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文化教育-漫步北京專題-漫步北京
漫步北京


 

第八章大都殘垣現古韻
 
 
  來源:      日期:2003-10-20 12:18

 
老北京人差不多都知道現在的北三環外有個叫“北土城”的地方。那裏有一道逶迤起伏的殘垣,看起來土土的,就那麼寂
寞地躺在那裏,任時光在自己的身上匆匆流過。荒涼的樹叢間,曾是我們孩提時的天然遊樂場。無論是坐在小亭子裏聽老人講故事,還是在石頭小路上跑來跑去,仰或是在那不高的小山坡上嬉戲……從沒想過腳下土城的來歷,就象一壇陳酒,壇是古老的土色,酒是醉人的醇香,只不過被隨意放在那裏,毫不打眼,就象被人遺忘了一樣。
如今,塵封的記憶終於被打開了,殘舊的土坡完全變了摸樣。不,應當準確的説,是殘舊的土坡的環境完全變了摸樣,一下子就把那土坡的文化氣息釋放了出來,使每一個人漫步在這裡,都要油然而生“靜”意,將思緒放逐到久遠的過去。
顯然,這裡已完全是另一番景象。這裡的樹愈發顯得年輕,這裡的草碧綠青翠,亭子換了新門面,路邊的座椅都成了倣古的車輪形,路燈都做成了精緻的燈籠。再向裏走,一條鋪滿鮮花的林蔭道蜿蜒曲折,順著土城的走向延伸開去。豁然開朗的廣場上是“大都鼎盛”雕塑景區,元代著名的人物,如馬上皇帝忽必烈、大旅行家馬可波羅、天文學家郭守敬等都栩栩如生的在那裏向憑吊者無言地訴説著800多年前的輝煌,一股濃濃的人文氣息撲面而來,讓人們在和平寧靜的今天體會到過去的風雨兼程。
這就是元大都城垣遺址公園,一個集歷史遺跡保護、市民休閒、改善生態環境于一體的北京市城區最大開放式帶狀公園,也是北京市第一個建成的人文奧運景觀。
讓我們把目光聚焦在1272 ——1368年的元大都上。
1206年成吉思汗即位,創建蒙古帝國。忽必烈于元元年(1264)八月頒詔以燕京為中都,作為陪都。1267年,在東北郊外以積水潭為中心另建新城,為北京城奠定了基礎。至元八年(1271)十一月,定國號為“大元”。次年二月,忽必烈採納霸突魯、劉秉忠等人之議改中都為大都,並從上都(今內蒙古正藍旗上都郭勒)遷都於此。
從此,北京的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
從距今約70萬年前的北京西南房山區週口店龍骨山洞穴中的“中國猿人北京種”,到距今3000年前(西元前11世紀)的西周燕國都城;從西元608年開鑿的隋代大運河起自涿郡(北京)、南達杭州,全長2500多公里,成為當時交通的大動脈,到西元1264年,元代開國君主忽必烈遷都北京,北京成為統—的多民族國家的政治、文化、科技、對外交流的中心,北京經歷了多姿多彩的滄桑巨變。歷時21年建成的元大都,佈局嚴密完整,縱貫南北的中軸線穿過紫禁城的中心,北起鐘樓,南達永定門,長約6.5公里。1406年明代擴建後的北京城,皇宮位於全城的中心,衙署寺院、市井民舍都在兩側依次對稱展開,佈局有序,呼應相連。此後,明、清兩代建紫禁城為皇宮,(始建於1406年),由大小70多座宮殿依左右對稱、沿中軸線高低錯落排開,金碧輝煌,是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集大成者,被聯合國世界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産”。天壇是明清皇帝祭天、祈谷的壇廟,為中國古代現存最大的祭祀建築群,其構建運用了聲學原理具有良好聲學效果,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産”。圓明園曾集中西精美建築于一體,美侖美奐,令人叫絕,不幸于1860年、1900年兩遭焚燬和劫掠,變成斷垣殘壁、一片廢墟。頤和園是明清兩代皇家園圃,它依山臨水,巧妙運用自然風光,佈置殿堂樓閣、軒榭亭臺、舫橋寺廟;點綴名花異木、奇峰怪石,集中了我國古代建築藝術的精華,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産”。至於談到北京古代的文化科技成就以及民居民俗的文化精華,則更是不勝枚數。不同的歷史時期曾有許多外國人來到北京訪問、旅遊、經商、傳教,他們在自己的著作中對北京加以描述,有些人還任過古代官職。他們為北京帶來了異域的文化、技術並把北京和中國的文明傳播給世界。而所有這一切,都是從那個蒙古族的英雄 ——忽必烈開始的。
忽必烈 (1215—1294年),是元朝的建立者。即元世祖。成吉思汗孫,拖雷第二子。1251年,其兄蒙哥繼大汗位後,命其主管漠南漢地。其間忽必烈注意蒐羅各族地主知識分子,興辦屯田,發展生産。在漢族知識分子的影響下,他決計推行“漢法”。1252年,奉蒙哥命率軍進攻南宋。次年秋,他經六盤山、臨洮,抵忒刺(今四川松潘)。隨後兵分三路,穿越吐蕃東部(今四川
甘孜藏族自治州),進入大理。于年底攻人大理城(今雲南大理)。滅大理、招降吐番後,他又于1256年營建開平(今內蒙古正藍旗東),建造宮室。1258年,再奉命進攻鄂州(今湖北武漢)。1259年,蒙哥在親征南宋時,入四川,受阻于合州(今四川合川)釣魚城,染疾病死於城下,忽必烈聞訊,採納謀臣郝經計,一面與南宋右丞相賈似道議和,約定南宋每年獻銀20萬兩,絹200萬匹,雙方以長江為界。而後直抵燕京,阻止其弟阿裏不哥南下,擬奪取汗位;一面則派遣一支軍隊截住蒙哥靈柩,取得大汗寶璽。1260年,忽必烈在開平召集忽裏臺(蒙古語,大朝會),即大汗位,是為元世祖,建元中統,以示大蒙古國為中原王朝的沿續。四月,阿裏不哥于和林(今蒙古哈爾和林)宣佈稱大汗。並任命官吏,于燕京(今北京)設行尚書省。是年冬,忽必烈親徵漠北,阿裏不哥屢戰屢敗後投降。中統三年(1262),江淮大都督李遭趁忽必烈北伐之機,在濟南(今屬山東)發動兵變。忽必烈即遣中書右丞相史天澤率兵平定李遭兵變,遂解除地方軍閥實權。四年,定開平為上都。至元元年1264),以燕京為中都,並遷都於此。同年,他以宋廷違約,拘囚蒙古使臣郝經為由,發兵大舉進攻南宋。至元八年(1271)十一月,忽必烈建國號大元。九年,升中都為大都,定都於此,遂將政治中心正式移至漠南。十三年,南宋恭帝趙顯投降,南宋亡。趙顯及全太后、謝太后等被押送至大都。十六年,元軍進擊崖山(今廣東新會南),包圍南宋余部。南宋丞相陸秀夫抱宋帝趙咼投海死。至此實現全國統一。忽必烈在位期間,在漢族知識分子協助之下,全面推行“漢法”,建立一套行政、軍事、賦稅等制度。注意農桑,興修水利,使元初社會經濟得到較快的恢復和發展;先後平定李遭、海都、乃顏叛亂,鞏固了國家的統一。然建國之初,頻繁用兵,百廢待興,費用浩繁,而任用費納喀忒(今烏茲別克塔什幹西南錫爾河右岸)人阿合馬斂財,導致統治集團內部矛盾加劇。加之階級和民族壓迫沉重,社會矛盾尖銳,起義反抗鬥爭不斷。至元三十一年(1294),忽必烈死,廟號世祖。
在元大都城垣遺址公園的雕塑群中,自然有忽必烈偉岸的身影。然而,人們也忘記不了另外一些對推動中華民族文明進程有大功勞的人, 郭守敬就是一位傑出的代表。
郭守敬(1231~1316年),元代科學家。字若思,順德邢臺(今河北邢臺)人。其成就主要在天文曆法、數學和水利等方面。幼年時,曾師從劉秉忠學習天文、地理。中統三年(1262),經舉薦,向元世祖面陳水利六事,任提舉諸路河渠。次年,升為副河渠使。至元元年(1264),隨中書左丞張文謙赴西北,于原西夏境內修復唐來、漢延二渠,灌田10余萬頃。二年,任都水少監,掌河渠、堤防、水利、橋梁、閘堰等事。十三年,與天文學家王恂、許衡等負責編修新曆。主張“歷之本在於測驗,而測驗之器莫先於儀錶”,創制及改進了簡儀、仰儀、圭表、景符等十八種天文儀器。所制簡儀為當世最大的赤道儀。又在全國各地設置27個測景所進行實測,自北緯15度(今14.8度)至65度(今64.1度)的範圍內,組織大規模的測量,推算出一回歸年長度為365.2425日。十七年,編修成《授時歷》。又與王恂共創招差術,是為球面三角學。二十三年,任太史令。二十八年,領都水監,主持修建大都附近的通惠河,使漕運直抵大都(今北京)。三十一年,任知太史院事。延枯三年(1316)卒,時年八十六。著有《推步》、《立成》、《歷議擬稿》等天文、數學著作,均佚。
説到元代的風流人物,不能不提到馬可波羅。
馬可波羅(1254——1324),歐洲旅行家。義大利威尼斯人。其父尼古拉. 波羅、叔馬賽. 波羅均為威尼斯商人,曾隨蒙古伊利汗國使臣赴上都(今內蒙古正藍旗東)。元世祖忽必烈命他們出使羅馬教廷,請派傳教士來華。至元八年(1271),馬可波羅隨其父、叔赴元廷回復世祖。經古絲綢之路,于至元十二年抵達上都。其後僑居中國長達17年。多次奉元世祖之命出使各地,到過陜西、四川、雲南、江浙、河南、河北等行省。他自稱曾任揚州總管三年。後獲准回國,于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隨伊利汗阿魯渾的請婚使者護送伯岳吾氏女闊闊真去波斯。後因參加威尼斯對熱那亞的戰爭而被俘。在熱那亞的獄中,向同獄的庇隆人、作家魯思蒂謙講述其遊歷東方諸國見聞。魯思蒂謙遂筆錄成書,名為《東方見聞錄》(又名《馬可波羅遊記》)。該書流傳甚廣,被譯成多種文字、抄本、刊本達自數十種。書中記述的元朝重大的政治事件、典章制度及各地風俗,與中國文獻記載基本相符。1298年,馬可波羅獲釋,其後復又經商,家資巨富。
讓中國人感到自豪的還有關漢卿。關漢卿大約生於金末,卒于元太宗時期,號已齋。他是大都,也就是地道的北京人。(也有人説他是祈州人或解州人)關漢卿曾做太醫院尹,一生倜儻,博學能文,有多方面的藝術愛好,會吟屍,懂篆刻,喜絲竹,尤其精通戲曲藝術,不僅能編劇,而且能登臺表演。藝術活動的區域主要在大都(北京),晚年可能到過杭州一帶。關漢卿是大戲劇家,為元曲四大家之首。所作雜劇今知名目者有67種,有劇本傳世者18種;散曲作品有套曲10余套,小令50余首。家喻戶曉的代表作是《竇娥冤》;《救風塵》、《望江亭》是兩本精彩的喜劇,《魯齋郎》和《蝴蝶夢》是兩部成功的公案戲、《單刀會》是成就很高的歷史故事戲。他的作品大多揭露封建社會的黑暗腐敗,表現勞動人民,特別是青年婦女的苦難遭遇和反抗精神。他所塑造的人物形象豐滿、性格鮮明,曲詞質樸、簡練、生動,劇本結構完整、矛盾集中強烈,藝術感染力很強。他的作品至今流傳,《竇娥冤》等被多個劇種移植演出,至今不衰。
元代還有王實甫的《西廂記》、馬致元的《漢宮秋》、白樸的《墻頭馬上》等。後期作家有鄭光祖、喬吉、宮天挺、秦簡夫等,活動中心在杭州。主要作品有鄭光祖的《倩女離魂》等。關、馬、鄭、白被譽為“元曲四大家”。女真人李直夫的《虎頭牌》也很有特色。雜劇的題材相當廣泛,有反封建官府、追求愛情婚姻自由、歷史故事等多方面內容,也有不少反映少數民族生活的題材,如反映回族生活的《老回回控狐洞》等。
唐詩宋詞元曲,是人們對中國歷史上唐、宋、元文學創作主要特色和成就的概括。元曲即散曲,適於單獨演唱的小段曲牌。散曲起源於民間小曲和少數民族音樂。分小令、帶過曲、套曲三種基本格式。前期散曲家有關漢卿、馬致遠、盧摯等,後期有張養浩、劉致、張可久、喬吉等。此外,蒙古人阿魯威、女真人奧敦周卿、王景、畏吾兒人貫雲石、回回人薩都剌、馬九臬、阿裏西瑛、丁野夫等,都是著名的散曲家。他們的共同努力,為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增添了亮麗的一筆!
元末,政治極其腐敗。元順帝妥憎帖睦爾即位後,雖推行了一些新政,但仍無法挽救衰敗的政局。加之天災人禍頻繁發生,農民起義及少數民族的反抗鬥爭不斷發生,社會矛盾日趨激化。至正四年(1344)五月,大雨20余日,黃河暴漲,北決白茅堤(今河南蘭考東北),又決全堤。濟寧、大名、東平諸路沿河州縣水患嚴重。八年正月,黃河再度決堤,泛入運河。水患殃及濟南(今屬山東)、河間(今屬河北)。黃河屢次決堤,加劇了社會的動蕩,嚴重影響元廷的財政收入,威脅運河漕運。中書右丞相脫脫決定以“開河”、 “變鈔”擺脫困境。至正十年(1350),脫脫印製“至正交鈔”。實際是于舊中統交鈔上加蓋“至正交鈔”字樣。新鈔一貫合銅錢一千文,或抵此前發行的“至元寶鈔”兩貫,又發行“至正通寶錢”。新舊鈔錢並行通用,致使幣值大貶,物價騰踴。此後,動亂加劇,終至元滅。國都易幟,北京成為明之都城,歷史又開新篇。

從懷古的思緒中回到現實中的元大都城垣遺址公園。公園分屬兩區,朝陽段位於中軸路東西兩側及奧林匹克公園南側:全長4.8公里,寬130至160米,佔地面積67公頃。與海淀段連接起來,總長達9公里。這一建在元大都城垣遺址上,共9大景區的帶狀公園氣勢恢弘,內涵豐富,景色宜人,是城北又一新的亮點。人稱北京首座大型“露天博物館”
元大都城垣遺址公園綠化覆蓋率達到了73%。小月河橫穿而過,將遺址公園分為南北兩個部分,河南側為土城遺址保護區,北岸為綠化景點建設區。小月河為主體水景區,七個水生植物區內種植了荷花、蘆葦、菖蒲、水蔥等水生植物,建有親水觀景平臺。沿小月河修建了五個木質遊船碼頭和六座形態各異的跨河小橋,使兩岸不同風格的美景相互連接,巧妙融合。公園改造後建成元城新象、大都鼎盛、龍澤魚躍三個一級景區,六個二級景區包括:雙都巡幸、四海賓朋、海棠花溪、安定生輝、水街華燈、角樓古韻。其中“龍澤魚躍”景區濕地園面積達17000多平方米,是城區內面積最大的人工濕地。清淺的水面,種植鳶尾、水蔥等水生植物,幾處自然的水潭小溪,魚兒在水中游,青蛙野鳥棲息于小島及蘆葦水草中。
元大都城垣遺址公園以遺址範圍內現狀城墻為重點保護對象。總體設計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充分尊重歷史,保護遺址。著名雕塑藝術家樓家本先生創作了“大都鼎盛”群雕,共有十九個主要人物,包括忽必烈、元妃、馬可波羅、郭守敬、黃道婆等,人物栩栩如生,這組北京最大的室外群雕使元大都城垣遺址公園成為了一座構思精巧、名副其實的大型“露天博物館”。
海澱區界內的元土城遺址公園建成後營造十大景區,再現“薊門煙樹”。十個景區分別為:城垣懷古、薊門煙樹、鐵騎雄風、薊草芬菲、銀波得月、紫薇入畫、大都建典、水關新意、鞍韁盛世、燕雲牧歌。其中“薊門煙樹”為舊燕京八景之一,土城關在德勝門外,相傳是古薊州遺址,亦曰薊丘,門存土阜傍多林木,蓊翳蒼翠,現尚存禦碑一座。
在人文奧運的恢弘篇章中,增添了又一處勝景。那茵茵綠草之上,駿馬昂首嘶鳴,似要騰空奔去。那精氣神,多麼象今天的北京城,有著無限的生命力,有著無限美好的未來!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