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文化教育-漫步北京專題-漫步北京
漫步北京


 

第七章曆盡滄桑憶中都
 
 
  來源:      日期:2003-10-09 10:30

  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中倘佯,你會為神州大地許多古城的風采所傾倒,但其中的魅力之冠當屬北京。
實際上,北京早在數十萬年前就有古人類在活動。進入新石器時代,北京地區由於地處中原農耕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的交接地帶而成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地區。3000 多年前,北京地區出現了最早的城市,是西周王朝燕國都城所在,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文化。秦漢以來,北京地區成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軍事重鎮。隨著東北少數民族的崛起和全國政治重心東移,北京地區在全國的政治地位進一步上升。遼南京城更揭開了北京從地方重鎮向全國政治中心過渡的序幕。西元12世紀,中國東北少數民族女真族興起,建立了金朝,于1151年開始在遼南京的基礎上重新規劃,擴建新都。西元1153年,金主完顏亮正式將都城稱為中都。從此,北京開始了作為我國一代封建王朝首都的歷史。此後,歷經元大都,明清北京城,北京成為全國的政治中心,成為世界聞名的歷史文化名城。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北京成為我們偉大社會主義國家的首都。
2003年夏秋之際,紀念北京建都850週年的活動拉開帷幕。豐富多彩的紀念活動展現了北京邁向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進程中歷久彌新的獨特氣息,吸引了全世界的密切關注,為2008年北京的人文奧運理念抹上了濃濃的一筆。
宣武區是北京城的肇始之地,3048年前的燕都薊城就位於該區境內廣安門一帶;西元1153年,金主完顏亮在完成了對燕京城的擴建後,率領文武百宮入城,並將其改稱“中都”,至此,薊不僅作為今日京城的發祥之地,而且成為北京建為國都之始。為了這850年的紀念,如今在這片熱土上,建起了造型獨特的紀念闕。
闕是古代宮殿、祠廟和陵墓前的專用建築物,具有裝飾和象徵的作用。新落成的紀念闕整體由一個鬥拱和四條分別朝向東南西北方向的青銅坐龍構成,闕身高12米,地面採用花崗岩石材鋪裝,佔地面積約760平方米。闕正面朝南,“金宮殿故址”5個金黃色大字鐫刻其上,在其東面是著名歷史地理學家侯仁之先生撰的《北京建都記》碑文,西邊是宣武區政府特別設立的建闕説明,在紀念闕花崗岩地面上,雕刻著金大安殿遺址的佈局圖。
站立在闕身前,我們的思緒越過時空的隧道,掃描著關於金代中都(1153——1214年)的權威記載:“西元1115年,女真族首領阿骨打建立金朝,定都上京(今黑龍江省阿城縣)。宋徽宗宣二年(1120),宋、金結盟攻遼,約定由宋出兵燕京,勝利後幽、雲等州歸宋,宋則把原來給遼的“歲幣”轉納給金。宣和四年(1122),宋軍攻遼兵敗。同年十二月(1123年1月),金兵攻遼,奪取燕京。金向宋索取“燕京代租金”一百萬貫,米二十萬石,方將燕京移交給宋。宋改燕京為燕山府。宣和七年(1125),金滅遼。同年十二月(1126年1月),金軍南下攻宋,佔領了燕山府。第二年,北宋亡。
金海陵王完顏亮于貞元元年(1153),從上京遷都燕京,改為聖都,不久又稱中都。同時改燕京所在的析津府為大興府。金襲遼制,設立上京會寧府、東京遼陽府、北京大定府、西京大同府和南京開封府等五京,以中都為京師。
金中都城是倣照北宋都城東京的規制,就遼南京城改建而成的。中都城分大城、皇城和宮城重。大城除北城墻未動外,其餘三面城墻比遼南京城有所增廣。大城周長37里,呈方形,城墻高40尺,樓計910座,壕塹三重。大城十三門:東為施仁、宣曜、陽春,南為景風、豐宜、端禮,西為麗澤、顥華、彰義,北為會城、通玄、崇智、光泰。大城套著皇城。皇城正門宣陽門內,東為文樓,西為武樓,中為寬闊的禦道,兩旁有溝,溝邊植柳。北端為宮城正門應天門。應天門十一間,樓高八丈,四隅角樓,琉璃瓦頂,金舖朱戶。門內前為大安殿,是金帝舉行大典的地方;後為仁政殿,是金帝聽政之所。宮城的殿堂館閣、亭樓宮觀,高敞宏麗,氣宇萬千。城外有天地日月四壇,分列南北東西四方。都城自豐宜門經宣陽門至應天門,有一條寬廣的禦道貫通。城外大路寬闊平直,夾道植柳,延伸百里。金統治者在中都不僅修建城池宮殿,而且大興離宮苑囿。規模最大的是金世宗大定十九年(1179)在遼代瑤嶼離宮基址上興建的大寧宮(今北海公園一帶)。金帝役使大批士卒、民伕和工匠,掘土鑿池,開挖海子,栽植花木,堆砌假山,疊築瓊華島,環湖為瓊林苑,苑中建造宮殿樓臺。金還在中都西北郊建造行宮別館,在今頤和園址建完顏亮的行宮。在香山和玉泉山也都建有離宮。今釣魚臺國賓館址曾建築金帝的離宮別苑。燕京八景最初就是在金代見稱於世的。
金中都人口眾多,每年要運入上百萬石的糧食。為漕運入京,從通州到中都開鑿了閘河,但水量不足,航道欠暢。大定十年(1170),議分盧溝河為漕渠,即開金口河以通京師漕運,但開通後因地勢高峻,水流湍急,泥沙淤塞,不能行舟,終至失敗。後為加強陸運,建造盧溝石橋。金章宗明昌年(1192)橋落成,命名為廣利橋。橋長266.5米,寬7.6米,下分11個涵孔,橋身兩側各有石雕護欄望柱140根,柱頭上雕有臥伏的大小石獅492個,神態各異,栩栩如生。《馬可波羅遊記》一書裏記述説:“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獨一無二的橋。”
金中都是當時北中國的文化中心。金在中都設國子監,開科取士;頒行女真大小字,設女真學,創設女真進士科;並設司天臺,置司天、醫學試科等。中都還有繁盛的戲劇,流行于金中都的諸宮調,以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最為有名,它成為中國講唱文學的傑作。金代曾將北宋的“宮本雜劇”發展成為“院本雜劇”,使雜劇從宮廷府第走向瓦肆行院。金雜劇為元雜劇的發展開拓了先路。
金大安三年十二月(1212年1月),中都第一次遭到蒙古軍的進攻。貞佑三年(1215)三月,成吉思汗率蒙古騎兵攻至中都城下,金宣宗屈服議和。同年五月十八日,金宣宗逃離中都,遷都汴梁。第二年五月初二日,蒙古軍攻佔中都。”
800多年前的風雲變幻,令人心弛神往。侯仁之先生所撰的《北京建都記》責講這段歷史詮釋的更加明白:“北京古城肇興于周初之分封,初為薊。及遼代,建南京,又稱燕京,為陪都。金朝繼起,于貞元元年即西元1153年,遷都燕京,營建中都,此乃北京正式建都之始,其城址之中心,在今宣武區廣安門南。
金中都以遼南京舊城為基礎,擴東、南、西三面有差,而北面依舊;城池呈方形,實測四面城墻,東長4510米,西長4530米,南長4750米,北長4900米。四面城垣各開三門,北城垣復增一門,共十三門。城內置六十二坊,前朝後市,街如棋盤。
皇城略居全城中心,四面各一門。正南宣陽門內有街直通皇宮應天門前之橫街,兩側建千步廊,廊東有太廟,西有中央街署。宮城位居皇城東偏,宮室建築分為三路,結構嚴謹。中路殿宇九重,前有大安、仁政兩殿,為常朝之所,後有後宮,為帝、後所居。主殿大安殿建於三層露臺之上,規模宏偉。東路有東宮、壽康宮、內省諸建築,西路有蓬萊院、泰和宮等建築。宮城內西南隅鑿魚藻池,建魚藻殿,以為宮城之內苑;故址即今白紙坊橋西之青年湖。宮城迤東置太子東宮,迤西為同樂園,有瑤池等湖泊。
中都城之擴建,將西湖即今之蓮花池下游河道納入城中,導流入同樂園湖泊及魚藻池,又經皇城前龍津橋下,轉而向南,流出城外。西元1990年,在右安門外大街迤西之涼水河北岸發現其水關遺址,已就地建為遼金城垣博物館。中都近郊建有行宮多處,其最著名者為萬寧宮,故址在今北海公園處。元朝繼起,就其址規劃擴建大都城,遂為今日北京城奠定基礎。
西元1990年西廂道路改造,市文物研究所沿宣武區濱河路兩側探得金中都宮殿夯土十三處,南北分佈逾千米,並作局部發掘,從而確定應天門、大安門和大安殿等遺址位置。西元2003年為金中都建都850週年,應宣武區人民政府之約,撰文以記北京建都之始,刊石于金中都大安殿故址之前。”
兩文對照,金中都的由來、面貌在我們面前清晰起來。
我們沿著歷史的長河朔流而上,每一處金中都的遺跡似乎都在無言地誇耀著自己曾經的輝煌。據北京市文物局正式宣佈,北京地區年代最早、規模最大的帝王陵一一金陵遺址,經過兩年多的發掘和清理,發現了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的睿陵,並獲得了一批重要的考古成果。剛剛從金陵出土的七星鐵劍、金絲鳳冠等文物,證明著那段躍馬揚戈的歲月的崢嶸。在紀念北京建都850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來自國內外的百餘位從事金史研究的專家學者匯聚一堂,暢所欲言地研討著金代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在與會者中,既有金啟棕、李錫厚、徐蘋芳、宋德金、齊心等國內研究金史的著名專家,也有日本大使夫人阿南史代、德國人劉小島等熱衷中國文化的外國學者。阿南史代是從80年代第一次來北京,看到了一些描述遼金佛教史跡的介紹開始對遼金史感興趣的。當時,她就有了尋訪的念頭,但是因為種種原因,沒有能夠找到機會。上個世紀90年代第二次來北京後,阿南史代終於開始了自己尋夢般的快樂旅行。據她介紹,目前她基本上每個星期都要拿出兩天時間,訪問北京殘存的遼金遺跡,有時是跟家人一起去,有時是跟朋友去,有時一個人也去。幾年的時間內,她的足跡幾乎踏遍了京郊的鄉村和北京周圍的山區。幾年前,在遼金城垣博物館,阿南史代和她的同伴一位德國姑娘劉小島舉辦了一場“遼金佛教遺跡攝影作品展”,通過這個展覽,阿南史代結識了幾位中國的學者,從此她對遼金文化的認識更寬泛了。
北京的建都史之所以使海內外矚目,原因無它,只是因為它是一種文化,一種中華民族孕育的但屬於全世界的文化,一筆人類文明的巨大財富。

我們是從宣武區叩開金中都的大門之環的。宣武作為老資格的市轄區,座落在市區西南部,面積雖然不大,但文化底蘊異常豐厚。宣武區內的廣安門原為外城城門之一。位於外城西城墻中北部。明嘉靖年間建,初名廣寧門。城門已于修地下鐵道時拆除。廣安門一帶,係遼金時期北京城邑舊址,為出入京師的重要通道。清道光年間,為避宣宗諱,廣寧門改稱廣安門。近城門處泛稱關廂,沿路分稱達官營、甘石橋等名。1954年後始定今名。廣安門外南街南端有青年湖,原係金中都太液池遺址。
如今在右安門外玉林小區有經過精心修的遼金城垣博物館,展出了《北京建都之始——金中都歷史展》。展覽分為金中都南城垣水關遺址保護現場和室內金代文物陳列兩個展區,室內展出又分為“水關遺址”、“北京城的由來”、“金政權建立”、“海陵王遷都”、“大房山金陵”等七個部分,共展出文物、圖表、沙盤、模型200多件。整個展出通過文物、圖表和文字,向觀眾形象而真切地層示了距今800多年前一代帝都的風貌。展出的文物中有許多是首次面世,有許多屬於國家一級珍貴文物,如金代大書法家任詢書丹的呂徵墓表、金中都宮殿遺址出土的銅坐獸、金陵出土的建築構件和各類文物等,不僅蘊涵著豐富的歷史資訊,而且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
“中都近郊建有行宮多處,其最著名者為萬寧宮,故址在今北海公園處。”感謝侯仁之先生,為我們指點了北海的前緣。北海位於景山之西,主要由北海、瓊島兩部分組成。是中國現存歷史最早的古代皇家園林。ll世紀中,遼在此建立瑤嶼(行宮),1179年金代在此開湖建島。湖叫西華潭,島為瓊華島,島的最高處營造有廣寒殿,從汴梁(今開封)運來大量湖石,修建離宮(大寧宮)。元代3次修建瓊華島,重修廣寒殿,作為朝會之所,並改瓊華島為萬壽山(又稱萬歲山),改西華潭為太液池,總稱“上苑”。明時太液池分稱北海、中海、南海,三海在皇宮之西,改稱“西苑”。清順治八年(1651)在廣寒殿舊址建造喇嘛塔(北海白塔),並將島南面的宮殿改建為永安寺,萬壽山改稱白塔山。1922年11月辟為公園。公園面積共70萬多平方米,水面佔50%以上,瓊島位於公園南部,以高聳的白塔,玲瓏的山石和各種建築組成,東、南兩面用石橋與岸相連,並與東面的景山、故宮互相輝映,從北海西岸向東南望去,可見遠處的景山倒影水中,體現了中國古代造園藝術中借用週邊景色的傳統手法。現北海基本保持清代盛時的規模。
到北海的人們總是要先登瓊島。瓊島亦稱白塔山、瓊華島,位於北海南半部水面之中,為橢圓型島,周長880米、高45米,南面有永安橋通團城、北海前門,東面有陟山橋通北海東門。塔山四面均有石階路通達山頂,山頂正中為白塔,主要建築有永安橋、永安寺、白塔、悅心殿、慶霄樓、閱佔樓、仙人承露盤、臨水遊廊、漪瀾堂、瓊島春陰等;遼代稱瑤嶼,建有行宮,宮內有肖太后梳妝檯;金代改稱瓊華島,是萬寧宮的—部分,將原土山改建成用太湖石疊成的石山。北海濱岸諸景,主要分佈在北海北部水面沿岸,有畫舫齋、先蠶壇、靜心齋、西天梵境、九龍壁、大西天經廠、撒觀堂、鐵影壁、闡福寺、五龍亭、極樂世界、萬佛樓、妙相亭等。
白塔位於白塔山頂,為藏式喇嘛塔,是北海最為矚目的建築。清順治八年建於廣寒殿舊址上,塔基是白石須彌座,座上有3層圓臺。塔高35.9米,承托著傘蓋寶頂;1679年和1731年因地震塌毀,先後兩次重建,1976年因唐山地震波及北京又遭損壞,後予修復。塔下有善因殿,用琉璃磚砌成,四壁雕有幹手千眼佛像,殿中央供有文殊菩薩化身銅像,俗稱鎮海佛。 ,
永安寺位於白塔山南部、永安橋北面,為喇嘛廟。坐北朝南,于順治八年,在明代仁智、介福、延和3大殿舊址上建成,初名白塔寺,1742年乾隆重修時改稱永安寺。寺後至山頂依次有法輪殿、正覺殿、普安殿以及配殿、廊殿、鐘鼓樓等。悅心殿位於白塔西南面,平坦的院落內正殿即為悅心殿,“燕京八景”之一的“瓊島春陰”原來就在這裡。清代從乾隆至光緒,歷朝皇帝遊北海時,都在此召見大臣,辦理政事。殿內有寶座和古玩陳設,院內置銅鼎、銅缸、銅鶴、銅鹿、銅鳳、銅龍等,還有專供皇帝晶茶和用早點的禦茶房和餑餑房,慈禧又在院內增設金漆彩畫天棚架子。每至寒冬,皇帝都在此觀賞太液池上冰嬉。悅心殿北面是慶霄樓,清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年間,每至寒冬,皇帝都在此觀看北海冰面上的衛兵滑冰表演。白塔西北面是閱古樓,為兩層樓宇,上下各25間,左右環抱,成半月型。樓上存放乾隆年間模刻的《三希堂法帖》。三希堂在故宮養心殿西裏間,是清代皇帝私人的藏書屋,收藏有歷代不少名人墨跡。三希指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獻之《中秋帖》,王殉的《白遠帖》,人稱這三帖為“希世奇珍”。1747年,乾隆將三王墨跡以及魏晉以來的名家墨跡編定為《三希堂法帖》32卷,命人分刻在495塊石板上,又將刻板嵌入閱古樓墻壁,原帖仍藏于故宮養心殿三希堂內。閱古樓石刻是中國歷代書法的重要彙編,刻術精巧,刀鋒清晰。閱古樓石刻匯集了中國古代書法精品
白塔山北麓山腰有仙人承露盤,這是一座方型高臺,周圍雕石設欄,中間豎立一根數丈高的漢白玉石柱,柱身滿雕蟠龍花紋,柱頂立一銅人,雙手高托一個荷花形大銅盤。相傳為漢武帝劉徹建造立於建章宮;元初在陜西發現後,忽必烈令人立在瓊華島東面;明代嘉靖年間又移至此處。
臨水遊廊則位於白塔山北坡山腳臨湖環山,為一組半圓形整體建築群,乾隆倣照金山江天寺修建。沿湖岸以漪瀾堂為中心,東起倚晴樓,西止分涼閣,有一套延樓60間和臨水遊廊60間。漪瀾堂在白塔山北坡山腳,為帝後登舟泛湖的碼頭,乾隆常在此垂釣,其他皇帝也常在此處賜宴。堂西的道寧齋,是清代皇帝和御用文人吟詩誦文之處。
瓊島春陰非常有名,它在白塔東北面、倚晴樓南面,立有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的“瓊島春陰”石碑。“燕京八景”之名始於金代,清乾隆親筆題字製成八塊石碑,分別立於八景的所在地。瓊島春陰石碑的正面為“瓊島春陰”四字,背面為乾隆題七律一首。此碑原立於悅心殿前,乾隆五十一年移至此處。
沿水面而行,到北海北面,便是靜心齋。靜心齋南臨太液池,始建於明代,1759年擴建。原名靜清齋,是太液池園中小園,有“乾隆小花園”之稱。院內有一排廳堂9間,堂前為蓮池,池邊假山堆疊,細泉環繞,格局精巧。乾隆時,著名喇嘛章嘉呼圖克圖和達天、蓮筏兩和尚常被請至此為乾隆講經,並被賜領齋;嘉慶、道光、咸豐三朝時,后妃祭佛、遊園時在此休息;慈禧曾親自繪圖修繕,她住儀鑾殿時,每天中午在此用膳休息。八國聯軍侵佔北京後,在此設日軍司令部。1913年全部翻修,改稱現名,作為宴請外賓之處。
西天梵境南臨北海,與瓊島隔池相望,原為明代西天禪林喇嘛廟,清代于1759年重修時向西擴展,改現名,廟前有兩塊著名石碑,左刻全部金剛經,右刻全部藥師經。正殿為大慈真如寶殿,全部用楠木建成,內供三尊一丈五尺高大銅佛,為三世佛;殿前為天王殿,後為琉璃閣,是一座發券無梁閣,外面嵌砌五彩琉璃花飾與佛像。西天梵境前有一座精美的“須彌春”琉璃牌坊,亦稱“般若祥雲”牌樓,與圓明園中“慈雲普護”牌樓是姐妹之作。
遊北海必觀九龍壁。位於西天梵境西側的九龍壁,建於明代萬曆年間,為大西天經廠門前照壁,壁高5米,長27米,厚1.2米,用彩色琉璃磚砌成,兩面各有九條蟠龍,戲珠于海水和天空之間,造型活潑,光彩耀人;壁的正脊、重脊、筒瓦、隴垂等處,共有635條龍。
北海北岸還有一處人們必到的地方是五龍亭,亦稱天地亭,原為明代泰素殿舊址,殿中有草亭。清順治八年,拆泰素殿改建五龍亭。五座亭子中,中間的一座稱龍澤亭,為重檐圓頂,是皇帝垂釣處;東西各有兩座方亭,是文武官員陪釣之處,東為澄祥亭,再東為滋香亭;西為涌瑞亭,再西為浮翠亭。五亭間有石橋相連,亭北原有一座明代漢白玉石砌雕的五孔石橋,橋北端有漢白玉石牌樓,牌樓北有一座避暑涼殿,用錫製成,稱錫殿。每逢盛夏,先是順治,後是康熙侍奉孝莊皇太后在此消暑乘涼。乾隆十年建闡福寺時,拆錫殿和牌樓,將石橋改建為平面甬道。
北海這座始建於金的皇家園林至今美景迷人,魅力不減。
説到金中都,還不能不提到玉淵潭。玉淵潭金代稱望海樓,釣魚臺,元代稱玉淵潭。清乾隆年間曾兩次擴大湖潭。以納西山泉水,並營造了釣魚臺行宮,築臺題詩,石臺西門上方的石橫額鐫刻“釣魚臺”3字即為乾隆帝所題。釣魚臺古跡位於國賓館內養源齋。湖面分東湖、西湖和八一湖三處水面。今天的玉淵潭公園位於三里河路釣魚臺國賓館西側,總面積111.8萬平方米,水面面積65萬平方米。是一處人們休閒養身的好去處。從玉淵潭公園南門而出,便是中華世紀壇、中央電視臺、軍事博物館、中央軍委大樓,對面則是北京西客站,這一片已成為文化薈萃之地、城市繁華之處。
今天的北京人或乘春花爛漫時泛舟北海看綠柳,或冒炎炎夏日進大覺寺啜飲清茶而思禪,或中秋節徜徉盧溝橋畔仰望一輪明月,或踏雪漫步銀山塔林,陶醉於千年古塔的倒影之中……思緒悠悠,怎不讓人回憶起古都的金戈鐵馬,熱鬧繁華?
是啊,金朝于1115年建立,1234年滅亡,不到百餘年曆史,而金中都僅存在了62年,所以金代遺留下來的文物更顯彌足珍貴。遼金時期留下的眾多遺跡,被時間的泥沙掩埋逐漸消逝。目前遼金時期的遺跡遍及北京18個行政區縣,其中主要以佛教文物為主,還有一些重要的建築遺跡。北京現存的遼金遺跡以房山、門頭溝、宣武三區為最多,延慶、海淀、懷柔、順義四區縣最少。按類別分,大部分佛教遺址分佈在房山、門頭溝、昌平三區的靠山地帶。建築遺跡多分佈在平川地帶,以宣武、豐臺兩區較為集中。此外,大興、通州二區還保存了一定數量的遊獵遺跡和佛教遺物。
根據調查,北京地區現存遼代的地上建築僅有15座遼塔,金代的地上建築除9座金塔外,還有一座盧溝橋。位於昌平區南口鎮羊臺子溝的佛岩寺遺址的呂貞幹遊記和上方山雲水洞內石壁上的乾統六年題記這兩塊新發現的摩崖石刻,填補了北京地區遼金時期摩崖石刻的空白。
北京建城3000多年、閃爍著人類的文明曙光;北京建都850年,無愧於千年古都的美譽;北京眾多的世界文化遺産,反映著古都北京獨特的東方文化底蘊和精神風貌,是我們中華民族永久的驕傲!。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