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首頁  要聞  論壇成果  重要講話  本網專稿  人物專訪  評論反應  圖片新聞  論壇花絮  兩岸文教交流  湖湘文化  湘臺往來
字號:
兩岸各界探討文教交流合作開創和平發展新局面

  時間: 2009-07-12 12:27     來源: 新華網     
 
    新華網長沙7月11日電(記者 王建華 張勇 明星)第五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11日在長沙開幕。海峽兩岸各界共500多人出席論壇,研究探討全面推進文化教育交流與合作,不斷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新局面。

  本屆論壇主題為“推進和深化兩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這是兩岸經貿文化論壇自2006年開始舉辦以來首次以文化教育為主題。

  中國國民黨國政基金會特邀嘉賓張譽騰説:“兩岸的文化教育交流,最終目的是要為兩岸和平發展創造更好的條件和更堅實的基礎。”

  兩岸代表圍繞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推進兩岸文化産業合作、拓展兩岸教育交流合作等三項議題同時展開了前瞻性的研討,並舉行了一場臺灣和大陸中部六省代表參加的兩岸經貿合作座談會。

  全面推進和深化兩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被視為兩岸關係未來前途的一個關鍵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能否穩定持續,並不斷取得更大的實質性突破。

  大陸知名臺灣問題專家楊毅周説,去年5月以來,兩岸關係實現了歷史性轉折,並步入和平發展軌道,但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應該是全面的發展,即在經濟領域合作不斷深化的同時,其他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也應相應發展,而文化教育交流合作正是一個不可或缺的方面。

  臺灣沈春池文教基金會秘書長陳春霖説,當前兩岸關係中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是,相對於兩岸經濟交流與合作,兩岸間的文化教育交流與合作尚顯滯後,兩岸同胞之間仍然有許多隔閡和誤解有待消除。

  在11日上午舉行的論壇開幕式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和中國國民黨主席吳伯雄分別發表了主旨演講。賈慶林在演講中表示,兩岸關係發展需要來自文教交流的動力,更需要強有力的文化認同、民族認同的支撐。開展兩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對推動兩岸關係發展具有基礎性、全局性、長遠性的重要作用。
  賈慶林在演講中提出了五點意見:維護兩岸共同的中華文化傳承,加強兩岸同胞的精神紐帶;推進和深化兩岸文化交流合作,增強對中華文化和中華民族的認同;推進兩岸文化産業合作,提升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加強兩岸教育交流合作,增添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蓬勃活力;協商簽訂兩岸文化教育交流協議,建立兩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機制。

  吳伯雄在演講中表示,經貿與文化是連接兩岸的兩座橋梁,缺一不可。要共同推動文化創意産業,創建兩岸文化産業合作的平臺;要加強教育交流,開放大陸學生到臺灣求學,承認大陸學歷,同時鼓勵兩岸學校與學生之間展開研究與教學合作,推動交換學生計劃;要推動媒體合作,為兩岸同胞搭起資訊溝通的橋梁。

  文化部、教育部、廣電總局、新聞出版總署相關負責人11日下午在專題研討會上,還公佈了多項促進兩岸文化教育交流的政策措施。

  大陸文化主管部門正在制定並將適時出臺惠及臺灣演藝界的政策,如鼓勵臺灣業者在大陸設立合資、合作、獨資經營的演出場所經營單位,支援臺灣演藝經紀公司在大陸設立分支機構等。

  教育部決定,參加臺灣大學入學考試學科能力測驗,且考試成績達到臺灣一流大學錄取標準(頂標級)的臺灣考生,可直接向大陸高校申請就讀,經學校面試達到錄取標準即可入學。鼓勵、支援兩岸高校通過校際交流合作,實施互換學生計劃,並相互承認學分。

  廣電總局將允許臺灣有線電視網路服務公司,在福建省提供有線電視設備和相關技術諮詢服務。大陸主管部門正在著手制定並將適時出臺惠及臺灣電影業的政策,鼓勵臺灣業者經批准在大陸參與合拍影片,建設、改造電影院,發行大陸影片等。

  新聞出版總署將把北京、上海、福建、江蘇、浙江作為兩岸出版交流試驗區,支援兩岸業者以版權貿易形式合作出版科學技術類期刊。臺灣業者參加大陸書業活動相關費用與大陸業者一致。鼓勵臺灣企業到大陸相關新聞出版行業的産業園區或基地投資落戶,享受園區或基地優惠政策。對在大陸臺資企業開發併入圍國家重點網路出版工程的精品項目,在表彰、獎勵、宣傳、資助等方面與大陸企業同等對待。

  兩岸新聞界代表還特別研討了兩岸新聞交流問題。代表大陸新聞界發表演講的新華社副社長周錫生表示,兩岸新聞界應以更加開放的態度,採取更加積極的措施,深化彼此的交流與合作,在兩岸即將全面實現直接雙向“三通”——通郵、通航、通商的同時,儘快實現雙向直接的“資訊通”,以促進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

  周錫生提出進一步推動兩岸新聞交流與合作的五點建議:儘快實現兩岸媒體常駐;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營造有利的輿論環境;創新合作形式,拓寬合作範圍,提升合作層次;積極參與社會公益事業;合作設立“兩岸新聞報道獎”。

  臺灣聯合晚報社社長項國寧代表臺灣新聞界發言時對此表示完全贊同。他説,兩岸應開放媒體常駐,互設辦事處,促進新聞採訪正常化;對媒體駐點家數及人數放開限制,促進新聞資訊的流通;開放廣告的刊登,促進商業資訊的流通;健全網路交流的機制與環境;思考特殊性質媒體合作經營的可能性。

 
編輯: 肖燕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