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網消息(記者劉雁軍):4月17日上午,“青春版《牡丹亭》走進南開大學”新聞發佈會舉行,青春版《牡丹亭》由著名作家白先勇先生改編,將於4月19日、20日、21日在南開大學迎水道校區上演。據悉,該劇已在中國臺灣、浙江、蘇州、北京等地演出,獲得了不錯的反響。此次演出是青春《牡丹亭》十大名校行的第二站,之後,該劇還將在北京師範大學、復旦大學、同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大學等高校巡演。
 白先勇(左)和崑曲愛好者親切交流
白先勇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青春版《牡丹亭》一路巡演過來,所到之處,無不受到熱烈歡迎——該劇在中國臺灣首演,儘管票價達到2000元人民幣一張,但能容納9000人的劇院還是場場爆滿;在浙江大學演出前,學生在烈日下排起長隊索票;在蘇州大學演出時,2000個座位的禮堂擁進2500個人;在北京演出時,連過道裏也站滿了觀眾,他和演員先後謝幕3次,掌聲響了20多分鐘欲罷不能。
白先勇説,他10歲初接觸崑曲時,就已經被梅蘭芳的翩翩舞姿與《遊園驚夢》的音樂所打動。青春版《牡丹亭》是他聯合兩岸三地藝術家聯合打造的新版劇目,以青春版命名。這是一齣年輕人演的,演給年輕人看的昆劇,演員平均年齡只有25歲,而且形象頗佳。男女主角的人選都是他親自敲定的,選擇青春漂亮的演員是因為他深知這樣年輕人更容易接受。
談起對經典崑曲《牡丹亭》的改編,白先勇説,崑曲是我國傳統文化藝術中的一塊瑰寶,2001年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産”的行列。這門古老而優秀的藝術目前卻因青年一代表演者和青年觀眾的雙重缺失而瀕臨失傳。在一定程度上,崑曲的傳承危機也折射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危機。
白先勇認為,讓傳統藝術乃至傳統文化擁有青年的傳播者和熱愛者,這是所有華夏兒女的神聖職責,因為失去了傳統,就失去了發展的根基。他説,構建一個完整的擁有強大凝聚力的文化需要多年的日積月累、幾代人的努力,建立很難,破壞卻可以在旦夕之間;20世紀的中華文明遭受了很多不幸,走過了很多崎嶇之路,因此20世紀的華人,無論在哪,總有一種揮之不去的漂泊感,民族文化正在産生一種認同危機,古老的傳統文化急需找回它的青春。
在談到古典藝術如何吸引青年觀眾時,白先勇結合青春版《牡丹亭》的改編過程説,要在充分了解傳統藝術的基礎上,吸收一切有益的因素,西方的、現代的都要勇於採納。其實,對於《牡丹亭》的改編四百年來從來沒有停止過,而每一次的改編,不妨視其為一次尋找青春的過程,同時,他也用此象徵中華古典文化的傳承與再創造的過程,認為在新的時代,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要創造新的輝煌,就要不斷尋找新的、年輕的熱愛者、傳播者和觀眾。
白先勇告訴記者,崑曲需要年輕的觀眾,而年輕的觀眾也需要崑曲這樣的高雅的古典藝術來陶冶自己。但要達到雙方的共同需求,我國的古典藝術必須在保護的同時賦予其更新的內涵。
背景資料:
白先勇是廣西桂林人,國民黨高級將領白崇禧之子,當代著名作家。在讀小學和中學時深受中國古典小説和“五四”新文學作品的浸染,出版有短篇小説集《寂寞的十七歲》、《臺北人》、《紐約客》,散文集《驀然回首》,長篇小説《孽子》等。白先勇吸收了西洋現代文學的寫作技巧,融合到中國傳統的表現方式之中,描寫新舊交替時代人物的故事和生活,富於歷史興衰和人世滄桑感。近年來,他致力於崑曲藝術的傳播與推廣,最近編排完成的青春版崑曲《牡丹亭》受到了廣大觀眾尤其是青年觀眾的熱烈歡迎。
(責任編輯:月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