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文化教育-漫步北京專題-漫步北京
漫步北京


 

第十八章指點高低論縱橫
 
 
  來源:      日期:2004-02-05 15:17

    在中國的古老哲學中,最重視天人合一、均衡持中的觀念,這種思想在北京的建築和城市佈局中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北京自遼成為陪都以來,歷經金、元、明、清,是五朝的封建都城,城市佈局經營日久,形成了獨特的人文規模和中華特色。

  由於年代久遠,遼時的城市規模、皇城狀況基本上保持唐幽州城的規模,皇城位於城市的西南隅。主要的殿宇有元和殿,是遼帝舉行大典、接受百官朝賀、廷試的地方,是當時最高大的建築之一,此外還有清涼殿、嘉于殿、昭慶殿等建築。

  金貞元元年(1153年)北京成為金的中都,皇城建於城的中部,佔據了城市最顯赫的位置。皇權至上的觀念在北京城市佈局上得到第一次體現。宮城設4門,正門是應天門,樓高8丈,四角皆垛樓,屋頂鋪琉璃瓦,應天門再往南是皇城的正門宣陽門,“上有重樓,制度宏大”。蒙古騎兵攻克金中都後,金朝的皇宮被焚為一片廢墟。40年後的中統元年(1620年),忽必烈來到北京開始營建大都,北京第一次按照《考工記》的規劃建造全新的城市,當時最主要的建築群是宮城、隆福宮和興聖宮。宮城內最主要的大殿是大明殿,坐落在全城的中軸線上,殿基高10尺,殿高90尺,三級臺階,是整個宮城內最高大雄偉的建築。

  此後到明清時期都城南移,形成現在的“凸”字形。北京城一改元代用土夯城的方法,採用磚石建造城墻、城樓,內城城墻高三丈五尺五寸,合11.36米,雉堞高五尺八寸,合1.86米,通高13.22米,北邊的城墻略高,達四丈余,通高在15米左右;外城城墻高二丈,合6.4米,雉堞高四尺,合1.28米,通高7.68米。內城設9門,外城設7門。其中最高的城樓為正陽門城樓。

  富麗堂皇的紫禁城巍立中央,內外城的普通住宅自然成了陪襯,經過精心規劃和建設,灰色的民居反襯出皇家建築的高大宏偉,形成古都北京建築佈局的鮮明特點。明清時期的北京,對王公府第的建築規格做了嚴格的限制,絕不允許超過皇家建築,這種規制甚至細緻到大門門釘的數量,絕對不許逾制。清順治四年(1647年),鄭王府因“王殿臺基逾制”,被罰銀兩幹兩。至於普通民宅四合院等建築,只能建硬山和卷棚的房頂,最高也不能高過5米。

  北海瓊華島和景山萬春亭是舊北京城內的兩個制高點。瓊華島在今北海公園太液池中,面積6.5公頃,山高32.8米,周長1913米。山下有乾隆手書“瓊島春陰”的石碑,曾為“燕山八景”之一。景山高45.7米(現為42.6米),據記載,山上有亭五座,都曾有佛于其中。觀賞城景瓊華島不如景山,站在萬春亭上,憑墻遠望,四週景色盡收眼底。南眺紫禁城,重檐疊映,肅穆莊嚴,好一派皇家氣象;北面放眼,鐘鼓二樓端立中軸線上,古槐翠柏掩映著處處民居;東面是商肆林立,西邊水面粼粼,澄清餓洗的碧空上偶有鴿群翱翔,清脆的鴿哨聲聲入耳,那一副京城麗影,迷人極了。

  明清時期城南最高的建築當屬天壇內通高37.2米的祈年殿。這座大殿坐落在面積達5900多平方米的圓形漢白玉臺基上,臺基分3層,高5.2米。藍色的琉璃頂與藍色的天空渾然一體,高遠寥廓,雄偉壯麗。

  從遼到清,北京城中具有一定實用價值的高大建築當屬鐘鼓二樓。鐘樓始建於元至元九年(1272年),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重建,不久即失火焚燬,清乾隆十年(1745年)重新修建,將整座建築全部改為磚石結構,以後又多次修繕。鐘樓位於中軸線上,在鼓樓正北約100米,樓體高為33米,通高47.9米,報時銅鐘高懸于樓上。明清時代每天都要撞鐘向全城報時。鼓樓也位於中軸線上、通高46.7米,內有登樓石階梯69級可到二樓,第三層是暗層。整座建築坐落在高約4米的磚石臺基上。更鼓置於鼓樓二層上,原有25面,其中大鼓1面、小鼓24面(以代表1年24個節氣)。現僅存大鼓一面,面直徑約1.5米,用整張牛皮製成,但鼓面已是刀痕纍纍,這是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時日本軍隊所為。鼓樓與鐘樓一起成為元、明、清時北京全城報時中心。“暮鼓晨鐘”規範著全城的時序。有序可循。當時具有一定實用價值的建築物還有位於北京東城區建國門立交橋西南側的古觀象臺。

  古都北京的建築中,制高點錯落分佈,特點突出,創造出“平緩開闊、對稱有致、節律有序、輪廓豐富”的空間格局。“平緩開闊”指的是在舊城的中心——紫禁城四望是無比開闊的天際。“對稱有致”指的是最高的最重要的構築物被城市的南北中軸線所貫穿,其他構築物如牌樓、城門等對稱分佈于軸線兩側,低矮的民居襯托高大的宮殿城闕,構成完整的城市格局。“節律有序”是指這些高點的分佈非常有規律,內城城門高於外城城門,箭樓均比對應的城樓略低,住宅、商店與牌樓也有不同的高度,分別大致為5米、10米、12至13米,主次分明,錯落有致。“輪廓豐富”是指宮殿、廟宇、城樓、牌樓等建築形態構成北京豐富的城市景觀。

  鴉片戰爭以後,特別是清末民初,北京由封建都市向近代城市過渡。皇權不再至上,達官顯貴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和方法通過各種建築形式來表現自己的地位和喜好;外國列強在華勢力越來越大,西方的建築形式、方法、技術、材料,隨著封閉的打破傳人北京。

  清末,外國列強在幾個不平等條約的作用下,紛紛在北京的內城,甚至城市的中心區域內,建造使館、銀行等辦公機構以及為其服務的飯店等其他設施,其主要代表就是東交民巷地區,這些洋式建築使北京城市內出現了呈西洋風格的狹長的建築群體。

  當時整個東西長安街周圍都是灰色平房,用以作為紫禁城的陪襯,但距天安門不足5公里的北京飯店的建設,打破了這種格局。1903年由法國人設計,在今北京飯店東樓原址開始興建5層磚木結構西式風格的北京飯店,到1907年建成,1917年在西側又建了北京飯店的中樓,整個樓的高度達36米,超過了天安門33.7米的高度。這個建築的出現,在北京城內出現了一個新的制高點。此後,清末民初的北京城內,磚混結構的房屋開始出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位於虎坊路北的新世界商場。民國初年,京都市政公所計劃開闢新市區,民國三年(1914年)倣照上海“大世界”遊藝場建造了新世界商場,共四層,在正面另有三層尖塔,通體高度達20多米。民國六年(1917年),在前門外廊坊頭條重建勸業場,為四層樓房,採用磚墻鋼屋架結構,倣西方建築形式,成為近代商業建築的代表。

  位於正陽門箭樓東側的前門火車站,建築面積3500平方米,平面為矩形,主樓二層,磚墻磚柱木桁架,瓦楞鐵皮屋頂,圍墻用紅磚和水泥抹灰相間處理,民國初年也可稱得上是比較高的建築。

  明清以來,北京城市的重心是紫禁城,整個城市的走向以此為軸心向外輻射。1949年新中國成立,定都北京,自此徹底改變了城市的性質,對城市的佈局作了重要調整,開始以天安門廣場為城市重心。

  天安門廣場位於北京舊城的南北中軸線與東西長安街這條橫貫全城的交通主幹道的交匯處,是首都的中心廣場,面積達50公頃,據説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廣場。

  天安門廣場原是皇宮正南門——天安門前面的一個“T”字形宮廷廣場,東西兩翼各有一座“三座門”。廣場南端還有一座門,叫大明門(清代改稱大清門,民國時改稱中華門)。每逢皇帝登基、冊立皇后等大典,都要在此舉行“頒詔”儀式,將皇帝宣告天下的詔書從天安門城樓上係下來,用黃紙謄寫後分送各地。辛亥革命後,東西“三座門”才准許普通老百姓通行。後來的“五四”運動、“三一八”運動以及多次學生愛國運動都曾在天安門廣場上召開過群眾大會,舉行過遊行示威。到了解放前夕,天安門廣場因年久失修,紅墻剝落,雜草叢生,窗欞殘缺,垃圾堆積如山,到處坑洼、遍地野草,成為攤販、藝人和算命先生聚集的場所,完全失去了往日的光彩。解放後,天安門廣場經過清除垃圾,平整地面,修繕城樓,改善了環境。1949年9月30日,人民英雄紀念碑在天安門廣場奠基;10月1日,舉行了盛大的開國大典,廣場上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紅旗;1950年,在建設長安街“林蔭大道”的同時擴展了廣場;1952年,應廣大人民的要求,拆除了東西“三座門”,修建了固定的觀禮臺;1955年和1957年,廣場拆除了北部和南部兩側的紅墻;1958年5月人民英雄紀念碑落成時,又拆除了廣場南端的中華門。至此,廣場的封閉格局徹底打破,開始形成一個南起正陽門,北至天安門,東起公安街,西至西莊市街的開闊的大廣場。

  1959年為了迎接國慶十週年,中央決定擴建天安門廣場,修建人民大會堂,中國歷史、革命博物館,軍事博物館,民族文化宮,民族飯店,華僑大夏,釣魚臺國賓館,農業展覽館,北京火車站和工人體育場國慶十大工程,後來被人們稱為首都十大建築。為了做好天安門廣場的規劃綜合工作,北京市委發動全市和全國一千多名建築師、藝術家和城市建設工作者參加規劃設計競賽,經過歸納、篩選、取長補短,最後綜合成一個方案,報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央領導同志親自審定後付諸實施。

  天安門廣場的性質是政治性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樹立在廣場的中央,人民大會堂和中國歷史、革命博物館分別安排在廣場的兩側。第一期工程將廣場規模擴大到40公頃。東西寬500米,南北長860米,呈長方形。在擴建中保留正陽門和箭樓,在天安門前鋪砌80米寬的花崗石遊行大道,廣場全部鋪裝混凝土方磚,拆除了東西長安街上的有軌電車軌道,將全部架空線路移入地下,擴建了觀禮臺,修整了玉帶河,新立了華燈燈座,廣泛地進行植樹綠化。1976年,在廣場南部建造了毛主席紀念堂,廣場範圍進一步擴大到50公頃,使過去孤立在廣場之外的正陽門被組織進廣場內成為一個整體。

  巍峨雄偉、莊嚴樸素的人民英雄紀念碑位於天安門廣場中央,碑的總高度為37.94米,有十層樓那麼高。人民大會堂是我國最高權力機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開會及其常設機構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辦公的地方,整個工程佔地15公頃,總建築面積17萬多平方米,比明、清兩代經營了數百年的皇宮總建築面積還大。人民大會堂平面呈山字形,最高點為56.5米,這個高度超過了明清紫禁城所有建築的高度。幾乎同時建設的中國歷史和中國革命博物館與人民大會堂相對應,高33米。這些建築的建築高度從根本改變了整個北京的城市格局。

  1976年修建的毛主席紀念堂坐落在人民英雄紀念碑與正陽門之間的中軸線上,是一座長寬各105.5米的正方形建築,總建築面積2萬平方米。紀念堂正門朝北,與紀念碑朝向一致,打破了我國一般紀念性建築座北朝南的傳統習慣。其周圍建有甬道、綠地和附屬建築以及四座大型雕塑群像,將紀念堂與紀念碑連成一個整體,與天安門城樓、大會堂和博物館遙相呼應,組成高度相當、色彩相近、平面規則、風格協調的完整的建築群體。

  距天安門廣場不遠就是舉世矚目的中南海,這是我國黨和國家最高領導機關的所在地。在清代,這裡是皇帝“聽政”和避暑、遊覽的地方。清朝覆滅後,中南海一度辟為公園。到解放前夕,中南海湖底淤積,水深很淺,院內又無下水道,環境污染較嚴重。北京解放後,中南海經過疏挖湖底,襯砌護岸,修建下水道系統,修繕房屋,大大改善了環境衛生,以後又幾經改建,為黨和國家領導人創造了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

  行政辦公樓和外事建築都是體現北京作為全國政治中心的重要建築。北京在這兩類建築的建設上,有一個不斷改進和提高的過程。50年代北京曾一度出現一些以大屋頂為特徵、模倣中國傳統建築形式的辦公樓,如三里河的“四部一會”辦公樓,交道口的交通部辦公樓,西四的地質部辦公樓,北海公園西北側的國防部辦公樓等。此後,又興建了一些形式與風格大致相似的“中間高、兩頭低”的辦公樓。在平面佈局上,大多是中部一棟主樓,左右各建一棟配樓。在立面上,下部有一個基座,設大臺階;中間段為樓的主體;上部為檐部,增加一些帶有花紋的建築飾件。這類“三段式”辦公樓有百萬莊的建設部大樓、西單的原水産部大樓、東四的冶金部大樓、朝內大街的原文化部大樓等。60年代辦公樓建造不多,僅在公主墳興建了空軍司令部和海軍司令部大樓,在木樨地建了鐵道部大樓,隨著上世紀50年代末“十大建築”的建設,北京的城市面貌在逐步發生變化。1958年10月開工,1964年4月竣工的民航大樓位於東城豬市大街,最高點為54.5米,它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最高的辦公建築。在這一時期超過50米的建築物還有:1958年8月竣工的民族文化宮,地面到塔尖為62.1米;廣播大廈,位於復興門立交橋西南側,中部10層以上為高塔和天線,塔尖高86米;位於西長安街北側的北京電報大樓主體7層,連中央中塔部分共12層,主塔頂高73.37米。以上這兩座帶塔尖的建築是當時北京最高的建築物。1974年北京飯店東樓完工,地上18層,地面以上高度達78米。一度成為北京城內最高的建築。

  上世紀80年代以後,北京出現高層建築、超高層(100米以上)建築竟相攀比的態勢,其中最主要的是涉外飯店的建設。1985年以後,從體量、規模、層數、特別是高度都有巨大的發展,地上層數從10層左右發展到30層左右直至57層,相應高度從40米左右,增加到100米以上,直至208米。位於建國門外的賽特大廈、國貿大廈是首批向外商提供的寫字樓,建於1985年分別高85米和155米。1985年竣工的國際大廈是北京首棟超過100米的超高層建築。到上世紀90年代以後,京廣中心、京城大廈和國貿中心,建築高度分別為208米、183.5米和155.5米,居北京房屋建築高度紀錄前三位,

  北京最早建設高層住宅是1972年9月在建國門外建造的外交公寓,16層,大約高58米,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成為北京城的重要景觀。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普通住宅建築開始向18層以上發展,1980年至1983年,在西便門西裏建造三棟20層Y型全現澆滑模住宅,1987年至1990年在安慧

  南裏建造了18棟25層住宅,安慧北裏建造成25棟18-25層住宅,在大北窯國際貿易中心建造2棟30層國際公寓,位於龍潭湖南側的方莊住宅區,在181萬平方米的住宅中,高層建築佔到87%,是全市高層住宅最密集的地區之一。從1994年開始建設的望京新城A5住宅區;基本上是高層住宅,屋頂標高達到102米,成為超高住宅樓。

  從上世紀90年代以後,作為高檔商品房出售的高層公寓在北京多處地方興建,以12層至30層居多,地點分佈在北四環亞運村附近,東二環至東三環附近,西二環至西三環路,南三環路至豐臺等。從上世紀80年代以後,辦公建築的數量增加,建築標準也有較大的提高。1997年竣工的國家經貿委辦公樓位於西便門立交橋南側,地上28層,地上通高達133米,成為目前政府辦公樓最高的建築。

  隨著時間的推移,高層和超高層的建築越來越多。1987年元月中央電視臺發射塔在玉淵潭湖畔開工,于1990年7月主體完工,由塔基、塔座、塔身、塔樓、桅桿五部分組成,總高度達405米,成為北京城市規劃內的最高點。整個建築體型端莊,穩重而有變化,建築輪廓線完整,造型新穎,頗具特色。

  為了給日益增多的中外金融機構提供相對集中的辦公和營業場所,培育和發展金融産業,1993年在西二環路東側的阜成門至復興門一帶建設金融一條街,集中安排國家級和外國銀行總行以及重要的非銀行金融機構,形成金融管理中心。金融街南北長約1700米,東西縱深寬約600米,規劃面積103公頃,總建築規模300多萬平方米。按照規劃,在中部將以兩座高達80米的塔式大廈由西向東形成中軸線,並與臨西二環路沿街建築構成“T”字型金融中心區。同時,建設各類金融服務行業和律師、會計事務所,並設置股票、證券、資金、黃金、外匯調劑、金融抵押、租賃、期貨等各類金融市場,形成功能完善、設施先進、配套齊全的全國性金融管理、融資、結算、資訊的中心。商業服務設施將向地下和外側佈置,還規劃了步行文化街,採取分層立體化交通方式。到1999年,金融街的建設已初具規模。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和第三産業的蓬勃發展,興起一種集賓館、公寓、寫字樓、餐飲、娛樂等設施于一幢建築或一組建築的“綜合體建築”。北京第一座綜合體建築是位於建國門立交東南側中日合資建造的長富宮中心。該中心佔地約2.3公頃,總建築面積9.5萬平方米,包括一座512間客房的飯店、一座117套不同戶型的公寓和一棟1.3萬平方米的出租寫字樓。此外,還有健身房、宴會廳和管理用房等配套設施。主樓高91米,由於離西側古觀象臺較近,建築形式儘量與之相協調,在總體上採取了“四合院”佈局。京廣中心大廈位於呼家樓路口的西北側,是北京第一座超高層鋼結構工程,也是當前全市最高的建築,地下三層,地上五十三層,總高208米。該大廈佔地1.03公頃,總建築面積14.5萬平方米,共擁有客房452套,公寓243套和面積為兩萬多平方米的寫字樓,並設有會議中心、購物中心、中西餐廳、康樂中心、健身房、溫泉游泳池等現代化設施,全部採用電腦系統管理。京廣中心大廈建築設計構思新穎,立面採用天藍色玻璃幕墻,色調優美,挺拔秀麗,造型宏偉。中國國際貿易中心,位於建國門外大街大北窯立交西北側,佔地12公頃,總建築面積達42萬平方米,是北京目前規模最龐大的綜合性建築群體,並被認為在世界特大貿易中心建築中名列第三。這個建築群體的佈局,採用了中國傳統的建築藝術和四合院結構的構思。主建築坐落在由多層裙房組成的一個雄偉的基座上,前面擁有開闊的大庭院。在這個主區的正面,為二十一層豪華的五星級中國大酒店,西側是三十八層和六層辦公樓組成的國際貿易大廈,東側是曲面不銹鋼屋頂的展覽大廳;在主區的西北,是兩幢三十層的國際貿易公寓,北面是擁有298套客房的三星級國際貿易飯店和職工休息樓,還有一座中國庭院式的大花園,園內山湖玲瓏,曲徑通幽,環境十分優美。此外,在建築群裏還建有國際會議廳、購物商場、商務中心、康樂中心、地下停車場和風味各異的各式餐廳。中國國際貿易中心共擁有1041套客房、448套公寓和6.1萬平方米的寫字樓。此外,還有1200個車位的車庫和7600平方米的展覽場所。整個工程品質達到國際一流水準。京城大廈是由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利用外資建造的現代化超高層建築群體,位於朝陽區亮馬河畔,佔地2.5公頃,總建築面積13.5萬平方米。五十二層的主樓,建築面積為11萬平方米,地面以上高183.5米,地下四層,深23.5米,總高度為207米,鋼結構總重1.8萬多噸,鋼結構層數和噸位均居當時國內同類建築之冠。京城大廈是首次由國內總承包施工的超高層鋼結構大廈,標誌著我國跨人了超高層鋼結構施工的國際行列。

  近年還興建了亞太大廈、北京穆斯林大廈、亞洲大酒店、亮馬河大廈、城鄉貿易中心大廈、華威大廈、北京港澳中心等多功能的綜合體建築。這反映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大型公共建築的性質、功能向綜合化方向發展的一種新趨勢。


  五十多年來,北京市在保護文物古建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績。1999年3月,首都規劃建設委員會批准了《北京舊城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和控制範圍規劃》。這個規劃劃定了市中心區25片歷史文化保護區的範圍,基本形成了歷史文化名城“點、線、面”的保護框架,為進一步制定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奠定了基礎。

  北京是個水準型城市,在大片低矮的民居中間有節奏地矗立著故宮、景山、鐘鼓樓、妙應寺白塔、北海白塔、天壇以及各個城門樓等標誌性建築,城市空間平緩開闊,天際輪廓錯落有致,反映出古都北京特有的風貌。鋻於新建築在高度上的無序狀態,首都規劃建設委員會又頒布了北京市區建築高度控制方案,指出,“為保護北京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繼承和發揚故有的獨特傳統風貌,在京的房屋建築都要服從城市規劃的統一要求,對高度、體量、形式、色彩以及綠化、環境等方面,精心設計,嚴格審查。其中建築的高度問題,是當前的突出矛盾,亟待有一個明確具體的規定”;要求“凡是在京建設的單位,都要遵守執行”這個建築高度控制方案。控制方案根據不同地區的不同情況,寬嚴結合,重要文物古跡附近和風景區周圍要嚴,一般地區可以寬一些;舊皇城以內要嚴,舊皇城以外可以寬一些;舊城以內要嚴,舊城以外可寬一些;三環路以內比三環路以外要嚴一些;西郊和西北郊地區比東郊和東北郊地區要嚴一些。在舊城內,控制方案規定除南鑼鼓巷附近和西四北一條至八條衚同地區為四合院平房保留區,東西琉璃廠和大柵欄兩側為一、二層傳統商業街,以及故宮周圍為綠化和平房區以外,其他地區劃成四個高度區:9米區、18米區、30米區和45米區,自中軸線兩側由內向外升高。同時,要繼續進行普查,在舊城區及廣大郊區增劃各級歷史文化保護區,分批公佈,妥加保護。總體規劃還從城市格局、宏觀環境、城市設計和文化傳統等方面對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與發展提出了明確的要求:

  第一,要保護和發展傳統城市軸線。北京舊城長達8公里的中軸線,在古今中外的城市規劃中是極為罕見的一條建築藝術軸線。1958年對天安門廣場的改建,使這條城市軸線增添了新的內容,賦予了時代的特徵,成為全軸線的中心部分。對南北中軸線的保護和發展,要繼續保持天安門廣場在軸線上的中心地位,還要保持其不同地段的傳統特色。同時,中軸線要向南北兩端延伸,並在其兩側安排重要的大型公共建築,體現21世紀首都的新風貌。

  第二,要體現明、清北京城“凸”字形城廓形象。要沿城墻舊址保留相當寬度的綠化環,並要在各原城門口安排適當的標誌性建築。

  第三,要保護原有道路、水系的格局和城市色彩的特點。要基本保持原有的棋盤式道路網骨架和街巷、衚同的平面佈局以及與莊嚴整齊的宮殿建築形成對比的迂迴曲折的河湖水系。皇城內要基本保持青灰色民居烘托紅墻黃瓦的宮殿建築的傳統色調。

  第四,要保護平緩開闊的城市空間格局,以故宮為中心,由內向外分層次控制建築高度。

  第五,要保護好城市景觀。保護各個景點之間以及從市區往西幾條幹道遙觀西山的重要景觀。在景觀線保護範圍內的新建築,應按測試高度加以控制,避免插建高層建築。注意城市童要對景建築周圍環境的保護。此外,還要增辟城市廣場,保護古樹名木,努力增辟公共綠地。

  北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也是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她的歷史有相當一部分是用城市的建築來表現的。也可以説城市的建築形式、建築格局最直接地反映這個城市的特點,一旦這個城市的最值得炫耀的歷史建築被淹沒在鋼筋混凝土的構築物中,那麼這個城市的歷史也就被割裂了,歷史名城的地位也就沒有了根基。我們相信,經過勤勞智慧的中國人的精心雕琢,北京不僅可以建設成為國際化的現代大都市,而且能夠保留深厚的文化底蘊,向世界展現古老東方的動人神韻。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