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門之後甘作崑曲義工——白先勇與《牡丹亭》的不解情緣
 
 
  來源:      日期:2006-04-18 14:12

 



白先勇



  頂戴著國民黨將領白崇禧之子的身份,白先勇從一開始就是個不折不扣的名人。然而,他更多的盛譽來源於他的文學成就和他涉足戲曲藝術界二十年間取得的斐然成績。如今,再談起白先勇,人們最關注的已經不是他的特殊身世和知名作家的身份,而是他在兩岸三地上演並享盡盛譽的青春版《牡丹亭》。


  與不久前在保利劇院上演的崑曲《1699桃花扇》不同,白先勇將青春版《牡丹亭》的市場定位在了高校。對於他來説,《牡丹亭》雖是傳統戲曲,卻並不意味著必然曲高和寡,成為博物館藝術,崑曲的歷史是古老的,生命卻是青春的。只有讓大學生真正有機會看到原汁原味的崑曲,才能了解這種藝術的精粹所在。年輕人看了,喜歡上了,才能和自己一樣自願成為“崑曲義工”,當他們走入社會成為文化的建設者的時候才能有心傳承這種藝術。


  談起改編這部古典戲曲並大力在校園推廣的初衷,白先勇坦言,
在美國生活了40年的他相比于久居國內的同胞更能客觀卻強烈地感受到中國傳統藝術經久不衰的魅力。他是發自內心地愛崑曲,愛它的唯美多姿和厚重博大,不忍心看著這種民族瑰寶在現代人的忽視中消失殆盡。於是乎,憑藉著對中西文化的融會貫通和對中國古典文化的深厚造詣,更是憑藉著他與生俱來的傷春悲秋的細膩氣質,白先勇為崑曲藝術的精華披上現代的新衣,華麗登場,一次又一次地征服了年輕的觀眾們。今年,白先勇有一次攜青春版《牡丹亭》來到北大校園,他對崑曲的愛還將繼續感染更多的人。


編輯:蒲蒲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