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中經網】遼寧:把沿海經濟帶建成“黃金地帶”

時間:2010-12-10 10:05   來源:中國經濟網

  遼河在營口市和盤錦市交界處奔涌入海。這裡剛剛建成通車的遼河特大橋,似在河海交匯處當空舞起一道“彩虹”,全長1443公里的遼寧濱海路自此實現了遼寧沿渤海、沿黃海海岸線無障礙貫通。遼寧沿海經濟帶丹東、大連、營口、盤錦、錦州、葫蘆島等6座城市的發展,已從遼河時代步入了海洋時代,大開放、大發展的態勢全面形成。

  跳出圈外的“鲅魚圈”

  營口之變是整個遼寧轉身向海的縮影。

  背倚遼河的營口市,過去沿海灘塗閒置,臨港産業步履遲緩。如今,營口後來居上,地區生産總值增幅連續4年居遼寧省首位。

  營口的飛躍,從跳出圈外的“鲅魚圈”開始。“鲅魚圈”內有3個港口和1個國家級經濟開發區。營口港率先“跳出圈外”,由守港待客變為擴港引客。“十一五”期間,營口港投入160多億元完善港口設施,同時主動將港口功能前移,先後在瀋陽、長春、哈爾濱等地建立了陸港,把海鐵聯運的觸角伸向東北乃至東北亞腹地。5年前,吞吐量尚在幾千萬噸級的營口港就已把“十一五”目標鎖定為2億噸。5年來,營口港吞吐量先後突破1億噸、1.5億噸,今年有望實現突破2億噸的目標。截至目前,營口港海鐵聯運集裝箱總量已躍居全國港口第一名。按航運界發展規律,建億噸大港起碼需要15年至20年的時間,而營口港5年實現兩大跳躍,已躋身全國10大億噸港口之列。

  鞍鋼新廠、五礦中板、中冶京誠等一批龍頭企業,在“鲅魚圈”形成了産業集聚效應,吸引了大量海內外資金、項目、人才,也使營口的城市格局發生了由沿河向沿海佈局的轉變,項目承載力和城市承載力同步提升。

  營口市市長高軍説,“以開放為半徑,視野的圈子、發展的圈子就會無限大。”經濟一體化發展成為遼寧城市的共識。比如,營口市與盤錦市共同整合港口資源,共用保稅物流中心等設施,隨著機場和城際輕軌的建設,兩市走得“越來越近乎”。

  2009年9月,丹東市和大連港集團簽訂《港口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合作建設東北東部新的出海大通道———海洋紅億噸港口及後方規劃的臨港産業園區。隨著東北東部鐵路和丹通高速公路的建成,東北東部13市紛紛“借遼出海”。區域間、城市間、行業間的“圈圈框框”沒有了,代之以四通八達的“網路”,交通網、資訊網、物流網……由遼寧沿海經濟帶向內陸輻射,在遼寧中西部城市群交織,再擴散到東北以及更深遠的腹地。僅以交通網為例,如今,遼寧省高速公路通車里程突破3000公里,“十一五”期間是建設投入最大、通車里程最多的時段。

  比空間距離拉得更近的是城市間的心理距離。共同招商、錯位發展,無論沿海經濟帶還是瀋陽經濟區,強烈的合作願望使城市群經濟日益契合,遼寧14座城市正共打一張“開放牌”。

  撥快發展的“計時鐘”

  曾有人説,自進入市場經濟年代,丹東儀器儀錶便“走得慢了”。今天一看大不同,遼寧(丹東)儀器儀錶産業基地成立僅1年多,産值就超過了丹東該産業半個世紀的總和。丹東市委書記戴玉林説,是對外開放把丹東産業結構的“表針”調優調快了。

  丹東儀器儀錶産業幾十年蓄積了企業、産品、人才等基礎優勢,但把看家本領轉化為市場本領仍需“調表”。為延展産業鏈,丹東著力引南資北上;為科研成果迅速規模化、産業化,丹東著力引進海外研發團隊,打開國際市場通道。構築千億元規模的現代儀器儀錶産業基地,已成為丹東“十二五”規劃的新目標。

  抓住遼寧沿海經濟帶上升為國家戰略的機遇,遼寧沿海各市深挖“比較優勢”,大力發展先進裝備製造業和高加工度原材料工業,推進産業和産品結構優化升級。例如,錦州市濱海新區初步形成光伏、汽車零部件、石油化工、裝備製造、生物制藥等工業體系;盤錦市遼濱沿海經濟區推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臨港産業帶建設,海洋工程裝備製造園區、盤錦石油化工産業基地等園區已初具規模;葫蘆島市北港新能源裝備製造基地也正加速建設。

  産業集群升級看企業龍頭。遼寧沿海經濟帶充分發揮重點項目、重點企業的牽引和帶動作用。原本潮平人稀的沿海灘塗,如今已成為眾多投資者角逐的熱土。世界500強企業、中國500強企業競相在大連長興島臨港工業區、營口沿海産業基地等佈局落子,至今已吸引437個投資項目,總投資額達到1265億元。

  遼寧對外開放在加速。去年,遼寧省實際利用外資完成154.4億美元,同比增長28.5%。今年1至9月,遼寧省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104.93億美元。

  隨著開放勢能的積累,今年1至9月,遼寧省進出口總額達597.8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37.22%。其中,出口總額322.57億美元,增長39.67%。自主品牌、機電産品和高新技術産品均增勢迅猛。

  海洋經濟的綠色底蘊

  站在海上看大連,一邊是蓬勃興旺的現代化港區,全市海洋經濟總産值達到1300億元,一邊是風光無限的黃金海岸,絕大部分近岸海域指標均達到國家一類海水水質標準。同時,大連還是首批創建國家環保模範城的城市。

  大連是如何實現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有機統一的?答案是:將環境影響評價作為建設項目“第一審批”,堅定追求綠色的優質增長。

  知海、親海、用海、利海。致力於建設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和國際物流中心的大連市,把“促進人與海的和諧”作為城市指針。大連啟動編制《遼寧省沿海經濟帶大連區域用海規劃》,嚴格要求各類經濟技術開發區、工業園區建設項目必須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對於不符合國家産業政策的、産業結構不合理的、污染總量不削減的、不具備污染處理能力的、危及海洋環境安全的堅決不批。

  “低碳智慧型”、“第四代國際港口”,大連港對自己的要求很高。大連港在國內最早採用中水回收、海水熱源地泵、海水淡化等新技術。儘管經歷了國際金融危機,但大連港集團去年的吞吐量仍同比增長10%,而生産綜合能耗指標卻下降了9.9%。通過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大連港在創建綠色環保港方面邁出重要步伐。

  為向藍色海洋追取“綠色增長”,丹東正在培育再生資源産業集群,把垃圾污染變廢為寶;盤錦市在創建生態市的理念下實施遼濱沿海經濟區建設,嚴格按照總體規劃和總體環評來進行新産業帶和新城區佈局;營口市全力打造低碳生態城市,建設低碳經濟、低碳建築、低碳交通、低碳生活、低碳環境和低碳社會“六位一體”的新營口;鞍鋼鲅魚圈新廠已實現風能煉鋼……

  遼寧省委書記王珉指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老工業基地振興的必由之路,要努力把遼寧沿海經濟帶建設成經濟騰飛的“黃金地帶”和生態良好的“綠色地帶”,闖出一條科學發展、創新發展、和諧發展的新路。

編輯:孫金誠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