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為昆劇托缽化緣,我為昆劇拋頭露面。”以往不喜歡在公眾場合露面、不喜歡接受媒體採訪、不喜歡高調的白先勇自從著手製作青春版昆劇《牡丹亭》後頻頻亮相,成為媒體的焦點。日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白先勇笑稱一切都是為了昆劇沒辦法:“以前這種訪問我也不做的哦。”
結緣昆劇
白先勇少年時曾在上海生活過數年,當年梅蘭芳與俞振飛在美琪大戲院演出《牡丹亭》中的一折《遊園驚夢》,深深折服了這顆少年的心。不過那時的他不曾想到,幾十年後,他製作的《牡丹亭》也會在上海上演。39年後,白先勇再到上海,又欣賞了上海昆劇團演出的《長生殿》,所以白先勇説自己和昆劇的緣分與上海是分不開的。
尊重傳統
這次青春版昆劇《牡丹亭》在包裝上十分華麗和時尚,但白先勇表示,崑曲經過了幾百年的錘鍊,有一套非常精確、精美、精緻的表演程式,那是不可以隨便改動的。白先勇説,他們對於湯顯祖的原本也採取只刪不改的態度,唯有刪節後一些銜接處為了順暢會作少量的修改。白先勇笑著説:“《牡丹亭》誰敢去改,難道你還比湯顯祖寫得更好嗎?不可能的嘛,沒有人寫得過湯顯祖。”
培養人才
此次《牡丹亭》選用了沈豐英和俞玖林這兩個蘇州昆劇團“小蘭花”班的新秀,併為兩人請來了張繼青和汪世瑜兩位老師,白先勇説為了説動汪世瑜收徒,他“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頗費了一番口舌。白先勇認為昆劇是一門需要口傳心授的藝術,不是看看錄影就可以學好的,有很多絕活都已經隨著老一輩藝術家的去世而失傳了,如果我們現在再不抓緊培養年輕一代,到時候悔之晚矣。
注重製作
青春版《牡丹亭》在製作上花費了大量的精力和財力,光是服裝就做了200多套,宣傳、推廣也“一路高歌”。白先勇表示,對於戲劇而言製作是很重要的事,為什麼國外一個戲可以演上若干年,而我們的戲往往只能演若干場,這與製作觀唸有很大的關係,國外排一個戲,從請什麼導演、選什麼演員到後期怎麼宣傳、經營、推銷都會在事先就有一個很詳細的計劃,而國內很多劇團還停留在僅僅關心如何排一個戲,至於排出來後觀眾愛不愛看、如何去推廣往往不作太多的考慮。(本報記者 王劍虹)
(責任編輯:月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