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4月8日至10日,青春版《牡丹亭》上、中、下三本將連續三晚亮相北大,“青春牡丹、北大還魂”成了當下校園中最時髦的語匯。日前,該劇製作人、著名當代作家、美國加州大學教授白先勇出現在北大,與北大學子進行了對話。
白先勇説,我學的是外國文學,後來又在美國教書,我敬仰西方文化,但如果我們自己沒有根,是不可能去欣賞別人的文化的。就好比看慣了窗外的花朵,回過頭來才發現自己後院的牡丹最美。崑曲沒有青年觀眾就沒有希望,希望大學生們也能夠喜歡《牡丹亭》,能夠親近自己的文化。
談到青春版《牡丹亭》的演出,他説:“希望大家不要誤解,所謂青春版是把正規的崑曲進行改良,其實這是一台恢復正統的演出,兩位老師汪世瑜和張繼青傳授的是很正宗的表演。另外我們的布景遵循的是極簡美學的觀念,合乎古典抽象、寫意的原則。我常聽觀眾説要看原汁原味的崑曲,但究竟什麼是原汁原味?是湯顯祖時代還是民國初年?我們也不知道,目前唯一能夠留下的就是‘傳’字輩老師傳授的表演,我們正是遵循於此的。可能有一些觀眾還不大習慣青春版《牡丹亭》,我想多看兩次就會習慣的。”
有學生問到崑曲會逐漸消亡的問題,白先勇認為,崑曲本來就是小眾文化,是精英文化,社會中需要有流行文化,但同時也需要精英文化,二者並行不悖。雖然崑曲完全在市場中競爭是不可行的,但也並不悲觀,“《牡丹亭》完全有可能像《貓》和《歌劇院魅影》一樣向世界推廣,我有信心。”
(責任編輯:月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