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首頁  要聞  論壇成果  重要講話  本網專稿  人物專訪  評論反應  圖片新聞  論壇花絮  兩岸文教交流  湖湘文化  湘臺往來
字號:
臺學界:兩岸應深化文化教育交流合作 弘揚中華文化

  時間: 2009-07-13 09:55     來源: 新華網     
 
 

  第五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12日達成了內容豐富的“共同建議”,記者就相關內容獨家採訪了多位臺灣資深學者。他們都表示,兩岸在當前應積極推進、擴大和深化文化教育交流合作,共同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

    臺灣師範大學退休教授、文字學家李鍌早年參與編撰的《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已在大陸出版,受到普遍好評。當聽到記者轉述“共同建議”的有關內容時,他高興地説:“這非常重要!這樣非常好!”

    李鍌説,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命脈,中華文化是兩岸中國人共同傳承下來的民族的中心思想。兩岸同文同種,文化本來就是一體的,是無法分割的。兩岸通過交流與合作,共同傳承中華文化,讓人尤感欣慰。

    李鍌還曾與北京語言大學施光亨教授共同主編《兩岸現代漢語常用詞典》,他對於“共同建議”提出鼓勵兩岸民間合作編纂中華語文工具書大加讚賞。他説,正如兩岸文化一體,兩岸使用的漢字也屬同一系統。此前,兩岸不少學者已經就文字課題開展了一定的合作研究。未來,應該進一步加強這方面的學術討論。

    李鍌還認為,在電腦普及的情況下,兩岸交流中使用的電子文本常常因簡、繁轉換軟體的問題産生不少訛誤,影響很大。兩岸學者就此加強合作也是非常必要的。

    臺灣大學政治係教授張麟徵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現階段,兩岸加強文化教育交流合作刻不容緩。她説,數十年的分隔確實造成兩岸之間的一些差異,文化交流可讓兩岸化解歷史造成的隔閡,拉近彼此的距離,增進彼此的感情,也有利於相互學習、加深交往。

  在談到“共同建議”提出有關兩岸共同傳承中華文化的內容時,張麟徵説,兩岸在文物保護、傳統文化研究等方面結合各自資源和優勢,加強合作,有著重要作用和深遠意義,而且空間很大。她舉例説,兩岸學界聯合進行考古研究,就應是一種很好的合作。

    論及兩岸文化産業合作,張麟徵表示,兩岸各有所長,應可截長補短。她説,臺灣作家白先勇先生致力於保護崑曲,他改編的《牡丹亭》就選用了大陸的崑曲人才。比如電影領域,大陸有張藝謀,臺灣有李安,兩岸文化産業可以強強聯手,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

    張麟徵説,兩岸在文化領域應該相互欣賞、相互學習、相互合作,共同提升中華文化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影響力。

    臺灣“中國文化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所長葉明德教授表示,兩岸在教育領域深化、拓展交流合作,重要且必要。他對記者説,近年來兩岸高校之間的交流往來日益熱絡,希望未來能“由點到面”,全面推進兩岸教育在諸多方面的交流合作。對“共同建議”提出“鼓勵兩岸學生互至對岸學習”,葉明德表示非常贊同,同時也呼籲加速推動兩岸互認學歷。

    葉明德還認為,兩岸博物館、文物保護機構等開展交流,在兩岸互辦展覽或合辦展覽,對兩岸民眾來説也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編輯: 肖燕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