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著名臺灣作家白先勇6月18日15點作客新浪嘉賓聊天室。與各位網友暢談與各位網友暢談崑曲之美及新書《姹紫嫣紅牡丹亭》,以下是聊天實錄(上)。
主持人 : 各位網友大家下午好,歡迎光臨新浪嘉賓聊天室。
今天我們非常榮幸地請到了著名作家,也可以説是著名的崑曲推廣人——白先勇先生,歡迎。
很多網友在聊天室裏等待您,先和我們的網友打聲招呼。
白先勇 : 各位網友大家好。
主持人 : 白先生,在你來之前,我們挂了預告頁,有很多網友留言,給您念一下。
網友:我是在三毛的書中知道您的,我不知道該問您什麼問題,因為將要在新浪網的嘉賓聊天室看到您非常激動,您好,我非常折服於您的才智。
白先勇 : 我和三毛有一段淵源,她的第一篇小説就登在我辦的雜誌《現代文學》上,那時候她16歲,有自閉症,不願意上學,就去學畫。她的老師就是我的學生,跟我説,“我有一個學生,畫畫沒有什麼才,但是寫字非常有才。”向我推薦以後,我一看,這個小女孩的文字非常有才華,於是在我的雜誌上發表了文章。
網友:我已經看了青春版《牡丹亭》在蘇州的首演,看了演出以後才真切的體會到您説的“美的享受”,非常感謝。
白先勇 : 這點是我最喜歡聽到的,我們的青春版《牡丹亭》就是一個字——美。崑曲是最美的一種傳統表演藝術,也是我們文化中美的精髓,我們所體現出來的崑曲的美,本來我找的兩個人物的形象就很美,這次我們無論在服裝、舞臺上等各方面所追求的那種雅,都是在恢復了崑曲的美學,這是我們的宗旨。
主持人 : 在蘇州演出以後,很多大陸的觀眾看到了演出,很多人在此之前對崑曲並不是特別了解,或者了解不多,您了解的崑曲的現狀是什麼樣的?
白先勇 : 你提的這點很有意思。我們這次青春版《牡丹亭》首演是在臺北,第二站是在香港,第三站也是中國大陸的首演是在蘇州。三個地方的反應很有意思。在臺北,我們經過了將近20年推廣崑曲,到各大學、中學都演講、推廣,所以臺灣有相當大一群年輕的崑曲愛好者,這次我們在臺灣演出,可以説是空前轟動的演出,幾乎一半的觀眾都是30歲以下,可以説是盛況空前。本來我們在臺灣就有推廣,這次的結果也是我們心中期望到的。
到了香港,我心裏就沒準了,不曉得香港的聽眾對崑曲是什麼樣的反應,沒想到在香港是一樣的轟動,一樣的年輕人反應都覺得不得了,我覺得我們的青春版肯定是有一定的吸引年輕人、感動年輕人的地方。
到了大陸,在蘇州的演出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有2000個座位,擁進去2500人,連走道上都擠滿了,演完以後,上來要拍照,很熱烈。我沒想到,這樣一個有500年曆史的演出勾動了年輕人內心的熱情。一方面,我當然非常感動、非常感謝,另外,也是覺得崑曲只要做得美、做得好,而且選的材料好,就能夠打動年輕人的心,我們的製作上既能保持古典,又能夠迎和21世紀年輕觀眾的審美觀,我想,崑曲大有可為。
主持人 : 以前在不同場合都演過《牡丹亭》,那麼,青春版有什麼具體方面做了改動?在迎合青年人的審美習慣方面有沒有具體的做法?
白先勇 : 有的。第一,我想最重要的是 保存住崑曲,崑曲有500年的歷史,曾經一度成為我們的國劇,從明朝萬曆年間到清朝,有大量的文人、音樂家、表演藝術家投入創作,它的表演方式和音樂等各方面已經達到了高度的精確、精美、精緻的風格,這種風格是幾百年傳下來,一定有它的道理。所以我們做青春版,第一定下來,名為青春版,但是我們的表演方式應該是正統、正派、正宗的,把傳統的、最精髓的表演方面留下來,但是要賦予它現代、青春的面貌。這種精神,怎麼做?很難,説起來很容易,其實是很難的。比如我們的服裝,大家一片讚美,説美得不得了,其實我們是完全按照傳統做的,但是我們在色調的搭配上、刺繡的設計上非常講究,一個字:“雅”,美大家都喜歡,和年紀無關,我們在這種方式下做得最美。
其次,舞臺。現在的舞臺都是西方式的舞臺,而且21世紀觀眾的審美觀一定有他能接受的方式,我們用的舞臺是現代的舞臺,但是我們用的顏色是中性的灰色,不去干擾它。我們的舞臺很簡單的,因為崑曲的美學主要是抽象、寫意、抒情、詩畫的,我們按照這個美學去設計我們的一切,所以我們的物體也是抽象的舞臺,也是寫意的,雖然我們有一個背幕的投影,但是上面的畫片都是非常寫意、淡雅的,不去干擾它。我們利用現代的舞臺把一個傳統的戲劇放在上面,讓它的生命煥發起來。
主持人 : 現在的聊天室有很多網友向白老師打招呼,很多網友問了您的作品的問題,我們先從崑曲談起,把關於作品的問題放在後面談,網友請不要著急。
很多網友對您做的推廣崑曲的工作表示敬意。
網友:白老師,我從小喜歡崑曲,謝謝您做的工作。
網友:我覺得崑曲不是戲,其實就是歌以咏志的詩。
白先勇 : 講得太好了,這個詩是存在於我們的心裏的。我們中華民族就是個詩的民族,我們的民族魂裏就有一首詩,在每個人的心裏都有詩歌的成份。這次《牡丹亭》引起這麼多人的共鳴,余秋雨先生也去看了,他説《牡丹亭》把每個人心中潛伏的那首詩都喚醒了。他講得很好,這是感動他的地方,每個人心中的詩被喚醒了以後,那種詩境的美,我們的詩、我們的書法、宋朝的瓷器,我們的蘇州園林,其實和崑曲一樣都是一個文化符號,它們是一個系列的。崑曲的意境就是詩的意境,我們的建築就是崑曲的線條的美。
網友:您從多大開始聽崑曲?
白先勇 : 這是因緣際會了,我9歲在上海看到了梅蘭芳和俞振飛演的崑曲,梅先生是剛剛勝利回來以後第一次演崑曲,和俞振飛一起,演了四天,從那以後我和崑曲就結下了不解之緣。直到我今天自己製作《牡丹亭》,沒想到這是一個偶然,我的書中也有這次演出的劇本,還有一些漂亮的劇照,叫《姹紫嫣紅牡丹亭》。還有一本書中收錄了我們在臺灣演出的節目單和一些漂亮的劇照。我想,這次可以説是我多年來,從小時候看了喜歡,後來我自己也寫了一篇小説,叫《遊園驚夢》,和崑曲也有關係。我又把它改成話劇,一連串的跟《牡丹亭》、跟《遊園驚夢》都是有緣的。
網友:我從您的小説中可以看到很多崑曲的片斷,是不是您從崑曲中得到了很多靈感?
白先勇 : 就像我剛剛説的,我的一篇小説《臺北人》中,主人公就是一個崑曲演員,後來改成戲劇,在臺灣很轟動的。後來到大陸,在上海演了18場,後來又到香港去演,前後演了很多場。
在話劇中要唱幾段崑曲的,也要唱幾段京劇,所以那個話劇是京、昆結合起來,也可以説,我是一直和崑曲結緣。
其次這次我不是第一次製作崑曲,是第三次,所以我寫了《牡丹亭上三生路——製作“青春版”的來龍去脈》,這次演出是完整的,每天3小時,連臺大戲。
主持人 : 剛才聽您介紹了您和崑曲的淵源,從9歲看《牡丹亭》,到現在排練青春版《牡丹亭》公演,其實《牡丹亭》無論從您的藝術還是文學的角度上都是一個符號,為什麼您這麼鍾情《牡丹亭》?
白先勇 : 首先是這個故事打動我的心,那種生生死死的愛情,像湯顯祖説的情熾、情真、情深,一個人的情達到那麼的高度,變成了一種神話、一種理想,每個人都有一種神話的愛情和理想,我想《牡丹亭》就把這個境界提高到這種地步。湯顯祖説,愛到死去還不夠,還要愛得活過來。所以我説,《牡丹亭》是一齣愛得死去活來的愛情悲喜劇。
第二是《牡丹亭》的辭藻,太美了,美得讓人有點傷感。像“遊園”、“驚夢”那些片斷,湯顯祖的才華、文學才華,實在是讓我折服。
主持人 : 所以説《牡丹亭》在您的心目中一直是個最美麗的符號。
白先勇 : 對,《牡丹亭》是上承《西廂》,下啟《紅樓》,在我們的文學河流中這麼長時間,《牡丹亭》確實是一個高峰。
主持人 : 這次青春版《牡丹亭》選擇了一些年輕演員,我們了解對這些演員您是精挑細選,從好裏面再挑好的,費了很大心思。那麼,您為什麼選擇年輕演員?因為您和老的崑曲演員關係很好,為什麼不選擇這些大師重演崑曲《牡丹亭》?這樣效果是不是會更好呢?
白先勇 : 我想有幾個理由,大師們的演出我都看過,我也非常佩服他們,像張繼青、華文漪、汪世瑜,我都看過,也很佩服他們。我看他們的演出是看他們的藝術,看他們的身段、聽他們的唱腔。但是我覺得湯顯祖的《牡丹亭》本身是歌頌青春、歌頌愛情、歌頌生命的作品,如果我選中了合乎他塑造的形象的兩個年輕演員,更能説服人。我為青春版《牡丹亭》定位有幾個宗旨,第一,我希望用年輕演員來吸引年輕觀眾,這是很重要的一個宗旨,我想這樣年輕人能認同,他們在臺上看到那麼美貌的演員,他們也會動心,也能認同。
第二,我也看到了崑曲傳承的危機,我覺得這些大師都已經60歲以上了,如果他們不快點把他們的功夫、絕活傳下來,崑曲有斷承的危險,已經是非常危機了。所以我想借這齣戲培養一些有才情的年輕人,這很重要,所以我選了俞玖林、沈英豐,我希望他們能接班,這兩位年輕演員是兩塊璞玉,一定要大師傅教他們。教崑曲一定要師傅手把手一句一句地教,所以我要他們磕頭拜師,恢復古禮。他們磕了頭,正式入了師門,這些老師傅才把他們的功夫傾囊相授,的確經過一年的培養,兩位年輕演員演出來的的確是汪派、張派。
主持人 : 但是很多網友認為這兩位演員在唱功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白先勇 : 的確,他們要達到汪老師、張老師的水準還要50年。但是他們的演出已經達到了相當的水準,他們在唱功上已經有了相當相當的成就。這次他們在臺灣、在香港、在中國大陸演出,其實觀眾群中有很多是行家,這些行家們對年輕人都有期望和呵護,希望他們能成才。這是他們第一步登臺亮相,希望他們能繼續下去,這樣我們的崑曲才有希望。所以大家拍手,熱烈得不得了,我認為他們拍手的意義有三層,第一,我們的戲的確美,他們為這齣戲拍手。第二,兩位青年演員出來了,他們拍手很厲害,為他們高興,出了這兩位人才。第三,老師傅也上臺,他們拍得更兇了,站起來了,拍手,他們是為兩位老師傅喝彩,得到了這兩位傳人,能把他們的工夫傳下去,這樣崑曲就有了繼承的希望。
我想觀眾的拍手不光是為了這齣戲,也是為了我們的演員,為了我們崑曲的前途。尤其在臺灣、香港,觀眾拍手很熱烈,觀眾中有很多行家的,他們看戲看多了,我想這次反響如此熱烈,是他們被感動了,被戲本身感動,被我們演出的意義感動。被這兩位年輕人感動,他們能夠唱九個小時的戲,有的戲他們唱的是獨角戲,像第一本的《尋夢》,30分鐘,沈鳳英唱下來了,完全是張老師的一套,第二本也是如此。我説這兩本戲等於是他們的考試,一個是考旦角,一個是生角,他們的考試都通過了,我也為他們高興。
網友:前不久余秋雨先生也出了一本關於崑曲的著作,您覺得您的《姹紫嫣紅牡丹亭》與其相比,最大的不同在哪?
白先勇 : 余先生的書我也看過,他本來就是研究戲劇的,是戲劇學院的院長,他寫了一本《中國戲劇史書》,那本書中也有一大段提到崑曲,他從史的觀念寫崑曲。但是我覺得他前面的序有一個很重要的意義,有一個觀點很重要,他説很多戲曲學者、大家,像王國維先生盛讚元曲,説我們的戲曲高峰止于元曲。像後代的學者也有人説京劇是中國戲曲的主流,兩個大學者都把中間崑曲的歷史遺漏掉了,好象覺得崑曲在中間,兩邊不到岸,我覺得余先生的書是為崑曲平反,這麼一個被中國人癡迷了200年的戲曲被忽略,是不公平的,我們需要研究,為什麼中國人癡迷了200年崑曲,和書法、詩歌一樣,這是需要保留的。
這次我的《姹紫嫣紅牡丹亭》是把整本的演出本放在裏面,我們編這個劇本花了很大工夫,想把《牡丹亭》的全貌呈現出來,又想去污存精,我們的原則是只刪不改,保存完整,而且把有關《牡丹亭》的史料也收集在裏面,還有這次很多的劇照,最主要的是希望把我們這次的演出本保存下來。其實過去明清時代,像沈夢龍的本子都是很重要的史料,我們希望我們的本子也傳下去,作為製作《牡丹亭》的參考。
這次演出本為什麼重要?我覺得,第一,開始的時候是文學本,案頭討論的時候,我們集合了一群專家來磨合了5個月,文學本成立了以後,又給兩位老師傅一折一折的試著演,他們覺得不對的,我們又改,所以這次很重要的是演出本,不是文學本,演出本是可以演的,我們把這個印出來,希望以後保存住,成為崑曲的重要資料。 (責任編輯:月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