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2007年兩岸春節包機
    本 網 首 頁   |   專 題 首 頁    |    最 新 動 態    |    相 關 評 論   |      圖 片 新 聞    |    包 機 回 顧   
字號:
環球時報:李敖感慨終於回北京(圖)

  時間:2005-09-23 16:43    來源:     
 
 



九月十九日,李敖在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召開記者會。

     9月20日,臺灣著名學者李敖參觀了天安門和故宮。在歷時12天的“神州文化之旅”中,他將充分領略大陸悠久的歷史與文化。

  寫下“休戚與共”四個字

     在初秋的涼意中,古稀之年的李敖身著一件深藍色風衣,手拿好友陳文茜送的黑色拐杖,步履矯健地登上了天安門城樓。在講解員的帶領下,他仔細欣賞了天安門的雕梁畫棟,並饒有興致地聆聽了有關天安門歷史的介紹。當他走到毛主席當年宣佈“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的地方時,趕緊和家人及朋友合影留念,最後還在留言簿上提筆寫下“休戚與共”四個字。在天安門城樓停留

     了約15分鐘後,他進入故宮參觀。據報道,博學的李敖對故宮許多珍寶的來歷都如數家珍,參觀完後他還表示要捐贈一幅自己收藏的清乾隆皇帝的墨寶,聊表感懷之意。李敖特別強調,雖然92萬兩黃金被運到了臺灣,雖然故宮的寶貝被運到臺灣,但在北京的故宮是真的,在臺北的故宮是假的。他説,兩岸統一後,兩岸的故宮也是要統一的。

     9月20日下午,李敖重回母校新鮮衚同小學,並探望分別了50多年的班主任魯榮坤老師。據魯老師的女兒介紹,李敖“神州文化之旅”活動的主辦方本想安排他在北大及清華演講之後再看望班主任,但他堅持要先看望老師,於是調整了行程。

  在三大名校的演講是重頭戲

     李敖一行是在9月19日啟程的。在離開臺北前一週,他舉行了盛大的記者會。他説,大陸是中國的一部分,臺灣也是中國的一部分,去大陸沒有任何回鄉的愁緒,“不是近鄉,沒有情怯……不是林黛玉,沒有眼淚”。19日傍晚抵達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後,李敖的第一句話就是“我終於回來了,而且是活著回來”。當有記者問他回北京最想吃什麼時,他衝口而出“豆汁”,濃濃的鄉情顯露無遺。

     李敖此行被定位為“神州文化之旅”,在名校的演講理所當然成了重頭戲。據了解,李敖的行程安排相當緊湊,21日在北京大學發表演講,22日接受媒體專訪並與小學同學在釣魚臺國賓館敘舊,23日在清華大學演講,24日與網友視頻聊天,25日飛抵上海,26日在復旦大學演講,27日舉行記者見面會,28日前往香港並召開記者會,30日返回臺北。對此,李敖曾經笑言,這次訪問大陸不是還鄉、不是懷舊、不是傷逝,也不是遊山玩水,而是“三場演講的猛龍過江之旅”。不過究竟要講什麼,他卻一直在賣關子,只是説任憑大家猜想。據香港《大公報》報道,李敖行前幾日都在閉門讀書,並開出長長的書籍和資料清單,托友人代為收集,其中主要是歷史、政治類書籍,胡錦濤主席的講話也列在其中。

     即將到來的演講在北大、清華學子中掀起了熱潮,許多學生躍躍欲試,想和家學淵源、嬉笑怒罵的“李大師”過招,還有很多學生帶著娛樂的眼光看待李敖的來訪,準備“去聽他的單口相聲”。據悉,兩校將各有500名學生有幸聆聽李敖的演講。由於人數有限,如何獲得演講會的門票,已經成了兩校BBS上的熱門話題。據學生介紹,分配到院係的票數量很少,差不多只有1%的中簽率,如果有幸抽到簡直相當於中了彩票。為此,北大臺灣研究會推出了“網路競問贏取門票”活動,學生可以在BBS上提出自己最關心的問題,由網友投票選出支援率最高的前20個,提問者將獲得入場券。據初步統計,提問內容五花八門,其中學生最關心的是李敖的自我定位、性格特點、情感與內心世界等。演講過後,學校將邀請李敖到圖書館查閱部分古籍善本,以表示對一個文化人的禮遇。

     兼具學者和作家身份的李敖,在踏上回鄉路時帶來了300多本著作,共100多公斤,有的是他從自己的百餘本著作中精選出來準備作為饋贈朋友的禮物。大陸的出版商也借這個機會,推出了一系列“李敖圖書”,隨後還將出版《李敖大陸行紀實》等一批圖書。

  評論認為,濃烈的家國情懷使李敖回到大陸

     李敖訪問大陸,被看做今年兩岸文化交流的重要一環,加上李敖本身的超人氣,港臺媒體自然十分關注他的“神州文化之旅”。9月19日李敖剛一進入臺北中正機場出境大廳,就立刻被蜂擁而來的記者圍了個水泄不通。進入航空公司貴賓室,不少民眾趕去要求籤名合影,李敖來者不拒。由於李敖的右腿有些不適,航空公司還特意安排一位空姐在飛機上照顧他。

     連日來,圍繞李敖的“神州文化之旅”,港臺地區的電子媒體以及報章雜誌都進行了大量報道。臺灣TVBS電視臺記者見縫插針,在飛機上對李敖進行了專訪,詢問他為什麼回到大陸不用“回家”這個字眼以及心中的感受等。《聯合報》詳細介紹了李敖與北京的淵源,包括他童年的初戀、位於東城區的故居、母校新鮮衚同小學以及北京法源寺的情況等。文章指出,“北京不僅曾是李敖筆下描寫的主題之一,也是他情感上牽掛的地方”。其實早在李敖公佈具體行程後,臺灣媒體在北京的駐點記者就迅速行動起來,採訪李敖當年的同學、老師,並專訪了他的女兒李文。當然,島內媒體最關心的還是李敖在北大、清華和復旦的3場演講的內容。李敖早就宣傳説“肯定不會遜於克林頓”,吊足了人們的胃口。為了讓島內民眾同步聆聽這位著名學者的演講,臺灣各個有線電視臺竭盡全力爭取轉播,部分電視臺已經付出每場5000美元的轉播費。當然,島內也有一些人對此感到酸溜溜的,説“李敖過去在臺灣,只有2000萬的聽眾和觀眾,轉戰大陸有13億的潛在看客,前途廣闊,真要恭喜他了”。

     新加坡《聯合早報》對李敖大陸行進行了深刻分析,認為他和臺灣著名音樂人羅大佑一樣,有著濃烈的家國情懷。文章説,他們兩個人都是引領潮流的人物,一個是公開支援“一國兩制”、反對“臺獨”的旗幟性人物,一個是一身黑衣唱響臺灣的“歌壇教父”。羅大佑20世紀90年代去了香港,但那裏並沒有成為他的最終歸宿。到了北京後,他被其深厚的文化與歷史底蘊所吸引。李敖作為學者,對歷史的認識自然非常深刻。評論認為,這兩個人容易從自己的歷史看清大歷史的趨勢,並最終走上了相似的道路,擁抱家國情懷。

  (來源:環球時報 特約記者孟甲 本報記者江雪)

                                編輯:秋風

 
編輯:system    
 
 
台灣網 版權所有