存量的同時,積極發展金融、會展、旅遊等新型服務業,使服務業對經濟發展帶動作用明顯增強,以服務經濟為主的經濟結構初步形成。

  (二)致力於發展前瞻性新興工業,首府工業開始向高科技非資源依賴型工業轉型。結合城市建設發展,大力調整生産力佈局,在淘汰大量落後産能的同時,將市區內原有的製造加工企業全部遷入園區集群式發展,進一步優化了工業佈局,為核心區城市建設和服務業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積極發展了一大批符合國家産業政策、符合環保要求、符合市場需求的新興工業,特別是具有前瞻性的新能源、生物發酵、食品加工、機械製造和電子資訊等産業的發展壯大。成功培育了伊利、蒙牛兩大乳業巨頭,建成了亞洲最大火力電廠之一和全國最大生物發酵基地之一,引進了多晶硅、單晶矽等光伏材料産業,以及全球著名的維斯塔斯風電設備製造企業,促進了工業産業結構和産品結構進一步優化,切實增強了首府經濟發展後勁。

  (三)致力於發展以設施農業為主的現代農業,首府農業開始向現代化設施農業轉型。進一步優化家牧業産業結構,以百千萬工程為抓手,加大了優質奶源基地建設,牛奶的産量和品質明顯提高,中國乳都的地位得到進一步鞏固和發展,影響力進一步加大,同時,在不斷擴大城郊型蔬菜種植面積的同時,因地制宜在偏遠山區發展中棚馬鈴薯種植和肉羊養殖等産業,使全市地産蔬菜自給率超過65%,肉羊存欄達258萬隻,馬鈴薯中棚種植受益農民達1.3萬人。

  (四)致力於打造現代化區域性中心城市,首府城市建設開始向更加注重內涵式高水準建設轉型。按照現代化加宜居加文化特色的理念,大幅度拉開城市框架,改造舊城與建設新城統籌,完善功能與突出特色並舉,城市建設實現了“三個拓展,三個提高”。實施了行政區劃調整,搬遷三級黨政辦公區,拆遷和新建面積分別達1600萬平方米和4500萬平方米,建成區面積和人口分別翻了一番,城市空間大幅拓展。構築了“八橫八縱兩環”城市道路主架,每人平均擁有道路面積超過10平方米,道路框架大幅拓展。城市每人平均公共綠地面積由不足10平方米擴大到25平方米,綠色空間大幅拓展。相繼建成了內蒙古體育中心、文化藝術中心以及會展中心,精心打造了以海亮廣場為標誌的中山路商務區,建成香格里拉等一批五星級酒店,建設了白塔國際機場、鐵路東客站等,推動城市由片面擴張轉向全面提升功能水準,城市功能和承載能力顯著提高。恢復建設了大召等文化古跡,打造了伊斯蘭特色景觀街,蒙元文化特色景觀街,城市文化特色顯著提高。加大經濟適用住房和廉租房建設力度,集中供熱面積達5000萬平方米,實施環城水系,繞城綠化帶等工程,建設了4個萬畝以上生態園,3個千畝以上公園和幾十個大小不等的綠地廣場。城市宜居水準顯著提高。2009年,市區空氣品質優良天數達到346天,由全國最差城市之一轉變為最好城市之一,基本形成了一個特色鮮明的區域性中心城市。

  (五)致力於經濟社會統籌發展,首府社會事業開始向全面協調轉型。按照優先發展教育的要求,實施了一批中小學和幼兒園新建、改擴建工程,新建了高職園區。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中國呼和浩特昭君文化節榮獲“建國60週年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品牌展會暨政府主導型展會百強”獎。加大衛生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新建了市第一醫院和市口腔醫院,完成了鄉鎮衛生院的恢復重建任務。加強社區建設和管理,著重解決了城鄉結合部的臟亂差問題。與此同時,科技、體育、廣播影視等各項事業蓬勃發展,為加快建設現代化和諧首府奠定了堅實基礎。

  (六)致力於改革發展成果普惠廣大人民群眾,首府民生保障和改善開始向建立長效機制轉型。切實加強民生保障和改善工作,連續三年出臺實施了關於改善民生的若干意見,每年拿出新增財力的一半以上解決民生問題,特別是全面提高了舊城區、棚戶區困難群體生活水準,全市住房在13平方米以下低保家庭的住房問題已經全部解決。建立完善低保、醫保等社會保障體制機制,使全市居民的保障水準在西部省會城市中位居前列。千方百計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城鄉居民收入水準在全國27個省會城市中分別居第五位和第八位。

  三、今後的發展思路和工作措施

  今後一個時期,我市將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十七屆三中、四中全會、中央和全區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進一步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繼續實施“向東看”發展戰略,加快推進“一核雙圈一體化”進程,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發揮優勢,加快打造一流首府城市,建設一流首府經濟,切實提高首府服務全區發展的能力和水準。

  為此,要著力抓好以下幾項重點工作:

  一是加快調整經濟結構、産業結構。按照發展一流首府經濟的要求,大力推進産業結構調整,進一步優化三次産業及各産業內部結構,積極推進産業延伸,加快産業結構優化升級,不斷完善現代産業體系,全面提升産業技術水準和競爭力。

  二是加快提高城市建設管理水準。按照建設一流首府城市怕要求,進一步加強城市建設管理,在繼續提高硬體建設水準的同時,不斷完善軟體設施,加強城市核心區建設,加快推進城市化進程,不斷提高城市化水準,進一步增強首府的功能和輻射帶動全自治區的能力。

  三是加快縮小城鄉差距。按照統籌發展的要求,堅定不移地推進“一核雙圈一體化”進程,推進城鄉規劃一體化、産業佈局一體化、基礎設施一體化、公共服務一體化,促進公共資源在城鄉之間均衡配置、生産要素在城鄉之間自由流動,逐步形成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格局。

  四是加快改善民生和發展社會事業。堅持以人為本,進一步提高民生保障和改善水準,加大社會事業發展力度,加強平安首府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建立健全維護社會穩定的長效機制,切實維護首府民族團結進步,社會和諧穩定的大好局面。

  五是加快轉變工作作風。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始終堅持發展這個第一要務不動搖,狠抓發展不鬆勁,進一步解放思想,求真務實,開拓創新,向東部發達地區和全國先進地區學習,促進首府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編輯:鐘寶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