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北大百年講堂。梅花為袍,牡丹做底,舞臺上一聲“姹紫嫣紅開遍”,去年此時“驚夢”京城的青春版《牡丹亭》重裝亮相。可容納2000余人的北大百年講堂座無虛席,三個多小時的演出時間裏,觀眾們跟隨著淺吟低唱的演員們重溫了一次800年前的雅致時光。演出結束,當白先勇先生的電話聯線在大廳響起時,現場的氣氛達到了最高潮。 早在演出開始前一天,記者就了解到4月18日第一本的《牡丹亭》門票已經全部售出。距離演出開始半小時,劇場中七成觀眾早已就位。樂池裏伴奏樂隊仍在輕輕演練著昆山軟調,架在臺前的數架錄影機似乎也在合力催升著這出大戲的溫度。 臺灣著名作家白先勇策劃的青春版《牡丹亭》去年首次在祖國大陸巡演時,就在各大高校掀起了一股盛況空前的“牡丹”熱潮。此次重回北大,仍舊熱度不減。謝幕時刻全場觀眾起立,掌聲經久不息,演出不可謂不成功。這出故事誕生於幾百年前,如此古老傳統的情感傳奇為何能引起當代人這麼巨大的共鳴?一位正在攻讀古代文學碩士課程的觀眾向記者分析了此中道理:“我曾經認為故事打動人心之處在於男女主人公因情而死,為情復生。但後來我想他們的‘情’並不是單純的男女情愫,而是一種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是一種生命意識的體現。這種對生活、生命的尊重,在任何時代、任何民族都會引起情感的共振!” 更有熟讀曲目的觀眾表示:“劇本裏許多臺詞剛開始讀著感覺是詞藻的堆砌,但是演出來發現其實裏面蘊含著人物情感的起承轉合,細膩的漸變,臺詞中對每一朵花草的描述都不是無意義的贅述,是恰到好處的。”
而更多的觀眾還是被崑曲絕美的人物扮相和精緻秀婉的服飾道具所吸引,“服飾和道具的精緻風雅表現著一種都市人難得尋覓的文化品格,觀之便令人神清氣爽,心醉神迷。”購買了幾本演出畫冊的王小姐的觀點似乎代表了許多相機不離手、希望保留下精美劇照的年輕人。

杜麗娘與柳夢梅

演員謝幕
不管觀眾出於附庸風雅,還是刻骨熱愛,但這種關注程度已經證明了《牡丹亭》的巨大成功和其所形成的文化影響力,而這些足以慰藉白先勇先生及多位藝術家為發揚崑曲藝術所付出的艱辛努力。
還記得去年四月的這個時候,在北師大召開的《崑曲與中國傳統文化》研討會上,年輕的學子盡情地表達自己對《牡丹亭》的癡迷和對白先勇先生的感謝。一位研究古代文學的白先生的好友則道出了此中的艱難。“白先生就像一個大菩薩,就見到他為了別人的事情求人、籌錢。我們來自臺灣,但我們都是很愛祖國的。只要能為傳承中國的古典文化做事,白先生是不惜全力的。”
此次白先勇先生雖然因為身體原因未能到場,但是演員謝幕時他的電話錄音仍是在全場掀起高潮。他感謝了所有觀眾,聲音雖然並不清晰,卻一如既往地溫和動情,恰如舞臺背景上的淡雅的水粉牡丹。
晚上十點多的北大百年講堂之外,一位專程從大運村趕來看戲的學子向記者興奮地轉述:“剛才坐在我旁邊看演出的一對清華教師夫婦問我買了明後兩天下兩本的票嗎,我説還沒。他們很著急動情地對我説:‘你一定要買,一定要再來看,這麼好的東西不能半途而廢,崑曲的傳承需要你們這樣的年輕觀眾!’”(文/李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