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一年,在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建院之際,青春版崑曲《牡丹亭》將在從4月18日開始再次在北大百週年紀念講堂公演。一年前青春版《牡丹亭》在北大的首演就獲得了空前的成功,一票難求,同時也開啟了《牡丹亭》在內地幾十所高校火爆巡演的盛況,驚人的上座率與如潮的好評令高雅藝術在現代社會已經死去的妄言不攻自破。如今二次登場竟然又是剛一開始售票就在短期內售光了低價票,就連總值上千元的VIP票都被戲迷們競相訂購。
 《牡丹亭》劇照
《牡丹亭》的火爆令早已淡出人們關注視野的崑曲突然間大張旗鼓地佔領了商演舞臺,並博得了來自四面八方的喝彩。本以為這些被速食文化養育起來的“八十年代”與中國傳統文藝久釀出醇香的特質已然絕緣,只會對超女和周傑倫感冒,卻沒有想到這曼妙鶯啼的唱腔和揮灑柔媚的水袖扎紮實實地征服了他們。到底《牡丹亭》具有怎樣的魅力才在這個速食文化的時代獲得如此驚人的追捧?
牡丹盛開本嬌艷
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很大一部分源自白先勇的改編,頂戴著國民黨將領白崇禧之子的身份,白先勇從一開始就是個不折不扣的名人。然而,他更多的盛譽來源於他的文學成就和他涉足戲曲藝術界二十年間取得的斐然成績。如今,再談起白先勇,人們最關注的已經不是他的特殊身世和知名作家的身份,而是他在兩岸三地上演並享盡盛譽的青春版《牡丹亭》。
白先勇將青春版《牡丹亭》的市場定位在了高校。對於他來説,《牡丹亭》雖是傳統戲曲,卻並不意味著必然曲高和寡,成為博物館藝術,崑曲的歷史是古老的,生命卻是青春的。談起改編這部古典戲曲並大力在校園推廣的初衷,白先勇坦言,在美國生活了40年的他相比于久居國內的同胞更能客觀卻強烈地感受到中國傳統藝術經久不衰的魅力。他是發自內心地愛崑曲,愛它的唯美多姿和厚重博大,不忍心看著這種民族瑰寶在現代人的忽視中消失殆盡。他認為只有讓大學生真正有機會看到原汁原味的崑曲,才能了解這種藝術的精粹所在。年輕人看了,喜歡上了,才能和自己一樣自願成為“崑曲義工”,當他們走入社會成為文化的建設者的時候才能有心傳承這種藝術。
崑曲藝術也流行
由於太多濫竽充數,缺乏品質的偽藝術如野草般滋長,多多少少使得現代人對於“流行”這個詞的理解有了扭曲。大眾一味地將傳統藝術劃分到邊緣化的“高雅藝術”圈子裏,認為這些是超出自己欣賞能力的,也是與自身生活無關的小眾情趣。另一方面,文化精英階層又難免過於刻薄地對待“流行”的東西,認為只要是能被大多數人接受的東西就一定是缺乏藝術價值,是“迎合”和“惡俗”的代名詞而已。 其實,雅俗共賞和曲高和眾並不是不可達到的夢想,今年崑曲演出的名利雙收就證明了這一點。當然崑曲的復興首先還是因自身的魅力。崑曲是最能表現中國傳統美學抒情、寫意、象徵、詩化的一種藝術,是能夠恰到好處地把歌、舞、詩、戲濃縮提煉,用最簡單樸素的舞臺表現出最繁複情感的一種表演形式。崑曲于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為“人類口述非物質文化遺産”,而作為 “百戲之母”,它在産生時實際上是一種主流戲劇,以蘇州為中心在長江南北廣為流傳,可以説是古代的流行歌曲。 正如推出青春版《牡丹亭》的白先勇在回答記者問及該劇取得驕人成績的原因時説:“《牡丹亭》是年輕人一定會喜歡的,因為年輕人都有一顆春心。”崑曲並不舊,也不老,它之所以能夠流傳至今,是因為其自身具有傳唱性和經得起時間推敲的美感,只要針對當代的審美口味和欣賞習慣進行適當的完善就能激發出本身的魅力,再次成為流行。
青春版《牡丹亭》將原著進行適當的“現代化”改編,啟用年輕演員,符合劇中人物年齡形象,在舞美上下足功夫,在運作上不排斥商業的方式。在不改變湯顯祖原著浪漫的前提下,白先勇將新版本的《牡丹亭》提煉得更加精簡和富有趣味,符合年輕人的欣賞習慣。正是這種新的思路打開了崑曲復蘇的新局面,激發了其本身所具有的大眾吸引力。《牡丹亭》中的杜麗娘因愛而死,又因愛還魂,這種臻于理想的愛情是打動讀者和觀眾的關鍵所在。浪漫和執著到極致的愛情不是愛到死,而是愛到生。此次青春版《牡丹亭》攜滿堂讚譽再次駕臨京城似乎也預示著真正經典的藝術不會沉睡在博物館裏和歷史書中,而是要讓一代一代的年輕人將其傳唱下去。
傳統藝術需要更多“義工”
中國的傳統劇種崑曲于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為“人類口述非物質文化遺産”,而作為世界文化遺産排位第一的“昆劇之母”《牡丹亭》同許多傳統的藝術一樣,崑曲藝術也一度更多地是被呵護在博物館裏,埋葬在專業的文獻中,失去了應有的活力。不久前離開人世的“當代畢昇”“漢字鐳射排版之父”王選與北京大學藝術系主任葉朗就曾聯合遞交給政協一份《關於加大崑曲搶救與保護力度的幾點建議》,挽救這一全人類的文化遺産。而將崑曲送入校園,讓年輕的大學生接觸到經典名劇無疑是推廣並傳承這一人類寶藏的良方。
2005年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在多所高校巡演獲得成功的實例讓中國傳統文化的保護者眼前一亮。藝術工作者們開始醒悟,原來對於文化財富最好的保護方法不是收藏,而是推廣,尤其是針對年輕人的普及。只有讓年輕人真正有機會看到原汁原味的崑曲,才能了解這種藝術的精粹所在。年輕人看了,喜歡上了,才能自願地成為“崑曲義工”,當他們走入社會成為文化的建設者的時候才能有心去傳承這種藝術。 其實,不僅僅是崑曲,中國傳統藝術中的珍品數不勝數,而其中大多數尚沒有像崑曲這樣幸運地遇到了白先勇這樣的“伯樂”,得以重拾盛裝閃亮登場。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也意味著作為普通觀眾,我們可以期待的精品還有很多。伯樂固然百年一見,新版崑曲的成功模式也未必適合於所有的傳統藝術,但是,這一突入奇來戲曲復興的潮流所貸給我們的最重要的啟示是,傳統藝術完全具有流傳性,可以被搬上絢麗的舞臺得到大眾的喜愛,大眾的口味並不低俗,他們需要這種高雅卻不晦澀的作品來豐富自己的文化生活。
當然,單靠葉朗、王選這樣有責任感的學者和白先勇這樣傾心傾力的實踐者來灌溉如此廣博的一片藝術田地是遠遠不夠的,伯樂可以播種栽苗,而打理保護所需要的是全社會的民眾,只有將這種通過推廣來傳承的概念推廣開去才有可能在未來的某一天真正實現傳統文化的全面復興。
編輯:蒲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