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首頁  要聞  論壇成果  重要講話  本網專稿  人物專訪  評論反應  圖片新聞  論壇花絮  兩岸文教交流  湖湘文化  湘臺往來
字號:
兩岸經貿文化論壇花絮:茶道眼神地圖

  時間: 2009-07-11 16:08     來源: 中國新聞網     
 
 

  茶道,眼神,地圖。不同於以往任何一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專題報告會,十一日,來自海峽兩岸的王邦雄、余秋雨、孫震、于丹四位學者對話長沙,用詩意的語言和巧妙的比喻解讀著各自理解的中華文化之傳承,為第五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記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我們要把茶道找回來,就在兩岸之間”

  臺灣淡江大學教授王邦雄從茶道中“品”出了兩岸文化的互通之理。

  “臺灣人愛喝普洱茶,大陸人愛喝臺灣的烏龍茶,兩岸的互動道在烏龍、普洱間,這是兩岸交流裏面最善意的互動,最能夠産生生命感情、交流會合為一的表現。”

  王邦雄認為,這種相互賞識正是文化認同的重要基礎。“文化傳統在哪?就在道裏,茶道、花道……我們要把道找回來,就在兩岸之間。”

  “五十年的政治割不斷五千年的文化”

  雖然此前兩岸經貿文化論壇都是以經貿為主,但大陸著名作家余秋雨認為“兩岸文化交流其實早就開始”。

  談及自己與臺灣學者曾永義二十五年前相識的經歷,中國戲劇文化是他們得以交流的“媒人”。余秋雨笑言,這種交流不要帳號、不要報銷,在最短暫的時間內把五千年的積累化作一個眼神,就完成了一次回眸。

  細數近年來通過兩岸民間文化交流結交的臺灣學者時,余秋雨説,至今清晰記得山中巧遇余光中和他那句非常深刻的話“五十年的政治割不斷五千年的文化”。

  “淩亂的地圖背面藏著中國人的頭像”

  被譽為“國學超女”的于丹則用一個故事表達了自己對兩岸弘揚中華文化的看法。出於哲學家意料之外,自己不知世事的孩子將一張破碎的地圖很快完好拼接。原來孩子發現地圖的背面是一張人像畫,按照人的輪廓便可輕鬆復原。

  在於丹看來,如今我們同樣面對一張淩亂的地圖,金融危機、國際戰爭、宗教之間的爭端,這都是碎片。但這張淩亂的地圖背面藏著一個人的頭像,叫做中國人。

  “我們以兩岸的名義把它翻過來,按照中國人的文化方式,傳承我們的精神價值,去教化生生不息的子孫,永遠記住中國人的模樣。把它拼好了,我們的世界一定是正確的。”

 
編輯: 李典典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