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崑曲
“保護崑曲就是在保護我們的文化長城。”
記者:崑曲2001年被世界教科文組織評為“人類非口頭世界文化遺産”,是因為這個契機促使您開始搞崑曲《牡丹亭》麼?
白先勇:也不是,我可以説是為宣傳崑曲當了二十年的義工了。我在美國講課這麼多年,講中國文化就提到崑曲,只是現在崑曲都成了“遺産”了,你再不保護怎麼辦呀!保護崑曲就是在保護我們的文化長城麼!崑曲是那麼好的東西,惟美,浪漫,就是我們中國的驕傲。我的《牡丹亭》是個引子,崑曲的危機感依然存在,大家快來看崑曲搞崑曲吧!
記者:您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接觸崑曲的?
白先勇:我在10歲的時候隨父親到上海的美琪大劇院看的崑曲《牡丹亭》,當時還看不懂這些劇情,但就被舞臺吸引住了,後來再看到崑曲的時候已經過了很多年,一下子就又迷上了。
記者:您覺得崑曲這門古老的中國藝術能被世界接受嗎?
白先勇:我在美國講課時就講到了《牡丹亭》,後來覺得還是讓我的學生看一段表演才比較感性,就請了兩位崑曲演員演了一段,啊,大家看得非常高興,下課後那些男同學就追著女同學叫“姐姐”,還比劃姿勢,誰説我們的崑曲外國人就不能懂呢!
記者:那您覺得這出《牡丹亭》能像美國百老彙那些經典劇目一樣久演不衰嗎?
白先勇:我希望它能,現在已經演出了一年,一年中我們在不斷地修改,爭取再磨合一年就形成一個範本,以後能常演下去。這些演員已經有了點“角”的氣質,他們至少還能演5年,我要讓外國人通過《牡丹亭》看看,誰説中國人不會談戀愛?四百多年前的中國人是多麼的激情,看看舞臺的服裝,漂亮的毛筆字,又是多麼的優雅!
關鍵詞:班底
“最優秀的人集中在《牡丹亭》,人情支票開得精光!”
記者:看過您這個青春版的《牡丹亭》,感覺和以往那些冗長沉悶的戲曲是非常不一樣的,為什麼?
白先勇:其實我們後面有一批非常精良的製作,只是現在焦點都集中在我的身上了。比如你們看到的服裝是王童設計的,他是個大導演,臺灣金馬獎的主席,這次被我請來,親手畫了200多套服裝樣子,拿到蘇州請人手繡的,機繡的太死不好看。那些男女主角的鴛鴦裝長短、水袖的尺寸,還有舞臺上整體的顏色是中性的灰色調,這些都是精心設計的。
記者:幕後人員非常有才氣,但我們好像都沒有聽説過?
白先勇:他們都是各個領域頂尖的人才了,內地、香港、臺灣最優秀的人集中在這臺《牡丹亭》裏,為了這個大文化工程,我到處遊説,去年一年10次到蘇州,請來了藝術家、技術專家和設計師,我的人情支票開得精光! 關鍵詞:費用
“我不會考慮花多少錢,我就要最美的東西。”
記者:那有多少投入呢?
白先勇:這個戲我們投入了大約五六百萬元人民幣,這些錢大多是我募來的。我覺得已經很多了,後來一打聽,內地很多大製作的舞臺劇差不多都是這個價,但我們只得到了蘇州市一小部分的支援。我們太需要錢了,演員都住在非常糟糕的旅館裏,每晚演出就幾十塊錢,那麼好的演員,我勢單力薄,只能呼籲大家快來幫他們。
記者:但我們通常看到很多大製作的文藝産品,比如電影《十面埋伏》也是國際化的大製作,集中了很多頂尖的人才,為什麼卻有那麼多觀眾不買賬?
白先勇:那就是商業片嘛,請很多名人來有的是為了搞一些噱頭。我們的《牡丹亭》就是完全走一條藝術化的道路,我不會因為賣票多少而減少成本,不考慮花多少錢,我就要最美的東西。當然再給我那麼多錢,就更美了。
記者:花了這麼多錢,但我們看到的舞臺卻是非常簡單的,就是古典戲曲中的一桌兩椅。
白先勇:對,這就是我們追求的“極簡”的舞臺美學,崑曲本身就是抽象、寫意的,不是複雜的。那些搞個飛機上臺,牽個駱駝、牛什麼的都上臺了,那是人家外國的東西,反而攪戲,崑曲要看演員的表演。所以我們的舞臺整個選擇淡雅。
記者:在《牡丹亭》之前大家都是通過您的書來認識您,不識您的真面目,而最近卻是很多次接受採訪?
白先勇:我這個人以前從不上媒體,這次完全是為了崑曲拋頭露面。把我折騰的,總要有個領軍人物帶頭衝! 關鍵詞:愛情
“男歡女愛是人生最美的東西,我相信每個人心中都有愛情神話。”
記者:《牡丹亭》是湯顯祖四百年前寫的男歡女愛的故事,但後來演出時很多版本都把其中男女耳鬢廝磨的這些情節給刪掉了,好像往往一這樣演就發假,就淫穢了。您的青春版《牡丹亭》卻毫不避諱,反而宣揚了這點,卻能做到讓觀眾覺得很美,為什麼?
白先勇:湯顯祖是寫情的高手,他的東西怎麼能改?我們整齣戲都是圍繞“情”做的,沒有這些怎麼行?我覺得男歡女愛是很嚴肅的事情,是人生最美的東西,我一點也不覺得淫邪,你要是怕愛情,反而就假了。現在《牡丹亭》的柳夢梅和杜麗娘兩人一靠近,臺下就鼓掌,喜歡把他們倆捏在一起。
記者:那您作為這個歲數的人,怎麼看待劇中年輕人的愛情?
白先勇:啊,你不要看錯老人,我年輕的時候也寫老年人的感情故事,現在老了就寫年輕人的愛情。我很好玩,就算返老還童,依然做青春夢吧!
記者:那您成長的家庭環境,為什麼沒有對從政從商感興趣,偏偏搞藝術?
白先勇:(雙手拍著胸脯)那我就是我吧!
記者:那崑曲這樣比較陰柔、委婉的劇種代表您的個性麼?
白先勇:對,追求惟美、浪漫,藝術氣質是我的個性。
記者:那您經歷過這樣死去活來的愛情麼?
白先勇:我想每個人心中都有浪漫,嚮往死去活來的愛情,都有很投入的愛情願望。《牡丹亭》就是勾起人們心中的愛情神話!
晨報記者 和璐璐/文
晨報記者 鄒 紅/攝
採訪後記
白先勇之後還有誰
10月23日晚上10點多大戲《牡丹亭》落幕,白先勇和主創人員上臺謝幕再謝幕,滿滿一劇院的觀眾長時間鼓掌再鼓掌,熱烈的場面讓人動容。當白先勇説“北京有一流的觀眾,我們很快再來”這句話時,劇場裏更是群情激奮。
這一幕,發生在《牡丹亭》問世400年後的今天,發生在戲曲危機依然存在的當下,大大出乎許多人的意料。
在《牡丹亭》裏,杜麗娘為情而逝,又因愛還魂;在現實中,60多歲的白先勇也因為他的愛、他的執著讓這出沉寂了多年的崑曲“復活”了。
在接受我們採訪時,白先勇説,為了崑曲,他把寫小説的“正業”停下了,以前很少接受媒體採訪的他開始“拋頭露面”做推廣,從不張嘴向別人要錢的他“托缽化緣”拉贊助。在製作過程中,他集中了臺灣、香港和內地各領域裏最優秀的人才,把幾十年來能動用的關係幾乎都動用了,欠了許多人情債。
對崑曲這份執著的愛,讓他幾乎什麼都舍得去做。
白先勇在我們面前説起這些時,沒有抱怨,沒有讓人感到一絲沉重,相反,他始終是樂呵呵、喜滋滋的,説起青春版《牡丹亭》的惟美、浪漫簡直就是眉飛色舞。他的沉醉,他的可愛,讓你覺得在“為伊消得人憔悴”的過程中,他也是極為享受的。
“這可是世界遺産呀,你們的宣傳太重要了,我希望在我之外能有更多的人來做崑曲。”採訪結束前白先勇一再對我們説著這句話。
在白先勇之後,會有多少人“志”在崑曲呢?我有些困惑:在這個文化消費多元的時代裏,在戲曲前景依然不妙的現在,在商業利益為重的今天,有多少人會像他這樣花兩年時間、耗費那麼多的心血做一台崑曲?又有誰敢保證做出的東西能像他這樣贏得人氣和口碑呢?——他是白先勇,著名的小説家,在臺灣、香港、內地以及海外都有著廣泛的知名度,他本人有著極為深厚的古典文學修養和獨特的審美情趣,有著對崑曲濃烈的愛和什麼都舍得下的投入,他理解年輕人的愛情,懂得現代人的欣賞口味,一部戲裏既讓你看到浪漫、惟美還能體味到始終存在的幽默,他按照國外商業演出的運作模式推廣節目,甚至他本人特殊的出身也是一種無形的號召力……總之,他能調動不論是創作上的、財力上的還是宣傳上的諸多積極因素。這一切,似乎都是青春版《牡丹亭》成功不可複製的前提……
再看看這兩天國內專家由《牡丹亭》引起的評論,似乎也讓他的殷殷期望受挫——“崑曲唱詞的典雅綺麗從某種程度上成為了崑曲日漸式微的原因之一”、“一部《牡丹亭》不會帶來崑曲的復興”、“有人把崑曲稱為‘隔世之音’,説明它已經不屬於這個時代了”。
討論崑曲發展的話題似乎很沉重。不論它的前景如何,對於觀眾來説,有這麼美的戲,去看看,去享受,對自身、對創作人員來説就是最好、最真實的。張瑞玲
白先勇 感慨
北京有一流的觀眾
《牡丹亭》演出的三天中,北京觀眾的反應讓白先勇有點意外,但更多的是感動。在10月23日下午接受我們採訪時,白先勇説:“之前我一直覺得北京的觀眾很難纏,他們什麼戲都看過,要比的!要不怎麼有‘晉京’一説?觀眾看《牡丹亭》這麼熱烈是我之前沒想到的,我曾説過,內地有最好的演員,臺灣有一流的觀眾,現在我要改一改這句話,北京也有一流的觀眾。”晨報記者和璐璐
白先勇 簡介
白先勇,1937年出生,當代作家,廣西桂林人。國民黨高級將領白崇禧之子。在讀小學和中學時深受中國古典小説和“五四”新文學作品的浸染。童年在重慶生活,後隨父母遷居南京、香港、臺灣。現旅居美國。白先勇吸收了西洋現代文學的寫作技巧,融合到中國傳統的表現方式之中,描寫新舊交替時代人物的故事和生活,富於歷史興衰和人世滄桑感。主要著作有:《遊園驚夢》、《玉卿嫂》、《謫仙記》等。
(責任編輯:月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