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文化教育-漫步北京專題-漫步北京
漫步北京


 

第十二章故居回首盡風流(下)
 
 
  來源:      日期:2003-12-04 16:23

 

毛澤東故居


  毛澤東 (1893 - 1976)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字潤之,湖南湘潭人。畢生為中國人民的革命事業而奮鬥,是中國共産黨的創始人之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者。1976年在北京病逝。遺體保留在毛主席紀念堂,供世人瞻仰。


  “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了個毛澤東。他為人民謀幸福,他是人民大救星……”一個不朽的名字 —— 毛澤東,連同一個偉大的時代,永遠銘刻在中國人民的心間。


  毛澤東故居在景山東街吉安所左巷8號。北房3間,東西耳房各l司,東房2間。1918年9月19日,毛澤東為組織新民學會會員赴法勤工儉學,來北京居此,1919年3月12日離京去上海。同住的還有蔡和森、蕭子升、陳紹林、陳昆甫、羅子鑽、羅章龍、歐陽玉山等。現為北京市重點保護文物。


  毛主席紀念堂 位於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南面,坐落在原中華門舊址,其南面小廣場在明代叫“棋盤大街”,俗稱“棋盤街”,東面是“新大路”西邊是西皮市南口。1977年5月落成,佔地57000多平方米,總建築面積為28000平方米。主體呈正方形,外有44根福建黃色花崗石建築的明柱,柱間裝有廣州石灣花飾陶板,通體青島花崗石貼面。屋頂有兩層玻璃飛檐,檐間鑲葵花浮雕。基座有兩層平臺,臺幫全部用四川大渡河旁的棗紅色花崗石砌成,四週環以房山漢白玉萬年青花飾欄杆。南、北門臺階中間又各有兩條漢白玉垂帶,上面雕刻著葵花、萬年青、臘梅、青松圖案。紀念堂有10個廳室對外開放。主要有:①北大廳。正中是毛澤東漢白玉座像,總高3.45米。背景是一幅《祖國大地》絨繡,寬23.74米,高6.6米。大廳裏的4根方柱,柱體是江蘇無錫奶油紅大理石,柱端採用天山白色大理石作襯托。地面鋪杭州灰色大理石。天花板上裝110盞玻璃葵花燈。整個北大廳可容納700人舉行紀念活動。②瞻仰廳。正中間的水晶棺中,安放著毛澤東遺體。毛澤東身著灰色中山裝,覆蓋著中國共産黨黨旗。水晶棺基座用泰山黑色花崗石製成,棺座四週分別鑲著金飾黨徽、國徽、軍徽和毛澤東的生卒年份。水晶棺周圍是君子蘭和玻璃欄杆。大廳正面的漢白玉墻面上,鑲著17個鎦金隸書大字“偉大的領袖和導師毛澤東主席永垂不朽”。⑧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革命業績紀念室。通過大批文物、文獻、圖片、書信,反映了四位領導人在創建中國共産黨、締造人民軍隊、創建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導社會主義建設等方面的偉績。④電影廳,在二樓,可以觀看反映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等中國歷史上的傳人生平片斷的文獻紀錄片《光輝永存》。⑤南大廳,是出口大廳。大理石墻面上,鐫刻著毛澤東詩詞《滿江紅和郭沫若》手跡,字體全部是銀胎鎦金。下邊擺著10盆五針松,花盆用雲南特有的綠色彩花大理石製成,並利用它的天然紋理磨製成韶山、井岡山、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延安、長城等圖景。紀念堂四週是以蒼松翠柏為主的綠化帶。樹種有北京油松、青島雪松、檜松和白皮松;還有36株房山紅果樹,13株延安青松。北門和南門外的東西兩側,各有一組長15米、高3.5米的群雕。從1977年9月開放以來,到1990年9月,已接待國內外人士數千萬人。



李大釗故居


  李大釗(1889~1927),河北樂亭人。字守常。1920年創立北京共産主義小組,是中國共産黨的創始人之一,曾領導五四運動,幫助孫中山確定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1927年被軍閥張作霖殺害。


  李大釗生前曾在北京的五處住過。西城區石駙馬後宅35號是其1920—1922年時的居住之所,也是居住時間最長的一處,現為新文化街文華衚同24號。該院為三合院。正房3間,東西耳房各兩間,東西廂房各3間,北房東間是臥室,中間餐室,西間為子女讀書處。西廂房3間作書房和會客廳;1923年春李大釗搬到西城銅幌子衚同。1927年被張作霖逮捕就義。故居為北京市重點保護文物。


  1927年4月6日,張作霖派出軍警300多人,以共産黨“煽動學生、工人預謀在首都暴動”為名,襲擊蘇聯駐華使館及附近的兵營、遠東銀行、中東鐵路辦事處、庚子賠款委員會,逮捕中共北方區委書記李大釗等80多人。4月28日,將李大釗和譚祖堯、鄧文輝等20人(其中多數是共産黨人,也有國民黨人)一齊絞殺。


  李大釗烈士陵園在海澱區萬安公墓內,佔地約2200平方米。園門上方懸挂著“李大釗烈士陵園”匾額。園門內迎面是李大釗烈士的漢白玉雕立像。雕像後面是李大釗和夫人趙紉蘭墓。墓後有一座寬4米、高2米的花崗石紀念碑,碑身正面鐫刻著鄧小平書寫的題詞。碑的背面是中共中央為李大釗烈士撰寫的碑文。陵園內還辟有李大釗烈士革命事跡陳列室。李大釗1927年4月28日就義後,靈柩最初寄存在宣武門外長椿寺中。1933年4月23日移葬于萬安公墓,由劉半農題寫碑文。同年5月28日,李大釗夫人趙紉蘭病逝,葬于李大釗墓旁。1982年12月下旬動工修陵園。1983年10月29日落成。



宋慶齡故居


  宋慶齡(1893 — 1981)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導人之一,偉大的愛國主義、民主主義、國際主義和共産主義戰士。1915年與中國革命的先驅孫中山結為夫婦。宋慶齡一生致力於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追求政治民主,維護國際和平,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名譽主席、中國人民保衛兒童全國委員會主席。1981年5月加入中國共産黨。


  鬧市中的後海是京城中一個風景優美的地方,這裡環境清幽,水波粼粼,沿岸分佈著不少明清王府,現在住著不少中央領導和國家元勳。其中原為清康熙時大學士明珠的宅第,以後幾經變換,清末為末代皇帝溥儀的生父醇親王載灃王府的花園,便是國家名譽主席宋慶齡的居所。1963年以後宋慶齡一直居住於此,直至1981年5月29日逝世。


  宋慶齡故居是一座秀麗的大花園,景色十分別致。園子中溪流潺潺,綠意濃濃,各色花朵四季常開,香氣四溢。安靜優雅,頗有大家氣派。


  宋慶齡故居佔地2萬多平米,是故居中少有的、有皇家園林特色的王府花園。整個院落中的核心、宋慶齡居住的地方,是一個十分有趣的中西結合的建築,西邊是一幢後建的兩層小樓,樓下是小客廳、小餐廳、治療室、秘書辦公室等,樓上是宋慶齡的臥室和書房,以及秘書、工作人員住室,現仍保持宋慶齡生前工作、居住時的原貌。


  建築的東邊,則連接著原王府花園時保存下來的清代四合院,由原來的前廳“濠梁樂趣”和後廳“暢襟齋”改建的大客廳和大餐廳現在是故居陳列室,展出了宋慶齡生前照片、信札、實物等歷史資料,展出反映宋慶齡生平的照片及文物資料700余件。


  在四合院的小院裏,生長著兩株已有百年樹齡的枝繁葉茂的西府海棠。深秋,海棠果碩果纍纍,壓彎了枝頭。在原來宋慶齡常去喂鴿子的鴿子房,依然養著很多鴿子,鴿群在天空中翱翔,鴿哨聲時遠時近,為原本靜謐的園子增添了些許生氣。


  故居1982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魯迅故居


  魯迅(1881 — 1936)現代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偉大旗手。曾創作併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説《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後陸續創作出版了《吶喊》、《徬徨》等專集,《阿Q正傳》、《祝福》等小説,並且以雜文為武器與黑暗腐朽的惡勢力進行了不懈的鬥爭。此外,魯迅還在文學翻譯、木刻等方面為中國文化事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走阜成門內大街從東向西,到阜成門橋前一個路口右轉便可到魯迅故居。故居現在是魯迅博物館的一部分。博物館是新建築,故居是個普通的小四合院,但正是在這裡,魯迅寫下了200多篇的不朽名著。


  1924年,因為《狂人日記》、《阿Q正傳》等名著發表而贏得巨大聲譽的魯迅,買下了北京阜成門內西三條21號院,親自設計改造,建成一座帶有“老虎尾巴”和後院的獨具特色的小四合院,從建築到室內陳設都比較簡樸。同年5月建成後,魯迅遷入居住,直到1928年8月離開北京,是魯迅在北京居住的最後—處寓所。1929年5月和1932年11月,魯迅曾兩次從上海回北京來這裡看望母親。


  故居前院有南北房各三間,東西廂房各兩間,院中還有一棵古老的棗樹和魯迅親手栽植的三棵丁香樹。其中北屋當中向北凸出的僅8平方米的小房,是魯迅先生的臥室兼書房,人稱“老虎尾巴”,先生自稱為“綠林書屋”。就是在這個簡陋的“老虎尾巴”中,魯迅寫下了200多篇不朽的著作,包括散文詩《野草》、雜文集《華蓋集》、《華蓋續集》、《倣徨》、《朝花夕拾》中的部分文章等。


  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決定在魯迅故居旁建立魯迅博物館。1956年魯迅逝世20週年之際,博物館建成並正式開館,1975年,魯迅博物館擴建,魯迅研究室成立。保存完好的魯迅故居和全面展示魯迅一生的大型展覽是博物館的基本陳列,並成為國內外魯迅文物資料中心,宣傳研究中心。1979年列為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郭沫若故居


  郭沫若(1893 — 1981)中國現代作家、歷史學家、社會活動家。原名郭開貞,號鼎堂。四川樂山人。1914年留學日本,先學醫,後從事文學創作,1921年出版詩集《女神》,在中國詩歌史上開創一個新時代。曾參加北伐。一生著述頗豐,主要著作有史作《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劇作《棠隸之花》、《屈原》等;論著《甲申三百年祭》等。曾任國務院副總理、中國科學院院長、全國文聯主席等職。


  郭沫若故居已經成了外國友人來京衚同遊的必遊景點,清幽而又寬敞的四合院內,郭沫若夫婦親手種植的銀杉樹和牡丹都在茁壯地成長著,顯示出勃勃生機。


  這是前海西街18號,郭沫若晚年居住過的地方。故居佔地七幹多平方米,建築面積約五百平方米。這裡原是清代權相和坤的花園,和坤被抄後遂廢。晚清時曾是恭王府的馬號,民國初年營建為一所中西合璧的宅院。1963年秋天,郭沫若遷居此處,在什剎海西畔這座古樸的北京四合院裏走完了人生最後14個年頭。


  故居大門坐西朝東,大門外馬路對面有一座磚照壁。走進紀念館,草地上郭沫若的銅像安坐在藤蘿架前,雙手輕輕放在膝頭,目光平靜而坦然。院內有一條小徑直伸到一座坐北朝南的垂花門前,垂花門內是由正房、耳房、東西廂房和後罩房組成的二進的四合院。各房之間有回廊相接。五間北房中西邊三間是會客室,東邊兩間是郭沫若的辦公室和臥室。後罩房是夫人于立群的畫室、書房和臥室。東西廂房是子女的住房。四合院西側有一排房,是存放手稿和藏書的書庫。


  郭沫若自“五四”運動以來,不僅在文學、藝術、史學、古文字學方面成就非凡,同時還是一位富有感召力的社會活動家。故居按照這一主線,通過手稿、著作、歷史圖片與其他展品,介紹了他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成就。


  郭沫若的一生是豐富多彩的,他的故居會生動地告訴你那些傳奇般的故事。



茅盾故居


  茅盾(1896 — 1981)我國現代進步文化的先驅者、革命文學家。1921年在上海加入中國共産黨,是最早的黨員之一。1927年發表《幻滅》起使用筆名。在解放前後的六十多年裏,創作出了《子夜》、《蝕》、《虹》、《春蠶》、《林家舖子》等大批傑出的文學作品。另外,他還翻譯介紹了許多進步的外國文學作品,撰寫了大量文藝論著。建國後,曾任文化部部長、全國文聯副主席、第五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主席等職務。1981年逝世前留下遺囑,將25萬元的稿費捐獻給中國作協作為設立長篇小説文學獎的基金。


  東城區交道口後圓恩寺衚同13號是茅盾的故居。茅盾1974年至1981年居住在這裡,度過了他一生中的最後六年。


  後圓恩寺是條幽靜的衚同,深秋的陽光把衚同裏的古樹染成了金黃色,把古城那特有的氣息傳遞給每一個在這裡居住的人。


  茅盾故居是個不起眼的小院,座落在衚同深處,是一座兩進四合院,佔地800平方米,建築面積500多平方米。踏進院門,映入眼簾的是大門影壁上鑲著的鄧穎超題寫的“茅盾故居”金字黑大理石橫匾。院內有幾棵大樹和一架佈滿院子的葡萄樹,撒滿綠的影子。茅盾的漢白玉半身塑像矗立院中,前院有房屋15間,西廂房原是會客室和藏書室,佈置維持原狀,室內陳設為茅盾生前所用舊物。陳列室有茅盾從青少年時代至逝世時期的實物和圖片,包括手稿、作品初版本、信件、手跡以及兩冊小學時的作文(是茅盾留存於世的最早墨跡)。


  正房東側有一狹窄通道,穿過便是後院,院內東西各種一棵太平花,小院在狹窄的通道和擁簇的太平花的映襯下,顯得十分幽雅恬適,這裡是茅盾生前工作、生活和休息的地方,裏面簡樸的傢具、陳設、書籍、文具、寫字檯、地板等都是保持原貌,存放完好。後院正房6間,安放有茅盾夫人孔德沾女士的黑漆鏤花骨灰盒。



老舍故居


  老舍(1899-1966),中國小説家、劇作家,原名舒慶春,生於北京,滿族。老舍做過教師並到英國留學執教,曾創作小説《老張的哲學》、《趙子曰》、《二馬》、《貓城記》、《離婚》、《牛天賜傳》、《駱駝祥子》、《月芽兒》、《我這一輩子》、《四世同堂》;話劇《方珍珠》、《龍須溝》、《西望長安》、《茶館》、《寶船》以及戲曲劇本《柳樹井》、《十五貫》等20余部;《龍須溝》、《茶館》已成為迄今為止新中國話劇的典範作品,贏得了巨大的國際聲譽。曾擔任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副主席等。文革開始,因不堪淩辱,投湖自盡。


  “京味兒文化”大師老舍自己的家,就充滿了特有的京味兒,正如這個院子的名字“丹柿小院”,簡單而充滿普通生活中的趣味。


  老舍夫人曾深情地講:“老舍是個‘戀家’的人”。但老舍直到1950年


  4月他51歲時,才第一次有了真正屬於自己的家——用一百匹白布的代價購置的豐盛衚同10號(今燈市口西街豐富衚同19號)的一座舊式四合院,老舍與家人一同在此生活了16年。


  豐富衚同寬不過幾米,是條很窄也不長的小衚同。老舍故居大門也不寬,坐西朝東,兩扇黑色木門,進門處有一座灰色磚影壁,中間寫著一個紅色的“福”字。小小的二門朝南,迎面有一座現在北京已很少見到的五彩木影壁,木影壁中間也貼著一個“福”宇,是老舍夫人的親筆。故居主體佈局是一個三合院,院內青磚鋪地,有兩棵老舍先生1954年親手栽植的柿子樹,深秋時節,柿子成熟,紅艷艷地綴滿枝頭,難怪身為畫家的夫人為此把這裡命名為丹柿小院。作為院中正房的北屋共三間,明間和西次間做客廳,東次間為夫人的畫室兼臥室。老舍先生選擇了西耳房做自己的書房兼臥室,因為隱夾在角落中,所以老舍先生説這裡是全院最安靜的所在。


  老舍非常愛這個家——自己動手佈置陳設,每天仔細打掃,還用花木精心裝點。據説當年僅菊花就有幾百盆,一到爽秋,賞菊的朋友們便應主人之邀紛至遝來。那時小院裏還種植了柿子樹、棗樹、石榴樹……因而它還有一個好聽的名字“丹柿小院”。就在這個恬適、典雅和宜人的家裏,老舍寫下了《方珍珠》、《龍須溝》、《茶館》等幾十部著作和大量曲藝、雜文、詩歌、散文等。1966年8月24日這天,他訣別了自己深愛的家,因不堪造反派的淩辱而在濃重的夜幕中投太平湖自盡。


  1984年,北京市將老舍故居列為市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7月,故居及內中藏品和器物由老舍先生家屬捐獻給了北京市。北京市文物局隨即對故居進行了修繕,改為老舍紀念館,並於1999年2月正式對公眾開放。



梅蘭芳故居


  梅蘭芳(1894-1961),世界著名戲曲藝術大師。8歲學戲,11歲登臺,為京劇四大名旦之首,世稱梅派。代表作有《宇宙鋒》、《貴妃醉酒》、《霸王別姬》、《洛神》、《遊園驚夢》、《抗金兵》等,是把京劇傳播到國外並獲得國際盛譽的第一個中國藝術家。日軍佔領北平後,他蓄鬚明志,拒絕演出。1949年後曾任中國京劇院院長、中國戲曲研究院院長、中國戲曲學院院長。中國文學藝術家聯合會副主席。


  梅蘭芳故居在西城區護國寺街9號,原為慶親王府的一部分,1984年成立梅蘭芳研究學會,籌建紀念館;1986年10月開館。


  走進窄窄的護國寺衚同,在衚同的縱深處有一座不起眼的小院,這,就是梅蘭芳先生的故居。梅先生的最後10年就是在這裡度過的。


  如果你不知道,你會覺得這裡與其他院子並無太大分別,但走入院中你就會感覺到,這個小小的四合院是所有故居中最有韻味的一個。精緻的小院、古雅的物品,大師演出用過的行頭,還有不知哪飄來的京劇唱腔,都讓人感覺到有板有眼的韻律,感覺到有形無形的文化氛圍。


  這是一處兩進的北京小四合院,佔地716平方米,現有館藏文件3萬餘件。一進院門,首先看到的就是漢白玉梅蘭芳塑像,這是雕塑家劉開渠及其學生白瀾生共同創作的。內院東、西、北房築有穿廊,廊沿上有彩繪。共設有4個展室,以圖片和實物簡要介紹梅蘭芳一生的藝術生活和社會活動、紀念品和禮品及梅蘭芳晚年生活。還有不定期專題陳列。


  正院保存故居原貌,會客廳、書房、臥室和起居室內的各項陳設均按梅蘭芳生前生活原狀陳列。古香古色的小四合院,非常精緻。院中的柿子樹碩果纍纍,在院中漫遊,我們所體會到的,是梅先生精彩的一生,他的創作除舞臺作品外,還有《梅蘭芳文集》、《舞臺生活四十年》等著作,並編有《梅蘭芳演齣劇本選》。梅先生的生活無一不體現著古樸、典雅的特質。梅先生平民化的藝術氣質就像這座看來不起眼的小院一樣,讓人回味無窮。


  梅蘭芳墓位於海澱區萬花山,佔地30余平方米,坐東朝西。墓中央是一長方形墳冢,周圍有梅花形欄墻。寬12米。墓臺前豎著2米高的漢白玉石碑,上鐫刻許姬傳手書的“梅蘭芳之墓”5個鎏金大字。墓蓋上刻1朵梅花。



  我們走進一位位名人的故居,宛如走進一座座博大深邃的博物館。倘佯在歷史的回憶中,我們不僅為這些名人色彩斑斕的人生喝彩,更為我們民族孕育出這麼多精英而自豪。歷史是由人寫成的。創造歷史和推動歷史前進的自然是人民大眾,但畢竟他們在每一個時代都會有自己的傑出代表,有自己的核心人物。這些不朽的靈魂荷載著民族的希望,為中華的富強而抗爭、而奮鬥,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財富。倘若他們活到今天,一定會為自己祖國的改革開放鼓掌歡呼,一定會為自己民族的崛起而振奮感動,一定會為2008年的北京奧運説:到中國來,這就對了!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