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運河是歷史功臣

時間:2010-11-29 10:20   來源:中國網

  中國大運河的歷史興衰與輝煌再創

  國家文物局古建專家組組長、中國文物學會名譽會長 羅哲文

  長城與大運河,這兩項世界上修造持續時間最長、規模最為宏大的古代建築工程,在神州大地上一個東西、一個南北,畫上了一個大大的“人”字。它們承載著中華民族兩千多年的悠久歷史文化,裝點著我們多民族國家的錦繡河山。長城與大運河這兩項古代最偉大的工程,他們都開始修築、開鑿于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是多民族國家統一與發展的必然結果,見證著中國古代歷史上這一階段發展興衰的歷程。有人説,長城是中國歷史的實物例證。其實,大運河同樣是歷史見證而且更為生動豐富。它的核心價值也就是漕運功能,至今仍在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許多地區,大運河是生産資料的最主要運輸線,杭州等地有將近三分之一的運輸量是由大運河承擔的。大運河不愧是我們人類歷史中的偉大功臣。

  長城早已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已列入了世界遺産名錄。而大運河的命運則為曲折。由於對它不同的認識和理解,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一直未能把大運河作為文物來看待,並且加以保護。這未免有失公允而且造成了許多對原真性狀態的改變和破壞。許多專家學者和社會各界有識之士皆引以為憾事。可喜的是,隨著近年來對文化與自然遺産保護意識不斷加強,關心大運河、保護大運河,已經成為社會共識。在專家學者提議和全國政協委員提案的有力推動下,一個大運河保護與申遺的熱潮已經形成。2006年5月,國務院已公佈大運河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隨後,國家文物局也把它列入申報世界遺産的預備名單。半個多世紀以來,我作為一個從事長城保護與研究的工作者,一直也十分關心大運河的榮譽和命運。現在社會各界都為大運河貢獻才智,我很受鼓舞。大運河的興衰與歷史地位,大運河的輝煌未來,尤其是大運河申遺過程中所呈現的中國特色,這些都是我們應該逐步梳理並加以詳細研究的工作。

  一、運河開鑿的歷史悠久

  中國大運河是人工開鑿的溝渠,與天然的江河有別;但它與天然江河又有著難解難分“千絲萬縷”的聯繫。特別是如大運河這樣長達數千里、連接五大水系的工程,許多河段是利用了天然江河湖泊而非人工開鑿。這恰恰是鮮明地印證了世界遺産所闡述的人與自然的共同創造。人工開鑿與天然存在二者還是有所區別。在古書字典上解釋説:渠,為人工開鑿的水道、壕溝。《説文?水部》:“渠,水所居。”王筠解讀:“河者,天生之;渠者,人鑿之。”《史記?河渠書》:“蜀守水,穿離碓,避沫水之窯,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餘則用溉濅。”可見人工河渠很早就在水利中廣泛應用了。人工河渠與天然河流的相互結合,歷史悠久。《晉書?晉語二》:“景霍以為城,而汾、河、涑、澮以為渠,戎、狄之民實環之。”即把四條天然的河流利用作為城防的工事。在西元前7世紀楚國修長城時,把漢水藉為城防,“方城以為城,漢水已以為池”,人工與天然相互交融,難以斷然劃分。

  運河作為人工開鑿的溝渠、濠塹,其開始的時間應與長城的早期防禦工事一樣,可上溯到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的部落周圍所挖掘的濠溝。大禹治水的主要經驗為疏導,也就是挖開阻水的山石、岩壁,也是人工開鑿的活動。從大運河的水利和航運兩大功能來考察,大規模以航運為主要開鑿目的的可查史料,當以春秋戰國時期為始。僅僅從開鑿歷史上看,大運河和長城這兩大古代工程,幾乎伴隨著近三千年中國封建社會的進展而前進。


  中國大運河修建開鑿成型,經歷了如下3個重要階段:

  1.王室衰微,諸侯爭霸逐鹿中原尋求統一,封建社會開始運河開鑿

  西元前6世紀間,周王朝開始分崩離析;所謂的八百諸侯相互兼併形成了春秋戰國時期的五霸七雄和吳越等諸侯王國。為了積蓄力量逐鹿中原、爭當霸主,諸侯首先想到的是要保衛自己和發展經濟,增強國力。長城與運河兩大歷史工程相繼開始。

  據考證,早年周太王的長子泰伯于梅裏建吳國後,開挖渠道,西通太湖東入漕湖(古稱蠡湖)。稱“泰伯瀆”。由此揭開了大運河人工開鑿的序幕。到了西元前486年,具有雄才大略的吳王夫差為了北進中原稱霸天下,由今江蘇揚州向北到淮安開鑿了一條長達197公里的運河邗溝。其他許多諸侯國家為了軍事戰略或發展生産,也相繼開鑿河渠。如西元前3世紀秦昭王時蜀郡守李水開鑿的都江堰,今寧夏的秦渠等等。西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天下,除了大修長城之外,也大開運河,除了繼續維修利用原有的各諸侯國的運河外,為了進一步統一和開發嶺南(今廣東、廣西等地區),特別開鑿了一條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運河──靈渠。靈渠翻越高崗,以鬥門閘水使船隻升降通過;聯繫漓、湘二江,使長江與珠江兩大水系相通。它與長城同樣可視為中華第一個封建帝國大統一的見證。

  此後漢、魏、晉、南北朝,對各地區、各時代的運河都有不斷的維修和增開新鑿。

  2.隋煬帝平陳結束了南北朝分裂的局面,為了鞏固邊防繁榮經濟,開鑿南北大運河

  西元589年,隋煬帝楊廣受命滅掉南北朝最後一個皇帝陳後主叔寶,完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二次大統一。此時楊廣雖然還沒有正式即位,但他已經作為太子掌握了大權,為了鞏固北方邊境的安全,傚法秦始皇大修長城,以抵禦當時甚是強大的遊牧民族匈奴的侵擾。僅大業三年(西元607年)一次就發動180萬人修長城。男丁不足就連寡婦也被強徵。隋煬帝修長城的力度較之秦始皇並不遜色。在他的一首《飲馬長城窟》的詩中,對長城作出了很高的評價:“樹茲萬世業,安彼億兆生。”隨後,為了江山的鞏固和人民的安定,特別是為了保證兵馬糧草等後勤物資的運輸供應,在陸路運輸能力不足的前提下,隋王朝開鑿了以洛陽為中心北至通州(涿郡)、南達杭州的南北大運河。這條大運河不僅是為了軍事的需要,更為南北物資的交流,經濟社會的發展和文化交流與繁榮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隋代大運河,可稱是中國史上統一國家的國力標誌。

  隋統一後,雖然經濟發展、科技文化進步皆為時短暫,但為中國歷史上的唐代盛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唐代又進一步維修開鑿利用這一條大運河,使其為盛唐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繁榮,以及軍事的需要處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以後五代、宋、遼、金各個時期,無不對初步成型的大運河加以維修、增擴,並加以利用。特別是宋代東京(今開封)和杭州等地,留下了許許多多運河的珍貴遺址、地下遺跡和歷史文獻資料。

  3.元代結束了宋、遼、金三朝分裂的局面,中國大統一的局面最終使京杭大運河得以完竣

  西元1279年元滅宋。最後一個宋代皇帝趙昺身亡,宋、遼、金(包括西夏、大理等等)分裂的局面宣告結束。元建都大都後,為了政治、經濟和軍事的需要,特別是從富庶地區的江南地區包括華中、西南地區的物資與文明轉到北方,改造了隋、唐時期已漸淹汲的通濟、永濟渠在南北向加以取直。大運河從山東濟寧向北開匯通河至臨清。這就形成了保留至今的京杭大運河走勢。郭守敬還特別開鑿了從通州到大都城內長達75公里的通惠河,直入大都城內今什剎海。據《元史》上記載,當時積水潭這裡“舳艫蔽水”,帆檣林立,各種貨物堆積如山。元朝曾三造漕船8000多艘,可見當時的盛況。元、明、清三朝長達700年間,國都北京的宮殿、壇廟、官府、民房、建築材料、人工、糧食、物資的供應,文化藝術的繁榮都靠京杭這條大運河。“飄來的北京城”非常形象地描述了大運河的歷史作用。從歷史形態上看,大運河與長城的不同之處在於,長城已經成為歷史文物,不再承擔它的防禦功能;而大運河仍在流淌,發揮著在水利、運輸等重要功能。
 


  二、中國運河何止萬里

  長城與運河這兩大古代偉大工程的長度,至今還沒有一個準確的數據。多年前我曾對長城的長度作過一次分析,依據歷史文獻記載和實地勘察資料相結合得出了一個概念化而以文學語言的説法“十萬八千里”。根據是八個諸侯國和不同朝代的長城都不在一條線上,有的朝代的長城在一個重要地段就有幾重甚至二十多重。單就文獻記載超過萬里的朝代就有秦、漢、金、明各朝。漢長城有兩萬多裏。根據實地初步勘察報告內蒙就有三萬多里長城。準確的數字尚待進一步詳細科學測繪結論。十萬里左右不是沒有可能的。大運河的長度,至今未見科學的統計計算。常説京杭大運河是1794公里或3600多裏,其實也不是很準確。我從山東一張清代“德縣全境河渠圖”上看見的運河不止“九曲十八彎”,還有許多支渠相連,從文物特別是遺産的角度來看,這些支渠也要算大運河的一部分。就以吳王夫差最早開鑿的邗溝來説,以後很多個朝代都改道開鑿過。有好幾條並不在原來的原址上,似乎也需要分別加以計算。這3600里的長度,還未加上從杭州到寧波的浙東運河。

  此外還有古代運河如廣西靈渠、陜西鄭國渠、四川都江堰灌溉渠、寧夏回族自治區秦渠、漢伯渠、唐徠渠……等等,長達數千里,加上支流渠道,不可勝計。就以隋代大運河而言,尚有已不通航廢棄的永濟渠、通濟渠的段落,也有兩千多裏,不能不計算在內。至於新疆的地下人工渠坎兒井算不算運河也在可議論之中。大運河何止萬里,尚待進一步科學的測定。

  三、大運河是人與自然共同創造的偉大傑作

  中國大運河與萬里長城,這兩件世界上古代工程最為偉大。連續修築時間最長的傑作。它們都開始修築于西元前五至七世紀的春秋戰國時期,兩千多年一直修整不停。它們在功能上各有側重,長城主要是防禦(但也發展了經濟)。運河主要是繁榮經濟(但也為防禦起過重要作用),堪稱姐妹篇之作。兩項人與自然的共同傑作,在人工與自然的結合上也同樣的突出。僅就萬里長城的軀體而論,它有幾千里是利用自然的河流、高山險阻和斷續烽燧所構成的,並未修築城墻,純屬自然屏障。而大運河的自然因素和結合就更加明顯。

  1.從太空中才能夠看到的人與自然共同創造的奇觀。

  據第一個登上月球的宇航員阿姆斯特朗説,他在太空唯一能看到地球上兩個人工構築物:一是中國的長城,二是荷蘭的圍海造田大堤。但他卻忽視了中國的大運河,其規模之大遠遠勝過長城,更不用説荷蘭的大堤了。其原因可能是他不知道中國還有個大運河,更不知道大運河體現了人與自然相融相結合所構築出的神奇景色。僅以京杭大運河而言,就貫通聯繫海河、黃河(濟瀆)、長江、淮河、錢塘江五大(或稱六大)水系和聯繫了東平湖、微山湖、洪澤湖、高寶湖、太湖、杭州西湖等眾多的江河湖泊的水網支流。如果再把早期運河廣西秦靈渠聯繫湘江、珠江水系,寧夏秦渠漢渠、唐伯渠等計算起來,中國大運河幾乎含擴了整個中華大地。這一奇觀只能從太空或地圖上才能看到。可稱得上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人工與自然共同創造的壯麗奇觀。

  中國是一個河山錦繡、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幾千年來,我們聰明智慧、勤勞勇敢的先民在這瑰麗錦繡大地上,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使中國成為最為著名的文明古國之一。其中最為突出的成就,就是中國人處處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和共同創造。從理論到實踐上可以説都達到了極高的境界。“天人合一”的思想,融入進數不清的偉大工程與建築傑作;這些傑作又成為了國家的瑰寶、人類共同的財富,堪稱人類文明進程的標誌。

  大運河與長城一起,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兩項傑作。

  2.中國大運河,具有文化與自然遺産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的鮮明特色

  我們放眼觀察,世界上所有的一切,概括起來不外乎是自然與人為的兩個方面。舉凡山川河岳、樹木花草、鳥獸魚蟲等等,皆為自然的存在。所謂天公之賜予。而瓊樓玉宇、雕欄玉砌、大廈高樓等等皆是為勞動之成果、人工之創造也。自然之存在與人工之創造,二者雖屬不同之性質,但是二者又有不可分割的聯繫。在這一方面,中國尤為突出,古人有雲:“從來隩境名區,天工居其半,人巧亦居其半。”我國古代造園名著《園冶》一書上説:“雖由人作宛自天開”,説明瞭自然的風景名勝需要人工的安排,而人工的創造也要符合自然的生態規律。這正是中國文化與自然遺産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的特色。

  在我國世界遺産品類中,自然、文化、文化與自然雙遺産、文化景觀、口述與非物質文化遺産都已經全部具備了。其形式之豐富完整,內容之輝煌燦爛,舉世罕有。特別是文化與自然雙遺産,在一個國家之中數量如此之多也是排名第一。如果從現有的文化、自然分列的項目中分析,相互交融的更是為數不少。如以純自然遺産列入的四川黃龍、九寨溝就包含有重要文化遺産;黃龍的黃龍寺就是明代著名建築,黃龍風景名勝區即因有黃龍寺而為名的。武陵源自然遺産中的文化(物質與非物質)內涵也十分豐富。文化遺産中的青城山與都江堰、武當山古建築群,本身就是植生於絕妙的自然遺産之中:青城山在歷史上早就以“青城天下幽”而聞名於世;武當山的地形地質、山嶽奇觀,與古建築群融為一體,交相輝映,稱之為人與自然共同的傑作,當之無愧。這些都是中國世界遺産特色的突出體現。浙東運河也正體現了中國遺産的特色。大運河“半是天工,半是人為”這一點可能歷史上沒有人特別強調提出過。只要我們仔細考察,可以發現大運河的身軀,並非都是人工開鑿的。雖不能把長江、黃河等五大水系和眾多湖泊的全長都算進去,但是長江、黃河等五大水系和眾多湖泊的一部分構成了大運河的軀體是客觀存在。如果把這一部分自然的許多段落抹去了,大運河就被腰斬為許多互不相連的孤段而身亡了。

  我們在沿京杭大運河區段考察時,看到很多段落,都很難分辨人工與自然的界限,到了淮安、揚州、湖州等等地段,水網縱橫、河渠交錯。天工、人巧交融在一起,難解難分,這也正是中國歷史、文化、遺産的獨特之處。中國大運河的申遺工作,應該結合這樣突出的特點加以發揮。通過我們的深入研究,將能夠為大運河的前途和世界遺産保護的理論與形式都找到更好的發展之路。

 

 

編輯:張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