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首頁  要聞  論壇成果  重要講話  本網專稿  人物專訪  評論反應  圖片新聞  論壇花絮  兩岸文教交流  湖湘文化  湘臺往來
字號:
長沙市民寄語:盼“兩岸論壇”留下濃墨重彩印記

  時間: 2009-07-10 20:12     來源: 新華網     
 
      新華網長沙7月10日電(記者蘇曉洲 明星)11日至12日,第五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將在長沙隆重舉行。連日來,長沙街談巷議,各行各業的市民特別是學術、教育界對論壇寄予厚望。各界普遍希望,與會各方能就拓展和深化兩岸在文化教育領域的交流合作達成廣泛共識,為中華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留下濃墨重彩的歷史印記。

    7月10日,兩位記者在長沙通程國際大酒店內的新聞中心工作。由中共中央臺辦海研中心和中國國民黨國政研究基金會共同主辦的第五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將於7月11日至12日在長沙舉行。目前,論壇的主會場、新聞中心和賓客下榻賓館的各項準備工作已經就緒。新華社記者 李尕攝

    湖南大學副教授王祚亮指出,本屆論壇,從前幾屆的經貿主題向文化教育主題延伸是非常必要的。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但兩岸長期隔絕,且均受市場經濟和外來文化的深刻影響,在繼承傳統文化方面,出現了很多差異,客觀上需要通過加強交流與溝通,正本清源,互相取長補短。

    王祚亮認為,內地高校數量多、很多學校歷史悠久,學術研究的資源非常豐富,這是臺灣高校所需要的。而臺灣高校辦學水準高,學術研究成果豐富,教學手段先進,很值得內地高校學習和借鑒。他希望本屆論壇能就兩岸高校加強合作與交流達成廣泛共識、拿出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議,整體提高兩岸高等教育事業在全球的核心競爭力。

    年近六旬的湖南省歷史學會常務理事、知名史學家梁小進表示,大陸歷史文獻浩如煙海,而臺灣則保存有大量明清檔案、國民政府檔案。如不開放交流,對兩岸明清、近現代歷史研究非常不利。

    梁小進對記者説,從歷史上看,每一次兩岸文化交流,總能激發學術研究的重大突破。如曾國藩的大批手稿,曾被裝進幾口大鐵箱運至臺灣。後來,曾國藩的後代輾轉將手稿捐獻給大陸有關機構影印出版,立即在海內外掀起了曾國藩研究的新一輪熱潮,涌現出了大量新的研究成果。

    有鋻於此,梁小進盼望本屆論壇推動兩岸文化教育事業交流,突破體制和機制的障礙,實現兩岸“文化三通”,進而引領全球華人世界形成文化教育事業迎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

    岳麓書院已經作好了迎接論壇代表前來參觀的準備。院長朱漢民告訴記者,湖湘大地留存的屈子遺風和流淌的詩意,深深感染了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也熏陶了無數祖籍湖南的臺灣文化名人,瓊瑤、洛夫、龍應臺、唐震寰……淺淺的海峽無法割裂文化的血脈相融相通。他期盼著海峽兩岸文化教育界知名人士,攜手跨進這座蜚聲海外的書院,瞻仰前賢大儒風範,共話兩岸文化教育交流。

    論壇舉辦前夕的長沙洋溢著喜慶與期待的氣氛。市區主會場附近整潔一新。論壇活動期間,交警部門禁止與活動無關車輛在特定時段駛入會場周邊地區,對貨車和外籍大客車的行駛範圍和時間也做出相應限制。不少市民對限行措施表示支援。“臺灣客人來了長沙,我們當然要熱情招待啦!”23歲的湘妹子何明對記者説。

    “作為長沙人,能夠見證這段歷史,我倍感驕傲和自豪”。長沙市民楊春剛供職于當地出入境檢驗檢疫部門。連日來,楊春剛和同事們對報紙、電視臺和電臺關於“兩岸論壇”的報道都很關注。楊春剛認為,本屆論壇交流是兩岸又一次高層次的聚會。他希望論壇多出重要成果,讓長沙論壇在兩岸文化教育交流中發揮重要作用。

 
編輯: 楊笑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