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版《牡丹亭》永遠的青春、永恒的美
 
 
  來源:      日期:2004-09-17 13:54

 


  青春版《牡丹亭》永遠的青春、永恒的美

  這次《牡丹亭》的演出,我們以“青春版”為號召,其中有幾層涵義。《牡丹亭》本為一曲歌頌青春、歌頌愛情、歌頌生命的讚美詩,男女主角正值花樣年華,形貌唱作俱佳,是極具潛力得兩塊璞玉。因此,我們舉用青年演員演杜麗娘與柳夢梅,符合劇中人物年齡形象。

   通過青春版《牡丹亭》的上演,無形中又給我們中國的傳統劇目崑曲注了一管興奮劑,在它的影響下,必會喚起更多人的支援和愛護。這齣戲是兩岸三地的産物,在臺北、香港和蘇州演出時,都幾獲好評,來看的人已不止遺老遺少,還有企業家、大學生和新潮文藝派人士,原因很簡單,“愛得太美了”。在現在的社會裏,人們缺少的是勇敢的愛、純真的愛、美好的愛。冷雨幽窗不可聽,挑燈閒看牡丹亭。人間也有癡于我,豈獨傷心是小青。牡丹亭上三生路,一往情深逾死生。幸有才人椽作筆,死生至愛遂鴛盟。

  《牡丹亭》是上承《西廂》,下啟《紅樓》,在我們的文學河流中這幺長時間,《牡丹亭》確實是一個高峰。《尋夢》一折中的“忒忒令”,一把扇子扇活了滿臺的花花草草,這是象徵藝術最高的境界,也是崑曲最厲害的地方。由白先勇先生集合兩岸三地一流的創意設計家,聯手打造的文化工程青春版《牡丹亭》已在香港、臺灣多次演出,盛況空前得到一致好評。

  這次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非常榮幸地被納入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因為我們大家都太熱衷於中國的文化、戲劇事業,都太希望能將昆劇《牡丹亭》用二十一世紀觀眾能接受的審美觀來將這部經典劇作完完整整地展現給大家。但是由於二十一世紀觀眾的審美觀,畢竟不同於明清時代,因此這次製作青春版《牡丹亭》,我們一方面儘量保持崑曲的抽象、寫意、抒情、詩化為其特色,結合文學、音樂、舞蹈、戲劇等各種藝術形式,以間馭繁的美學傳統,另一方面我們也適當利用現代劇場的種種概念,來襯托這項古典劇種,使其既適應現代觀眾的視覺要求,同時亦遵從崑曲的古典精神。這次在市政府的大力支援下,通過青春版《牡丹亭》的精彩演出,讓廣大的朋友們認識到雖然時代變了,但是這些中國的文化精髓仍然需要我們來發揚光大,一定要將這些文化遺産成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的驕傲。

  二十一世紀的中國人,心靈上總難免有一種文化的飄落感,因為我們的文化傳統在這個世紀被連根拔起,傷得不輕。崑曲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一種戲劇藝術,曾經有過如此輝煌的歷史,我們實在應該愛惜它,保護它,使它的藝術生命延續下去。

  (責任編輯:月光)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