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奼紫嫣紅牡丹亭——四百年青春之夢》可説是1598年《牡丹亭》問世迄今的全記錄,全書包括青春版劇本、重要曲譜、民國以來演出回顧及劇照,最可貴的是,書中蒐羅百餘幀老照片、木刻版畫插圖,均為海峽兩岸三地人士珍藏,彌足珍貴。
書名: 姹紫嫣紅牡丹亭 別名: 四百年青春之夢 作者: 白先勇 ISBN: 7563345620 裝幀: 平裝 語言: 中文 開本: 16開 出版時間: 2004年5月 出版社: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市場價: 58元
精選目錄
玉茗堂前朝復暮——湯顯祖與《牡丹亭》 湯顯祖(一五五0~一六一六)在現代人的心目中,是明代的大劇作家,是《牡丹亭》的作者,是寫出“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這樣美麗淒迷情境的文豪。這種簡略的認識,雖説粗淺,基本上倒是正確的。尤其是放進二十一世紀全球化過程中,不同民族傳統都對本土文化資源進行“後現代”象徵符號化與經典化之際,湯顯祖當然是中國文化孕育出來的偉大戲劇家,堪與英國的莎士比亞(一五六四~一六一六)相匹敵。 中國的莎士比亞 湯顯祖的時代與文化變遷 湯顯祖人生的啟示 《牡丹亭》的文化啟示 《牡丹亭》的魅力 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寫林黛玉走過梨香院,聽墻內笛韻悠揚,歌聲婉轉,那《牡丹亭》艷曲“良辰美景奈何天”、“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使黛玉“感慨纏綿”,“不覺心動神搖”,“如醉如癡,站立不住”,“心痛神癡,眼中落淚”。這已是《牡丹亭》(一五九八年)問世後一百六十年。而在明代就有婁江女子感動於杜麗娘身世,十七歲幽怨而終。又有杭州女伶飾演杜麗娘,若身臨其境,在舞臺上氣絕身亡。另一位遭遇不幸的人則題詩:“冷雨幽窗不可聽,挑燈閒看《牡丹亭》。人間亦有癡于我,豈獨傷心是小青。”這些都可通見《牡丹亭》永遠的魅力。
《牡丹亭》魅力,就在一個“情”字。而此“情”之奇,奇在源於一“夢”。 “夢中之愛”亦奇亦真 情與理的悲劇性衝突 追尋真愛的戲劇張力 “牡丹亭意象”乃傑出創造 牡丹亭上三生路:製作“青春版”的來龍去脈 這是我第三次參加製作崑曲《牡丹亭》。第一次是一九八三年,只演出兩折:〈閨塾〉、〈驚夢〉,由臺灣大鵬劇社名演員徐露、高蕙蘭主演,在“國父紀念館”演出兩場。第二次一九九二年,我力邀“上昆”當家名旦華文漪由美國到臺北“國家劇院”演出,是兩個半小時的簡版,演到〈回生〉為止。兩次演出都很成功,但明代大劇作家湯顯祖這部扛鼎之作《牡丹亭》是傳奇中的國色天香花中之後,五十五折的劇本,架構恢宏,劇情曲折,上兩次演出,只見一斑,編演一齣呈現全貌精神的《牡丹亭》一直是我多年的夢想。這回兩岸三地文化界精英共同打造,由“蘇州昆劇院”演出的青春版《牡丹亭》,讓我終於圓夢。 從五十五折到二十七折 古老劇種的青春傳承 現代劇場的古典精神 人類共有的文化遺産 捕捉愛情神話的春影——青春版《牡丹亭》的詮釋與整編 這個幽奇絢麗的愛情故事,從古到今,傾倒眾生,令人如醉如癡。它當時甫一齣現,立即掀起劇壇的旋風,沸沸颺颺。 捕捉愛情神話的春影(1) 捕捉愛情神話的春影(2) 捕捉愛情神話的春影(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