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文化教育-漫步北京專題-漫步北京
漫步北京


 

第十六章百年誠信老字號(下)
 
 
  來源:      日期:2004-02-04 16:06

    五大洲的友人説:到京城三件大事,登長城、吃烤鴨、看京戲,否則,就不算到過北京。

  長城的雄偉自不必説,京戲是國粹也先不講,只説這北京烤鴨,的確是聞名天下的中華美食。北京鴨鴨種優良,鴨肉鮮嫩,喂食方法獨特,分悶爐、挂爐兩種烤制,技藝獨步天下。吃烤鴨有講究,烤鴨上桌前,先向客人展示烤熟的整鴨,然後當場分解,肉片疊放盤內,骨架另外熬湯(也可飯後帶回),吃時蘸甜面醬伴細蔥絲以薄餅裹之,滿口清香,回味無窮,不由你不拍案稱絕。

  眼下,經營烤鴨的餐廳、飯館遍佈京城,價格高低不等,一律打著北京烤鴨的招牌。但是,國內外美食者都知道若論正統名牌的北京烤鴨,京城之內只有兩家,一是全聚德,一是便宜坊。這可都是享譽天下的老字號。

  便宜坊比全聚德創業早。全聚德的創辦人叫楊壽山,是河北省冀縣楊家寨人,家中數口人在幾畝薄田上苦苦勞作,仍然食不果腹。清咸豐初年,家鄉鬧災荒,家中貧困無法生活,只得離鄉背井,進京謀生。開始經營鴨子,也就是褪了毛,開了膛,除去五腑,在前外大街擺攤銷售。由於全家人的勤奮,買賣很興旺,攢了幾個錢。清同治三年(1864年),又開辦了一個小豬肉杠,取名全聚德。楊壽山是個精明的經營者,他用心琢磨,想便宜坊是燜爐烤鴨,我何不來個挂爐烤鴨。經過和大家多次試驗,反覆摸索,挂爐烤鴨終於成功,而且色香味都不輸于燜爐烤鴨。從此,全聚德添上挂爐烤鴨,經過技藝的不斷完善,形成了固定的經營品種,也形成了獨特的品牌效應。但是,到北京解放前夕,全聚德同其他店舖一樣,生意蕭條,已瀕臨破産。

  新中國成立後,全聚德在人民政府的關懷和支援下,很快恢復經營併發展起來。由於社會安定,人民安居樂業,吃烤鴨的人越來越多。全聚德為了滿足國內人民和外國朋友的需要,于1950年在西單設立了第一個分店。1959年,又在王府井的帥府園西口路北,設立了第二個分店。1964年,前門外肉市的總店進行擴建,在原老店的前街即前外大街路東,建了寬敞明亮的新店堂。新老店堂渾然一體,顯得更加氣派。

  做為北京的飲食窗口,全聚德雖然是老字號,但始終在不斷創新,為了進一步滿足國內外人士的需要,獨具匠心創造了“全鴨席”。全鴨席根據就餐人數的多少,菜肴配製可多可少。一般十人就餐,可上兩隻烤鴨為主菜。另外,配滷鴨什件、白糟鴨片、拌鴨掌、醬鴨膀等四個涼萊下酒。油爆鴨心、燴四寶、炸鴨肝、炒鴨腸等四道炒菜。最後有一道鴨架湯。由於廚工師傅高超的烤制和烹調技藝,全鴨席色香味俱全,很受顧客的青睞,尤其是外國朋友。

  全聚德是黨和國家領導人經常宴請外國朋友的地方,好多外國人認為到北京不吃全聚德的烤鴨是一大缺憾。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後,日本各界光顧全聚德的人越來越多,他們回國後提起訪華感受,往往言及中華美食,當然也極力推崇全聚德的北京烤鴨,1979年,中日兩國共同出資,在日本東京開辦了全聚德分店。分店開業後顧客盈門,生意十分興隆。

  全聚德為老字號露了臉。根據全聚德的故事編排的話劇《天下第一樓》好評如潮,反映的就是民族命運大沉浮中“天下第一樓”的興衰坎坷。如今,市場激烈競爭,餐飲一行“門”好進,“戲”難唱,全聚德始終長盛不衰,靠的是科學管理、技術領先、菜品創新、服務一流!

  是啊,前門全聚德已有137年的歷史。想當年,它只是三間門臉兒的雞鴨店,經過一個多世紀的歷史滄桑,如今已成為國內一流的餐飲集團,北京的一面金字招牌,周恩來總理生前先後27次到全聚德宴請外賓。他對全聚德這仨字做過精妙的闡釋:“全而無缺,聚而不散,仁德至上。”這12個字概括了全聚德的文化內涵,其實就是以人為本,體現了對人的尊重和敬重。正是有了這樣的經營理念,老字號才能老而彌堅,生機勃勃。


  常言道:老百姓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北京人無論哪個階層,都習慣品茶,也喜歡以茶待客、以茶為禮、以茶會友。茶成了中華第一飲料,茶文化成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

  喝茶的人多,賣茶的買賣自然也就多。喝茶的人品位有高有低,賣茶的商家檔次也就不同。但説起來大家公認的,還是最愛喝“張一元”的茶。

  張一元這個字號在京城有100年的歷史了。關於“張一元”字號的來歷説法不一,戲説的是當年張老先生一到北京正趕上發售“黃河彩票”,花了一元錢買了一張彩票,結果中了大獎,開了這家茶莊,取名張一元。商説者是張一元因就賣一元錢一包的小包茶而得名。其實都與事實不符,實際上,張一元茶莊的創始人是安徽人,叫張昌翼,字文卿。從小學做茶,1900年在花市開辦了第一家店,取名“張玉元”,“玉”在古漢語裏也有茶的意思,“元”在漢語裏是第一的意思。1906年在前門大柵欄開設了第二家店,取名“張一元”,比“張玉元”更好記、更有寓意。“張一元”取“一”和“元”兩個首位的意思,有一元復始、萬象更新之意,寓意企業能在同行業中爭第一。1908年又在前門大柵欄街開設了第三家店,同樣取名“張一元”,為區別前一個店,該店亦稱“張一元文記”茶莊。1947年冬,大柵欄張一元文記著了把火。由於火災,張一元的老鋪底子傷了元氣,直到1952年才修復重張。後來,觀音寺的張一元與大柵欄的文記合併,統稱張一元茶莊。1956年張一元茶莊公司合營,張玉元的字號同時取消。“文革”期間張一元曾更名為“紅旗茶莊”、“大柵欄茶莊”,張一元的牌匾也被摘下來。1982年恢復老字號,張一元字號重新恢復,但老牌匾卻找不到了,只得請北京市書法家董石良先生重新書寫牌匾,即現在所用。1991年在國家工商局註冊張一元字體商標,註冊號是560790。到現在為止張一元除註冊了包括茶葉、茶葉袋用品、商品包裝、商品打包、進出口代理、拍賣、推銷、錫紙、包裝紙、塑膠泡沫包裝用品、茶葉加工等幾十種使用標識外,同時還設計註冊了企徽商標。企徽的設計方案中間是用隸書的“張一元”字體,字體外是一個圓,象徵著張一元茶行銷全國,小圓外是一個大圓,兩個圓中間是象徵中國傳統文化的雲海,大圓象徵著國際市場。企標的主色是金色,體現出“金般品質,百年承諾”的企業內涵。這樣“張一元”這個字號延用至今,越來越火。

  其實,“張一元”的字號深入人心,還是因為它所包含的文化內涵具有無窮的魅力。照現在張一元人的説法:“一元”表達了員工以誠信為本,對待顧客始終如一的信念。一片冰心在玉壺。人品如茶品,好人與好茶一樣是至清至純的。“一元”競爭意識強,逢一必爭,逢冠必奪,在京城茶行,張一元是第一家以老字號為名成立的公司,也是第一家以老字號的為名搞連鎖經營的茶葉店。以老字號註冊品牌和商標的茶葉店,張一元也是第一家。此外,張一元還是恢復傳統花茶口味的第一家。在報刊、電視上以企業形象打造老字號茶莊品牌,張一元又當了第一。1999年,張一元頭一號由國企茶莊改為股份制。2001年,張一元成為全國茶行惟一的一家全國百城萬店無假貨示範店之一,正是有了這些第一,張一元的業績在全國茶行獨佔鰲頭。不管市場風雲如何變幻,張一元的老傳統始終沒有丟。別的不提,單説張一元的茶葉包講究就多了。老張一元的茶葉包,包出來是上面寬下面窄,看上去像從前農村盛糧食的鬥。不但外觀上講究,而且茶葉包掉地上不帶散的。許多顧客打開包,試著再包,怎麼也包不出來。現如今,一般的茶葉鋪賣茶葉講究直接裝盒。營業員省事兒,顧客拿著也方便。但張一元認為打茶葉包是老字號的一個形象,什麼時候也不能扔,營業員上崗之前,仍然先練包茶葉,許多老北京就認這種茶葉包。到張一元排隊買茶葉,欣賞營業員打茶葉包也是一種享受。

  眼下,京城的茶葉店多如牛毛,有名有姓有頭有臉的茶莊達到了6000多家。馬連道開了一個茶城,一條街上的字號有200多家。茶葉市場的競爭非常激烈。但張一元特色不改,把經營茶葉的市場定位在為普通百姓服務上。從1999年開始,張一元每到4月新茶上市時,都搞一次綠茶節,每到6月茉莉花開的時候,都搞一次茶文化節,宣傳和普及中國的茶文化。為了弘揚茶文化,他們還先後在茶莊開了5個茶館,約300多個茶座。老百姓花10塊錢泡壺花茶,能在茶館坐一天,茶館成了張一元弘揚茶道的一個窗口。

  張一元歷來重視茶葉的品質,老北京人喝茶為什麼認張一元?就因為他們的茶“湯清味濃,入口芳香,回味無窮”。這12個字裏,最主要的是“湯清”。老北京人喝茶認口兒。早年間,京城各個老字號經營的茶葉各有各的口兒。改革開放後,張一元把退休的老技師請回來,恢復了老字號的傳統口味。為了保證茶葉的品質,他們早在1995年就把上櫃檯的200多個茶葉品種,拿到國家質監局檢查,從那時起每年都送檢,為讓百姓喝到放心茶,張一元每年都要投入大量的檢測費。在歷次送檢和質監局的抽檢中,張一元的茶都合格,被北京市評為“購物放心單位”。張一元為讓百姓喝放心茶,在福建閩東地區建了自己的茶葉基地,基地所在地是海拔700米的半山區,這裡沒有工業污染源,周圍都是樹,用的是國家指定的茶葉農藥,而且嚴格控制採摘的合理時間,所以茶葉在品質上得到了保證。2000年,張一元的茶葉基地獲得了農業部頒發的綠色基地證書。

  老字號要發展,就要有開拓創新精神。張一元現在亮出的口號是“中國茶張一元”,這意味著他們將把首都的老字號名牌打到國際市場。中國是産茶大國,這麼多年,中國的茶行還沒有一個在國際上特別叫得響的品牌,張一元的奮鬥目標就是要爭這個第一。還是那句話,“張一元”打大眾牌這就是他們的成功之道。老字號靠誠闖天下,向未來,前途燦爛,旺氣沖天。

  京城茶葉行業的老字號還有創建於清光緒十二年(1887年),至今已有115年曆史的吳裕泰茶莊,同樣受到老百姓的喜愛。


  如今走進前門大柵欄,老字號的招牌琳瑯滿目,十分壯觀,實際上,在市場經濟大風大浪的搏擊中,它們大都顯得有些力不從心。有數字表明,目前中國約有700家左右的“老字號”已經不復存在,而剩下的200多家“老字號”中,仍然有活力的不到20%。最近,又一家百年老字號 —— 王麻子刀剪宣告破産。往昔的金宇招牌 ,今朝的門庭冷落,老字號的沉浮激起了一片惋惜聲。一個有著上百年曆史的老品牌,它帶給消費者的已經不僅是商業本身的價值,更多的是文化內涵和情感寄託。從發展的角度看,—個品牌是以一種文化的興起與衰落為生存依據的,如果它所依賴的文化已經消失了,那麼老字號淡出歷史舞臺也在所難免。你沒法讓今天的年輕人和來華的外國遊客欣賞老北京的舒記豆汁,同樣也沒法讓生活在電腦時代、享受無紙化辦公的新新人類對一得閣墨汁感興趣。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從創新的角度看,珍惜老字號,讓老字號在繼承中發展是一件刻不容緩的事情、畢竟,老字號是我們民族的一筆珍貴遺産。如果任其自生自滅,是對自己、對歷史、對民族的不負責任。就像當初拆城墻、平四合院,扒古樹、扳佛象一樣,沒了,就無法彌補,即便重建,修舊如舊,也是假的。贗品多會兒也不值錢!

  老字號講究貨真價實、實惠、牢靠,一雙內聯升的鞋,32層布的底兒,穿上幾年也磨不壞;瑞蚨祥做的旗袍,選用的綢緞是江南最好的布料,從裁剪到釘扣層層把關,釘扣一寸半長18針到加針,絲毫不馬虎。如今,文化的浮躁帶來了消費理念的浮躁,在穿著片鞋看DVD,手提電腦坐三輪的時代,人們似乎對真材實料的追求更口號化了,但是,浮躁畢竟會成為過去,老字號的貨真價實總會讓人們青睞與回歸。長期以來,老字號建立了響亮的聲譽,千金難買。歷史悠久、貨真價實、工藝獨特、品質可靠,誠信為本,這些都是一代又一代老字號人慘澹經營、奮力拼搏換來的,是不可丟棄的。

  一個老字號歷經時間的磨礪生存到今天,自然蘊涵著深厚的文化內涵,積澱了上百年的歷史,一根門柱都能説出一堆典故,每個金字招牌後面都凝聚了幾代人的心血。如何善待老字號,挖掘老字號的文化內涵,把商業運作和品牌形象有機地結合起來,已成為當務之急。雖説從上世紀80年代始,許多曾各領風騷近百年的老字號,相繼倒閉,杏如黃鶴,風光不再,然而面對新時代的挑戰,老字號的生存與發展,政府重視,群眾關心。2008年的北京奧運是又一次歷史機遇。它的意義絕不僅僅是一次體育盛事,更是一次巨大的商機,當五大洲的朋友把目光定焦到北京的時候,除了綠茵場上的角逐,關注的是民族風情,尋求的是傳統文化,老字號正是大展身手之時,提高品質,改進服務,以全新的理念在市場經濟的海洋中揚帆遠航,老字號應該為增進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友誼,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做出新貢獻。

  我們祝願老字號越走越好,一路順風!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