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龍網呼和浩特8月23日訊(記者 石磊)參加“富民強區全國知名網路媒體看內蒙古”採訪考察活動的記者今天下午來到著名的昭君墓,記者懷著崇敬的心情來到千古麗人墓前,細細品味著歷史的滄桑。
據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昭君出塞的故事在內蒙古廣為流傳,昭君為了民族和睦的功績是非常難能可貴的,被後人稱頌,昭君墓不僅僅是一個墓,它是民族團結的一個象徵和燈塔。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在《題昭君墓》中講:“絕塞埋香骨,韆鞦不朽名”。這個“埋香骨”的地方就是昭君墓——坐落在呼和浩特市南9公里的大黑河南岸的昭君博物院內。
昭君的“娘家”湖北興山縣政府送來的漢白玉質地昭君單人雕塑
進入昭君博物院大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反映昭君生活的青銅雕像。馬背上,單于回眸、昭君含情,兩匹駿馬,一似低語,一似傾聽,情意綿綿。不遠處,一座漢白玉質地昭君單人雕塑顯得格外耀眼,這是昭君的“娘家”湖北興山縣政府送來的。塑像上的昭君,看上去端莊素雅,含著微笑向遠方眺望。很多遊客與“昭君”合影留念,人們愛戴著這位不凡的女性。
看著眼前這座美麗的塑像,兩千年前那段歷史再現:昭君出塞,和北方少數民族匈奴首領呼韓邪單于和親。她一個弱女子,居然完成了百萬雄師難以完成的大事,確保了中原漢王朝與匈奴之間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和平交往,迎來了“邊城晏閉、牛馬布野”的太平盛世,這不得不令後人更加敬佩昭君。
董必武題的《謁昭君墓》詩碑
墓前立著一塊董必武題的《謁昭君墓》詩碑:“昭君自有韆鞦在,胡漢和親識見高。詞客各抒胸臆懣,舞文弄墨總徒勞。”在民間百姓心中,昭君是美的化身,數千年來,她的故事在中國民間廣為流傳,家喻戶曉。
著名史學家翦伯讚讚美:“王昭君已經不是一個人物,而是一個象徵,一個民族友好的象徵;昭君也不是一個墳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歷史紀念塔”。
“青冢”
昭君墓
昭君墓,又稱“青冢”,蒙古語稱特木爾烏爾琥,意為“鐵壘”,始建於西元前的西漢時期,距今已有2000餘年的悠久歷史,現為內蒙古自治區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由漢代人工積土,夯築而成。墓體狀如覆鬥,高達33米,底面積約13000平方米,是中國最大的漢墓之一,因被覆芳草,碧綠如茵,故有“青冢”之稱。青冢兀立、巍峨壯觀,遠遠望去,顯出一幅黛色朦朧、若潑濃墨的迷人景色,歷史上被文人譽為“青冢擁黛”,成為呼和浩特的八景之一。
王昭君名嬙,字為昭君,西元前52年出生於姊歸縣寶坪村,即今湖北興山縣昭君村。16歲那年,漢元帝選秀女,將她選入宮中。琴棋書畫樣樣精通,描紅繡花嫺熟的王昭君,自從入宮就沒有見過漢元帝,坐了3年冷板凳。西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領呼韓邪單于,不遠萬里來到漢朝,對漢稱臣,請求和親。王昭君主動擔當重任,帶著漢元帝賜予的金銀珠寶、糧食布匹、農具種子等。跟隨呼韓邪單于,別長安、出上郡、過五原,歷時一年多,到達漠北,即今蒙古國烏蘭巴托附近。受到了匈奴人民的盛大歡迎,被封為匈奴的皇后“寧胡閼氏”。在大漠行進途中,還因以一曲琵琶《出塞曲》,引得天邊飛過的大雁紛紛落地聆聽,博得了歷史上四大美女之稱中“落雁”的美名。
據悉,呼和浩特市是國務院確定的歷史文化名城,蒙古語意為“青色的城”。積澱著民族融合文化的昭君墓,隨著歷史的推移以及“昭君文化藝術節”的逐年舉辦,將變得更高更大。
“琵琶一曲彈至今,昭君千古墓猶新”。今天的昭君墓,宛如北方草原上一顆璀璨的明珠,成為名揚世界的旅遊勝地。這裡不僅有歷史悠久的文物古跡,還有鳥語花香的自然情趣和獨具特色的人文景觀,其詩情畫意,令人流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