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文化教育-漫步北京專題-漫步北京
漫步北京


 

第二十一章博物館藏閱春秋
 
 
  來源:      日期:2004-02-20 17:09

    一塊不起眼的石頭記錄了怎樣漫長而坎坷的人類歷史?一把土跡班駁的陶壺記錄了怎樣的文化遷徙?數不清的文物當中隱藏著多少古老的資訊?豐富的展覽中又將揭露出多少人間秘密?博物館 —— 一個文化集中展示的窗口,最能代表一個城市的文明程度。

  北京是全國博物館最集中的地方,大約有100多家分佈在全市,內容涉及廣泛,形式多種多樣,充分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遠流長,顯示出古都北京文化中心的重要地位。

  眾多的博物館群星璀璨,不但有國家博物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北京自然博物館、北京藝術博物館、北京文博交流館、國際友誼博物館、北京民俗博物館、保利藝術博物館、首都博物館、中華世紀壇藝術館、金臺藝術館以及門頭溝、密雲、昌平、通州等各區、縣博物館等一大批綜合性博物館,而且還有北京天文館、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炎黃藝術館、北京航空博物館、北大考古與藝術博物館、北京古代錢幣博物館、中國第四紀冰川遺跡博物館、中國印刷博物館、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畫研究院展覽館、中國錢幣博物館、中國醫史博物館、中國現代文學館、十三陵水庫展覽館、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藥博物館、北京戲曲博物館、中國電信博物館、北京中國紫檀博物館、中國地質博物館 、觀復古典藝術博物館、中國蜜蜂博物館、北京麇鹿苑博物館、坦克博物館 、北京工藝美術博物館、北京服裝學院服飾博物館、北京金泉錢幣博物館、北京自來水博物館、北京王府井古人類文化博物館、中國警察博物館等專業主題博物館。利用文化古跡開辦的博物館有中國長城博物館、大鐘寺古鐘博物館、北京大葆臺西漢墓博物館、北京古觀象臺、北京遼金城垣博物館、北京古代建築博物館、雲居寺石經陳列館、上宅文化陳列館、週口店遺址博物館、北京紅樓文化藝術博物館、正陽門、東南城角樓、團城演武廳、鐘鼓樓、圓明園展覽館、古陶文明博物館、明十三陵博物館等,民族宗教性的博物館也不少,有北京中華民族博物館、雍和宮藏傳佛教藝術館、白塔寺、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博物館、山戎文化陳列館、慈悲庵等。革命遺址博物館在博物館的行列中顯得特別引人注目,象焦莊戶地道戰遺址紀念館、盧溝橋史料陳列館、平西人民抗日鬥爭紀念館、平北抗日戰爭烈士紀念館、冀熱察挺進軍司令部舊址陳列館、北京長辛店二七紀念館等。以紀念曾在北京居住和生活的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人物的博物館獨具特色,更加襯托出古都的文化風采,這類博物館有郭沫若紀念館、徐悲鴻紀念館、梅蘭芳紀念館、李大釗烈士陵園、郭守敬紀念館、文天祥祠、茅盾故居、吳運鐸紀念館、曹雪芹紀念館、老舍紀念館、雷鋒資料展覽館、詹天佑紀念館等。

  做為全國的文化中心,北京的博物館資源確實雄厚。

  北京最早的展覽建築,是1905年清政府工商部在前門外廊房頭條設立的京師勸工陳列所(後移至前門箭樓)。此後的四十餘年中,又相繼開設過十余所博物館、陳列所,其中規模最大的就是1925年利用明、清故宮建起的故宮博物院,建築面積15萬平方米,有各類藏品一百多萬件。其他還有中國古物陳列所、中國地質博物館、北京衛生陳列所、京兆通俗教育館、北京歷史博物館、國立北平研究院博物館、古代天文博物館、頤和園陳列館、北京國劇陳列館以及一批高等院校博物館和陳列室。這些博物館和展覽館建築,除故宮博物院外,規模都不大,且多是利用古建、舊房設立的。

  北京解放後,博物館、展覽館建設發展很快。興建的第一座展覽館,是位於西直門外的北京展覽館(原稱蘇聯展覽館),典型的俄羅斯建築風格,塔頂上的紅星曾吸引過無數人的目光,至今仍然是北京重要的展覽場地。在上個世紀50年代北京十大工程建設中,就包括了中國歷史、革命博物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民族文化宮和農業展覽館四座大型博物館、展覽館。此外,還建成了首都博物館、魯迅博物館、北京天文館、自然博物館、中國美術館、定陵博物館、大鐘寺古鐘博物館、毛主席紀念堂、宋慶齡故居、中國地質博物館、中國科學技術館和北京航空館等。中國1800多個博物館中,北京幾乎佔據了十分之一。這些具有無窮魅力的博物館,以不同的文化、地域和時空交互進入人類的視野,對那些歷史遙遠的背影和側面以及還需要在燈下打量的細節,進行著放大和解剖,供人們反覆揣摩和品味。讓人們了解到歷史原來並不僅僅記錄在文字裏,大千世界原來竟如此精彩。

  北京的博物館館藏文物濃縮了上至恐龍時代,下到當今時代的文化精華,內容涉及各個方面:從錢幣到戲劇,從古墓到民宅,從印刷業到古礦冶煉……細緻入微地勾畫了中華民族文化精神的沿革變遷,將歷史學家對人類歷史的深刻理解和感悟融入其中,使現今的人們有機會與祖先的智慧對話。

  北京的博物館既有無處不在的文化氣質和深沉細緻的歷史回味,又具新的視角、新的觀念、新的思維和新的資訊。不斷的創新與發展使博物館正在跳出傳統枯燥講解的俗套,採用古老而又現代、凝固而又流動的方法、融歷史、人文、思辨、知識、觀賞于一體,極具文化氣韻,組合成一部生動的中國文化通史。在面對外來文化的衝擊,中國更加需要固守民族優秀品質的今天,知識性、趣味性和可視性很強的博物館,對於重塑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特別是引導全民打開一本“活的文化史”,樹立真正的民族自豪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北京的博物館、展覽館在建築的造型處理上頗具特色,建築風格多樣化,在設備現代化方面已達到一定水準。

  在主題博物館中坐落在北京動物園對面的北京天文館,是1954年中央文委決定撥款200萬元籌建的。1957年9月29日,北京天文館舉行了隆重的開館典禮,從此,中國誕生了第一座大型天文館,中國天文館事業也由此開始。44年裏,生動的節目成為千萬人認識宇宙的第一課。這是一座集研究、科普為一體的天文展覽館,主要建築有天象廳、天文館、天文臺、氣象臺、陳列室、報告廳、辦公樓等,建築面積7000平方米。天象廳是天文館的主體部分,為一個直徑25米的圓頂大廳,內置複雜精巧的光學儀器——天象儀。這是一架用一百多只幻燈放影組合而成的放映機,可以將各種天文現象放映在大廳上部的內圓頂半球形銀幕上,表演出完美逼真的“人造星空”。圓頂大廳內設有548個座位,天幕與墻面交接處,安裝了一圈以鉛鐵製成的天際線,以北京城內一些比較突出的建築物如天安門、北海白塔等的剪影組織而成。大廳的平頂上飾以與天文有關、以我國人民所喜愛的神話與民間傳説為題材的圖畫,如牛郎織女、嫦娥奔月和后羿射日等。在室外及庭院內,還佈置了一些有關天文的雕塑。天文館外墻墻面全部採用新假石,顏色接近天然花崗石,加上全部以銅皮飾面的大圓頂,使這座建築物顯得更為壯麗。進入新世紀,北京天文館新館投資2億元進行了擴建,設備更加先進,功能更加完備,不但成為普及天文知識的重要陣地,而且其漂亮的建築成為新北京的又一處標誌性建築。

  現代綜合性博物館中的中國科學技術館位於北三環路與中軸路交匯處安華立交橋的西北側,是我國建造的第一座大型國家級科技館。建築包括業務樓、短期展覽大廳、穹幕影院等六個項目,總建築面積2.3萬平方米。業務樓地下一層,地上十二層,立面簡潔、大方。樓內設有書庫及圖書期刊閱覽室、縮微資料閱覽室、行政辦公用房、業務用房、出版印刷用房、音像製作用房以及演播廳和配套的導控、光控、聲控等用房。短期展廳與業務樓底層相通,高三層,立面處理較為活潑,強調了虛實對比,造型新穎別致。設計中採用了先進的無粘著預應力後張法鋼筋混凝土結構,滿足了大跨度展廳的功能要求。首層佈置有古代科技展覽,二、三層佈置有現代科技展覽。穹幕影院造型獨特,基座是正方形,上面托起一個巨大的球形建築,意寓“天圓地方”。在球形體內設放映廳,有觀眾席508個。影院引進先進的加拿大OMNI-MAX放映系統,穹頂銀幕直徑27米,銀幕面積達800平方米,放映時有較強的立體效果和身臨其境之感,視線與音響的設計處理都較理想。這裡已經成為北京最大的科普宣傳基地,尤為孩子們所喜歡。

  北京各種規模、各種門類的博物館分佈很廣,像正陽門、首都博物館、古觀象臺等位於市中心,而麇鹿園在大興南海子,山戎文化陳列館在延慶靳家堡……這種遠在郊區的博物館有30來個。圓明園是一處著名的文化遺址,位於北京近郊。圓明園曾是中國建築史上的一朵奇葩,不幸毀於八國聯軍的炮火,今天的圓明園遺址已經成為一處獨特的博物館。為了再現當年盛景,他們巧用自身資源,進行圓明園盛時全景模型展,採用聲、光、點、人造雨霧和氣味飄散等技術,為展覽營造出了晨光、黃昏、夜景和雷、雨、風、霧等各種大自然效果。此外,圓明園長春園內最大的園林建築風景群——含經堂遺址的保護工程也已經主體完工,公園內還有藏族、蒙古族、維吾爾族、白族等8個少數民族的舞蹈表演和風情展示,遊客可以親手製作古樸可愛的彩陶、竹編、織錦、蠟染、刺繡等工藝品。

  最近,博物館業就接連傳出令人振奮的好消息:如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合二為一,改建為國家博物館。改建後推出的中國通史陳列以全新的面貌與觀眾見面。想當年(1959年)中國歷史博物館第一次推出中國通史陳列時,周總理親自抓,鄧拓等著名的史學家都參與了,後經“文革”中和“文革”後的兩次改版,如今又邀請史學界、考古界的著名專家學者以及全國各省市博物館的負責人,就“中國古代的文明起源和早期國家”以及“中國古代社會發展階段及其特點”等專題開了研討會,將研究成果吸收到通史陳列的改版中。展覽充分利用多媒體等最新科技手段,生動形象地為觀眾展示了中華文明的進程。還有首都博物館易地重建和自然博物館擴建工程開工,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正在修建明古剎真覺寺遺址的後罩樓,整修之後的石刻館,將真正成為北京石刻藝術的中心。可以肯定,博物館將是2008年人文奧運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在中國,博物館的歷史已有100多年,把博物館推向市場,是我國文化體制改革的重大舉措,是首都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不少文物古跡類景點、現代科技含量高的標誌性建築,都納入了博物展覽體系,如八達嶺殘長城、清東陵、薊縣獨樂寺、司馬臺長城、石花洞、八大處公園、中央電視塔、太平洋海底世界、八達嶺野生動物世界、石景山遊樂園、錦繡大地、康西草原、白洋淀等多處。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琉璃廠,琉璃廠本是一處古色古香的文化區,規劃中的琉璃廠文化産業園區是一個具有傳統文化特色和時代氣息的大規模的博物館。琉璃廠將徹底改變過去佈局雜亂的狀況,在政府組織協調下,完全以市場方式運作,吸納各方面資金鼎力完成。琉璃廠文化産業園區將與中關村形成未來的“雙雄會’。10年後,北京琉璃廠將是中國最大的珠寶古玩經營區、傳統工藝品集散區、傳統文化交流活動中心區和古舊書籍及文化用品名家名店聚集區,形成市場型的“博物館”。充分利用琉璃廠的資源發展文化産業,在保護現有風貌的前提下,經北京市批准,決定聯合開發,其規劃主要包括;對東、西琉璃廠,進行全面保護,綜合整修,深度開發;修建“東方古玩藝術大廈”和“國際文化交流中心”兩個標誌性建築,用於大型文化活動交流和藝術品拍賣:建設商業區、傳統工藝區、景觀區和綜合發展區等文化專業區域;興建圖書街、玉石街、陶瓷街、雕刻街、銅器街、字畫街、文房四寶街和文化商業專賣街。此外,琉璃廠地區還將建設一批具有明清風格的四合院式樣建築。

  在新北京、新發展的佈局中,會展已經成為一個經濟發展的新亮點。近些年來,會展業出現的一個重要趨勢是展覽和交流與思想的結合。北京之所以能夠成為亞太地區重要的會展中心,首先是北京擁有大批的全國性機構和重要的行業協會,會展組織者力量優勢明顯。其二是由於北京聚集了大量中央級科學技術研究機構和研究組織,能夠為會展業思想和資訊的交流提供重要的思想支援。第三是北京擁有大批公關公司、廣告公司、傳媒機構、裝飾裝修及相對發達的物流業,能夠給展會業以專業的基礎支援。第四,北京目前已經具備了支撐成為我國及亞太地區會展中心城市的基礎設施條件。第五,北京市民的總體層次和組成結構能夠適應會展業的發展需求。第六,北京“市場中心”的地位從需求的角度能夠給會展業提供最本質的支援。北京展覽館、農業展覽館、民族文化宮、國際展覽中心、國際貿易中心等新老展覽場地都在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而且一批新的展覽場所也在凸顯出自己的個性,如國際科技展覽中心、中華世紀壇等。可以説,未來的北京將通過博物館展覽館的窗口,盡顯古都豐厚的文化底蘊和時代風流,將一個了不起的中華民族展現在世界面前!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