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雄認為,經貿與文化是連接兩岸的兩大橋梁,缺一不可,現在該是搭起文化橋梁的時候了,要搭起兩岸的文化橋梁,兩岸可以共朝幾個方向努力。
第一,共同推動文化創意的産業,文化産業之後,它的影響力是非常深遠的,兩岸的優勢可以互補,引導社會對多元價值的尊重。
2004年以來,大陸文化産業平均年增加值達到1000億元左右,增長的幅度在15到20個百分點上下。在此刻,全球消費領域增幅普遍下滑的情況下,大陸地區的文化産業可以説是一枝獨秀。
今年1到3月間,平均的增幅達到17%,為市場貢獻,為文化的産業內容,製作和提出新的要求,這也為兩岸文化者的攜手合作提供了難得的契機,據一項調查研究顯示,從2005到2020年的15年,大陸每人平均文化消費需求年增長將達到6.7%,文化産業和增加值的年增長速度將保持在14%左右,文化産業作為今後20年兩岸支柱産業的地位是非常明顯的。
相對而言,臺灣地區的文化産業豈不是稍早,其中由於影視、廣播、新聞出版、流行音樂、舞臺藝術等領域比較引人矚目,但是內需市場的狹小,同業競爭激烈的原因,整體産業的發展速度是趨緩的,令我們有一些隱憂。
今後兩岸文化界在文化界在頻密交流之餘,共同創建文化産業的平臺。同時納入大陸廣闊的市場,厚實的傳統文化底蘊,以及臺灣比較成熟的營運經驗,與活潑開放的創意人才,必將為21世紀華文文化産品的全球競爭力爭取到最大的優勢。
第二方面,加強教育的交流,教育是文化傳承、交流、創造的重要的媒介,今天大家都談軟實力,而教育正是孕育軟實力的土壤。
伯雄認為,兩岸青年學子的交流可以擴展學生的眼界,刺激學生對文化問題的共同思索,有助兩岸形成共同的文化追求。因此我們本著文化與交流的立場,我們主張開放陸生到臺灣求學,並且承認大陸學歷,同時也鼓勵兩岸學校與學生之間展開研究與教學的合作,並推動交換學生計劃。
從兩岸教育的交流來看,雖然簽約高校的數量不斷增長,大陸到臺灣交流以及臺灣學生到大陸攻讀學位的學生日漸增多,但從總體上看,雖然仍處於緩步發展的水準,從趨勢的潮流來看,很有提升的空間。
第三方面,推動媒體的合作。現代的社會因為媒體的發達與進步,使得文化所能産生的力量更為驚人。媒體本身既是文化的媒介,也是文化創造的園地。回顧兩岸傳媒事業近數年來的交流歷程,充滿了波折與坎坷。兩地電視節目的落地政策至今尚未有令人滿意的結果出現,優秀的電視節目資源難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廣泛普及。凡此均為阻礙兩地媒體高效溝通對話的現實障礙。
綜上所述,我們認識到,兩岸文化的交流,必須要在教育、藝術、傳播、語言文字等領域通力協作,互補互促。至於,我們應如何在現有體制框架下,儘快完成相應的配套政策,由政府引導、民間配合,建立高效對等的影音制播與發行合作機制,使兩岸傳媒産業形成緊密聯合的産業鏈,發揮協同互促的效果,有效地為兩岸同胞搭起諮詢溝通的橋梁,並大幅提升彼此的素質與競爭力?
同時我們應如何把文化交流納入到制度化、常態化的發展軌道之上,使多年來文字溝通的障礙也能得到圓滿的解決?又該如何通過體制化的平臺搭建促進兩岸青少年的相互了解、活絡兩岸人才資源的互動與共用?這些都是目前亟待解決的迫切而現實的問題,希望與會的學者、專家與業界精英,能夠集思廣益尋求切實有效的對應策略,為兩岸文化的交流發展提出新的看法、新的視角、新的思路。
另外本屆論壇的經貿議題,集中在我們過去較少觸及的領域,尤其是新能源産業和節能環保方面的合作,對兩岸具有高度的意義。兩岸都面臨氣候變遷和能源日益減少的威脅,過去在這些領域的合作也都相當有效。如果能建立合作的機制,共同應對《京都議定書》協議的演變,擬定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策略,開始新能源産業的研發、合作,相信必有助於兩岸環境的永續發展,甚至開創新的商機,促進兩岸互利雙贏、和平共榮,併為更潔凈的地球村付出貢獻。
本屆論壇分組討論的議題,除了兩岸在文化、教育與經貿等方面的交流以外,還包括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都是兩岸之間療傷止痛,化干戈為玉帛過程中的當務之急,也同時備受廣大民眾的高度期待。
我個人深信,本屆論壇必將獲至豐碩且具有前瞻性的方案與計劃,為中華文化道統的傳承,為兩岸人民情感的融合再度扮演強而有力的推手的角色。
最後,本人以論壇共同主持人之一的身份再一次歡迎貴賓的親臨與會,也向所有辛勤參與籌備工作的同仁致以最高的敬意。謝謝大家,謝謝各位!(據中國網文字直播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