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文化教育-漫步北京專題-漫步北京
漫步北京


 

第二十五章 花香水碧綠盎然
 
 
  來源:      日期:2004-03-05 13:39

 
  
  世界越來越關注人類生存的環境。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但要有一個安定團結的政治環境和一個穩定協調的經濟環境,而且還要有一個優良的生態環境。
  城市是伴隨人類社會和經濟發展而産生的特殊的環境結構,各種建築物、構築物和鋪裝地面,密集的人口和大量的能源、物質材料的消耗,以及人們的生産、生活活動,破壞了原先的自然植被,污染了空氣、土壤和水源,帶來了城市環境的嚴重惡化,甚至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殃及子孫,殆害後世。世界上許多國家提出了“城市與自然共存”的目標,使綠色植物群落成為城市的空間,讓人類與自然和諧發展。聯合國第43屆大會,把保護地球,保護環境列為主題。保護自然生態環境,已經跨出國界,成為關係人類生存、發展的共同利益。
  中國提出的“綠色奧運”無疑是最能震撼奧運官員視聽感官的口號。眾所週知,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在環境保護和生態平衡方面投入最多的國家。“綠色奧運”的提出讓北京吸引了所有關心環保人的眼球。
  在投向北京“綠色奧運”的目光中我們看到了信任,也分明看到了懷疑。這並不令我們感到奇怪。最有説服力的不是保證,而是行動。
  黨中央、國務院對北京的環境保護問題特別是改善大氣環境十分重視,曾多次做過重要指示。為了貫徹落實中央精神,北京市在環境保護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針對城市規模過大,人口過多的情況,在改善城市基礎設施,加大環境治理資金的投入,制定新的能源政策,特別是治理以煤煙型大氣污染和機動車尾氣污染等方面,屢出重拳,從總體上看,已經收到了顯著成效。
  解放前夕,北京開放遊覽的大公園只有7處,加上小綠地數處,公共綠地面積不過772公頃,各種樹木約8萬株,按當時市人口平均,每人只有公共綠地3.6平方米。解放後,隨著北京城市現代化建設的發展,開展了大規模的城市綠化和現代園林建設。經過近50年的不斷努力,基本形成了點(公園綠地)、線(行道樹、河岸樹、防護林帶)、面(機關、學校、工廠、醫院、居住區綠化)相結合,幾條綠化帶環繞市區,多條綠色走廊伸向四面八方,十幾片綠化隔離帶穿插市郊,喬、灌、草、花遍地,綠滿京城,絢麗多姿的現代化園林綠化風貌。除原有園林外,現代園林建設速度明顯加快。上個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結合治理城市環境,建成了四十多處新公園綠地,其中有8處是利用城市的坑洼積水地,31處是亂墳崗空荒地,4處是以名勝古跡為基礎建設的。80年代後,隨著改革開放和旅遊事業的發展,新公園綠地建設出現了高潮,除原已建成的新公園綠地不斷完善,充實內容,提高品質外,又先後建成三十多處新公園。北京動物園經歷四十多年的不斷建設,已發展成為規模較大、動物種類和數量眾多的動物園。北京植物園已經具備了國內外進行廣泛交流的能力,植物種類豐富,環境清新,景觀優美。現代公園注重植物造景,具有濃郁的自然氣息。在造園藝術上,突出了不同風格特色,有以亭為特色的陶然亭華夏名亭園,以竹取勝的紫竹院筠石苑,突出龍的主題的龍潭公園,以《紅樓夢》為藍本建成的大觀園,以雕塑為主要內容的石景山雕塑公園,還有集中現代大型遊樂設施的北京遊樂園和石景山遊樂園。在建設方法上,採取了“軍民共建”、“集資共建”、“民辦公助”等多種形式。由市、區、縣、街道、鄉鎮、企事業單位,多層次、多渠道進行建設,既有市、區建的,又有企業、機關單位和鄉村建的現代公園已達一百多處。綜合性公園、區域性公園、專類公園、城鎮公園、居住區公園大、中、小型相結合,遍佈全市,改善了城市環境,為城市居民就近休息鍛練提供了良好場所。除了陶然亭公園、紫竹院公園、龍潭湖公園、日壇公園、地壇公園、月壇公園、玉淵潭公園、青年湖公園、人定湖公園、團結湖公園、紅領巾公園、東單公園、官園、宣武公園、石景山遊樂園、水碓公園等新型公園外,進入新世紀以來,又新建了朝陽公園、元大都遺址公園、明城墻遺址公園、皇城根遺址公園、菖蒲河公園等一批公園及綠地,使全市每人平均公共綠地面積迅速增加。大規模大面積的造林綠化,栽種花卉,鋪植草坪,為首都披上了綠色的盛裝,城市“肺”功能明顯改善。
   道路是城市的血脈,也是綠化的重點。解放前北京的街道綠化比較簡單,行道樹稍為整齊一些的僅有南北池子、府右街以及東、西交民巷等處,約有樹木1.4萬株,長八十余公里。解放後全面綠化了街道。上個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根據“有路就有樹”的原則,配合城市道路、河道的建設,積極栽植了行道樹和河岸樹。80年代以後,城市道路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改建,出現了眾多的“三板四帶”式道路和規模宏大的立交橋,為街道綠化創造了較好的條件。街道綠化打破了“一條路,兩行樹”的單一形式,採取常綠樹、落葉樹、灌木、綠籬、草坪、宿根花卉相結合的栽植方法,建成了一大批多行多帶,有深度,有厚度,層次豐富,綠頻寬闊,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林蔭大道。街道綠化總長度達兩千多公里,建成了三十多座立交橋綠地和二百多處街頭綠地及景點,分散鑲嵌在街道交叉口和兩側,美化了市容,改善了街道環境。以橫貫東西的長安大道為例,兩側寬闊的綠帶內,青幽幽的松柏樹,綠茵茵的草坪,高高的白楊垂柳,密密的灌木綠籬,一眼望不到頭。每逢春意鬧京城的時候,中南海南墻外的玉蘭迎風怒放,香氣撲鼻,惹得過往行人駐足觀賞。復興門外大街兩側松柏常青,草地如毯,月季、美人蕉、夾竹桃等花卉爭奇鬥艷。再如在京密引水渠兩岸,綠樹排行成蔭,垂柳倒影入水,風光秀麗,景色宜人,別有一番詩情畫意。如今的路網,成了綠網、花網,將現代化的首都打扮得百媚千嬌。
   綱舉目張。隨著道路的綠化,居住區綠化也有了很大發展。重點建築的綠化建設從1950年開始,先後完成了政治性、紀念性建築以及大型展覽館、博物館、圖書館、體育場館、使館、賓館等公共建築的綠化工程。特別是人民英雄紀念碑、人民大會堂、天安門廣場、毛主席紀念堂、一百多個駐華使館以及1990年三十幾座亞運會體育場館的綠化,工程規模大,設計水準高,樹種豐富,苗木規格要求嚴格,施工品質上乘,達到了立地成景,莊嚴壯的綠化效果。
  機關、企事業單位庭院和居住區普遍綠化。從1955年開始,即把組織機關、工廠、學校、醫院、居住區庭院和部隊營區綠化作為實現城市普遍綠化的重要的一環,每年都要發動群眾自己動手綠化工作、生活、學習環境。1980年以後,進一步提出以建設花園式單位和實現整個地區的花園化為目標,提高普遍綠化水準。新建的機關、企事業單位和居住區,統一規劃,統一綠化建設,大量原有單位和居住區也進行了改造和提高。經過四十多年的建設,城近郊區近萬個單位和居住區,綠化面積達到七千八百多公頃,全市共有花園式單位和垂直綠化單位兩千兩百多個。如今走進這些單位,滿眼花紅草綠,到處樹茂鳥鳴。座座假山泉水涌冒,處處雕塑增添情趣,沒有了昔日的飛塵,告別了單一的色調。人們的工作、學習、旅居、休閒環境正在向花園式標準邁進,生活品質顯著提高。首都鋼鐵公司、空軍機關大院、航太工業部第一研究院、清華大學、紫竹院小學、市第五幼兒園、中日友好醫院、香山飯店等單位的綠化就最有説服力。
  北京有大量零散的平房四合院,較為集中的有近百個平房小區,綠化面積已達到四百多公頃。倍受老外喜愛的西城“衚同遊”的什剎海一帶,繁花似錦,水靜如鏡,淺灰色的民居掩映在綠柳蔭中,恍似畫圖一般。新建的數百處居住小區,已綠化的面積佔應綠化面積的90%左右,如和平裏、光明樓、雙榆樹、新興裏、呼家樓、西便門、團結湖、勁松、方莊、薊門裏等都已初步達到了花園式小區標準。
   為了保證城市綠化所需的苗木,苗圃建設也有很大發展,苗木生産能力不斷提高。從1953年開始至1960年,年年開闢新苗圃,擴大育苗面積。1985年以後,根據國家、集體、個人--齊上的方針,依靠多種力量發展苗木生産,城市綠化苗木、花卉的生産能力大大增加,保證了各項城市綠化的需要。目前全市有苗圃面積200多公頃,全年出圃苗木達百萬株。
   綠化必須從大處著眼,整體動作。根據大環境建設發展戰略,1986年開始起步,按照行政管區實行分地段負責實施的辦法,以較快的速度,逐年開展,到2000年前已基本完成二環、三環、四環和市區外緣四個層次的環形綠化帶;在規劃市區內建成了14片大面積的綠化隔離帶;建成了5條通向外埠的幹線公路綠色走廊,綠化總面積達到四千多公頃。為實現分散集團式的規劃佈局,擴大城市綠地面積,增強城市防護功能,健全城市整體生態環境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由於在城市綠化中廣泛鋪栽草坪,發展花卉,推廣垂直綠化,增加城市的綠量,提高城市綠化覆蓋率,到1999年末,草坪面積達到四千兩百多萬平方米,宿根花卉一千多萬株,攀緣植物八百多萬株,立交橋實現了垂直綠化。花卉已從公園普及到機關、企事業單位和居民家庭,養花擺花蔚然在風。從1984年開始幹道和天安門廣場年年大量擺花,花壇佈置造型新,寓意深,年年創新。首都的節日萬紫千紅,顯示了社會安定,經濟繁榮,團結祥和的氣氛。
  環保是個大課題。北京市域總面積16808平方公里,其中山區面積10418平方公里,佔總面積的62%,平原面積6390平方公里,佔總面積的38%。規劃市區面積1040平方公里。北京地區有高山、峽谷、懸崖、溶洞、亞高山草甸、天然次生林等資源。高峰有靈山、海坨山、霧靈山、百花山、雲蒙山。山地與平原高差懸殊,界線分明。由山區向平原過渡的前山狹長地帶,地貌類型多樣,風景資源豐富,文物古跡眾多。北京市域有大中小型水庫八十多座,河流百餘條,其中主要河流有永定河、潮白河、薊運河、北運河、大清河五大水系,還有眾多的清泉池水,形成山水之利。北京西北面和北面有重巒疊翠、群山屏障,形成山前暖區,為林果生産創造了有利條件。為了解決北京地區森林覆蓋率偏低,水土流失嚴重;規劃市區發展迅速,規劃隔離地區不斷被“蠶食”;城市公園綠地數量不足,分佈不勻;防護綠地少,而且建設速度慢;城市生態環境失調,環境品質下降等諸多問題,北京開展了全民義務植樹運動,規模之大、人數之眾、面積之廣、效率之高,可稱奇跡。解放前夕,山區僅有林地200平方公里,林木覆蓋率只有1.3%,其他基本上是荒山禿嶺。解放後經過群眾性的封山育林,大力播種油松、核桃、板栗、柿子、山杏等樹種,使山山披綠,處處有林。每年春季喧囂肆虐的沙塵暴得到了有力的遏制,陽光明媚的好日子越來越多。
  環境保護與經濟建設相結合是北京在城市發展中的一條重要經驗,觀光農業的出現就是典型的例子。觀光農業為市民到郊區旅遊提供了去處和場所,汽車進入家庭又拉近了市民與觀光農業的距離。來自全國的農業專家們認為,北京已經具備了明顯的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特徵,觀光農業符合未來生態旅遊業的發展,也是北京未來發展現代化都市型農業的方向。
   有關專家説,目前北京的都市農業水準在全國處於領先地位,農業概念已變成觀光、休閒、受教育等,許多設施農業也已發展到了市內,像錦繡大地、蟹島、碧溪、小湯山等。人們在城市的範圍內就可體驗現代觀光農業,享受大自然的生活。北京農學院“都市農業”課題組對北京郊區觀光農業現狀進行了調研,結果是現在北京郊區越來越依附城市,首先要滿足城市的發展,由於人們越來越重視生態環境,市民最關心的就是如何使北京郊區變成生態園和花園。因此,觀光農業在消費市場上極具潛力,其地位也日趨重要。再加上充分利用北京郊區眾多的名勝古跡和遍及各區縣風景旅遊區,將會帶動北京觀光農業的大發展。
  北京郊區的觀光農業按資源可分為如下類型:
  觀光農園。在城市郊區或風景區開闢特色果園、菜園、花圃等,讓客人入園摘果、拔菜、賞花,享受田園樂趣,這是觀光農業最普遍的—種形式。如大興的西瓜節、懷柔蘋果節等。
   農業公園。按公園經營的思路,把農業生産場所、農産品消費場所和休閒旅遊場所結合起來,包括服務區、景觀區、養殖區、水果區、花卉區及活動區等。如豐台區南宮村的地熱博物館將地熱蔬菜種植、熱帶魚養殖、土特産品嘗及地熱公園等有效地結合在一起,形成一條極具特色的觀光農業遊覽線路。
   教育農園。利用農園中所栽種的作物等進行農業科技、生態、示範,向遊客傳授農業知識;提供可夜宿的休憩場所,讓遊客充分享受民族風情和地方習俗。如門頭溝區的爨底下村明清古村落旅遊區。
   生態農業園。通過農村生態結構調整與功能結合、農村生態文化建設及生態産業發展,形成獨特的生産和生態旅遊資源的農村地域。如順義的安利隆生態觀光農業村。
  實現“綠色奧運”,觀光農業值得提倡。
  
  綠化北京,功在當代,利在韆鞦。1993年10月6日,國務院在批復1991-2010年《北京城市總體規劃》中要求:切實保護和改善首都地區的生態環境。要建設完善的城市綠化系統,嚴格保護並儘快實施規劃市區組團間的化隔離地區,保證城市地區足夠的綠色空間。要進一步加強首都地區的水源保護和水土保持,特別是官廳、密雲兩水庫上游及其他重要地區環境的綜合治理。將北京建成生態環境達到世界第一流水準的現代化國際城市。
   北京市綠化規劃的總目標是經過20年的努力,把首都建成世界一流的花園城市。綠化規劃從地形特點上分為山區和平原兩大部分,從規劃地域上分為遠郊區和市區兩大塊。
   山區的宜林地,在本世紀末要完成綠化,在普遍綠化造林的基礎上,著重抓好“三個重點工程”和“三個基礎建設”。‘‘三個重點工程”是:密雲水庫、懷柔水庫上游水源保護林工程,涉及密雲、懷柔、延慶、昌平四縣區,治理總面積41.6萬公頃;前山臉地區綠化工程,西起房山張坊,東至平谷金海湖,共涉及11個區縣、51個鄉鎮,全長230公里,總面積5.8萬公頃;經濟溝治理開發工程,按小流域規劃,治理開發193條溝,以發展經濟林為主,兼營防護林、用材林、薪炭林。“三個基地建設’’是:山前暖區新建2萬公頃以果樹為主的經濟林基地,使沿山地帶形成一條春花秋實,既有經濟效益,又有觀賞價值的果樹帶;在淺山區新建3.5萬公頃以刺槐為主的薪炭林基地;在深山區海拔800米以上地區新建3.3萬公頃以刺槐為主的薪炭林基地;在深山區新建1.3萬公頃落葉松基地。
  與此同時,大力加強自然保護區的建設。規劃在完善和提高松山國家自然保護區和百市級自然保護區的基礎上,再增加靈山、雲蒙山和霧靈山三個自然保護區,以有效地保護生物資源及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態環境,並緩解北京地區的水土流失。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物質生活水準的提高以及改革開放的需要,結合北京地區擁有的文物古跡和自然、人文景觀,根據各景點所處的行政區(縣)界、地理位置和各自的景觀特色,規劃了十渡;上方山一週口店;潭柘寺—戒臺寺;龍門澗;小西山;八達嶺一十三陵;龍慶峽—康西草原;慕田峪;黑龍潭一京都第一瀑;司馬臺一古北口;金海湖;潮白河沿岸和半壁店一團河行宮等13個風景名勝區。
   平原地區綠化規劃的要點是:在規劃市區與遠郊區的結合部公路一、二環之間,建成環繞市區的綠色生態環,在這一環內的綠化、農田、河湖等綠色空間用地要求達到70%以上,成為向市區供應鮮空氣的重要場所,還可為首都市場提供一定數量的副食品;搞好康莊、南口、大沙河、潮白河、永定河五大風沙危害區的治理,要大種其樹,有效地防止風沙侵襲,減少風沙危害;積極開闢蟒山、李遂等十多處森林公園;加強對17條主要放射公路和3條環狀公路、8條主要鐵路和永定河、潮白河、薊運河、北運河、大清河五大水系的若干條河流兩旁的綠化建設;提高農田林網的結構和品質,形成田成方、路成網、林成行的完整的農田林網系統,有效地改善農業生態環境,提高農作物産量;不斷提高城鎮和村莊綠化美化水準,本著“先見林、後見城”的精神,抓好縣城和衛星城的綠化,規劃新建公園十多處,在全市約300個鄉、鎮和4000個村莊中,本著“先見林、後見村”的要求,重點抓好“兩環”(環鎮林、環村林)、“兩美”(街道美、景點美)、“一個院”(綠化美化經濟院)的建設。
   規劃市區的綠化主要有市區外緣的森林環帶、中心地區與邊緣集團之間的公園環帶、城市中心區的綠化系統和帶狀綠化網路四大部分組成:
   規劃市區外緣建設森林環帶,主要是結合清河、溫榆河、涼水河、永定河等兩岸規劃河道綠化帶以及砂坑、水庫、河灣規劃了清羊湖、洼裏、清河營、沙子營、八里橋、大葆臺等若干個森林公園、郊野公園和果園、林地,由寬闊的幹道、河道、鐵路綠化帶串連,形成“藤上結瓜”的市區外緣的森林防護環帶,以保護農田,改善城鄉生態環境,辟建市郊遊覽場所。
   城市中心地區10個邊緣集團之間的城鄉結合部,規劃建成公園綠化環帶。在公園環帶內要建設好安家樓、太平莊、左安門、南苑北、菜戶營、小瓦窯、六郎莊、清河南等9片隔離地區,結合窯坑、洼地和自然地形,發展和辟建北郊、姜莊湖、南湖渠、三山公園等若干個近郊公園綠地,保留近郊各鄉大片果園,提高和發展苗圃、花圃和藥圃。上述各項綠化用地共同構成公園環帶,以維護“分散集團式”城市佈局,有效地防止市區建設無限制蔓延以及農村建設向城市伸展,為城鄉人民創造更多的遊憩、娛樂場所。
   要提高完善城市中心區的綠化系統,即結合文物古跡辟建小型公園綠地,保護和發揚古都風貌,適當擴大天安門廣場及其周圍的人民大會堂、革命歷史博物館、人民英雄紀念碑、中山公園等處的綠地面積,共同構成文明古都的中心區和現代北京的花園廣場。充分利用得天獨厚的西海、後海、前海、北海、中海、南海的水面和綠化,與周圍的恭王府花園、樂家花園、鐘鼓樓等綠化,形成湖泊、古建、四合院相互輝映、環境優美的古都風貌遊覽區。舊城南部的龍潭、天壇、先農壇、陶然亭和大觀園,從東到西排列有致,由南護城河的濱河綠帶連接,形成一組以文物古跡為主的公園帶。舊城北邊的國子監、孔廟、雍和宮和柏林寺,結合文物保護,把其控制範圍規劃為綠地,形成寺廟古跡為主的特種綠地;結合可園、蓮園等明清宅園和城區危舊房的改造,開闢為“袖珍式”,或“盆景式”的公園綠地。
  居住區、機關、廠礦、醫院等單位內的綠化用地,是城市綠地系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為此必須按照《北京市城市綠化條例》規定的指標進行建設。
   規劃帶狀綠化網路,安排了小月河、左安門、六郎莊等楔形綠地。同時,按照市有關法規劃定寬度不等的河道、幹道和鐵路綠化隔離帶,以及工業區與居住區之間的防護綠帶,相互有機結合,構成綠色防護網路。
   北京的綠化規劃實現後,全市林木面積達到66.7萬公頃,林木覆蓋率達到40%;規劃市區公共綠地面積發展到6474公頃,每個城市居民佔有公共綠地面積10平方米,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40%。到那時,首都的廣闊山場將是青山長在,綠色常留;13個風景名勝區和5個自然保護區,象顆顆明珠鑲嵌在綠海之中;沿山地帶春天鮮花飄香,金秋碩果纍纍,一派豐收景象;公路、鐵路、河流兩側綠色長廊和農田林網、“四旁”綠化以及公路一、二環之間的生態環和市區的防護環、公園環,把山區和平原,城市和鄉村有機地聯繫在一起,加上衛星城鎮和市區內的公園綠地,形成以林木為主體,點、線、面、帶、網、片相結合,清潔優美、生態健全的綠化系統。
   如今,這個規劃在有條不紊的實現著。“綠色奧運”的承辦理念和莊嚴承諾使得實現規劃的壓力增加了,動力更足了,建設提速了。最近奧運森林公園及中心區的設計就充分體現了這一點。
  奧運森林公園及中心區是北京奧運公園的重要組成部分,位於城市中軸線的北端。其景觀設計範圍包括森林公園及北側清河沿岸用地約700公頃,中軸線兩側開放空間約160公頃。根據要求,森林公園將建設成為一個綠色生態地帶,成為北京市區與週邊邊緣集團之間綠色屏障的一部分,不但滿足奧運會要求,也能適於奧運會賽後的運營管理。最近,奧運森林公園及中心區景觀設計方案公開徵求市民意見,評審結果出臺後,3個方案從7個參選方案中脫穎而出,被選為優秀方案。
   優秀方案的設計各有特色。有的方案將金木水火土的傳統五行思想融入設計,提出用一條巨大的龍形水系自北向南貫穿整個森林公園及中心區,將整個奧運森林公園分成左右兩部分,西部重山水,東部重林藝。龍形水系的尾部自然地勾勒出城市中軸線的延伸。在設計者的思路中,森林公園就代表了“木”,它代表了生長和未來,代表綠色,代表希望;“金”則指的是金碧輝煌的文化廣場,它標誌著成功;奧運中心區的新聞廣場代表著“水”,代表了運動;體育廣場代表“火”,代表動力和熱情;中心標誌性的奧林匹克廣場則代表了“上”,它位於古土城遺址附近,代表了土城的歷史。同時,金木水火土五種顏色各代表了一個大洲,融入了奧林匹克精神讓世界大團結的美好祝願。
   設計沿用了北京市棋盤式網格的佈局原則,這套網格起自湖畔,止于森林公園廣場,將城市的格局有序延伸,直至融入自然之中。
   設計中引用了“天圓地方”的概念。在公園軸線最靠近城市的端點矗立著一座40米高的不銹鋼與鋁合金的方形拱門,它跨越于中軸線與老城墻相界的圓形池上,水中的倒影與方拱本身形成一個閉合的正方形,象徵著大地;而在軸線最北端森林公園廣場的入口處,也有一座99米高的半圓拱,淩越于方形基座之上,據稱,它的靈感源於中國傳統建築常用的“月亮門”。按照設計者的理解,“田”就是中國的土地,養育著世界上最多的人口,承載著中國人最深的情感。
  這些方案共同的特點是體現了對土地、對自然的充分尊重,最低限度地改變自然地形,用最少的工程量,將科技、人文、綠色等奧運理念融人到自然原生態中。有的方案還設計了較大的濕地系統,可以對奧運公園水系所用的中水資源進行再處理,更具有生態環保的特點。
   無論最終採用什麼方案,我們都有理由相信,北京的山會更青,水會更綠,陽光會更加明媚,城市會更加美好。待到2008年笑迎八方來客的時候,北京一定會放射出無窮的魅力。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